廣場

讀者十論:末世感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2-01-22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Hsiachin,回應《記者被驅逐後,外媒如何報導中國?

想要讓外國人聽見更多中國的聲音,終究還是應該讓外國媒體更加容易去報導中國。讓更多角度的新聞報導去消弭彼此的刻板印象,而不是浪費公帑,在外文報章上刊登幾篇文宣報導。中國人民接收到的資訊也不全面,曾幾何時,中國媒體與外文媒體同仇敵愾,共同推進原本的禁區報導。我們對官方文宣也曾經是那麼的不信任,但現在外媒對中國的負面報導,卻可以用「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一棍子打死,完全不留討論空間。

放棄思考,真的很容易。

2. raeye2,回應《記者被驅逐後,外媒如何報導中國?

既沒有無恥如胡編之流為了模糊輿論焦點而炮製的「政府總是有苦衷,體制總是有合理性」的所謂「複雜中國」,也沒有某些可悲的反共人士堅持的「共黨中國」。我們不能有那種將政府視作鐵板一塊的思維,不能只看到博弈的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我們得強調,每個層級和地區都有不同的訴求和不同的政策,這種態度才是科學的態度。從經濟上講,我們可以說:在成功的經濟體中,經濟政策一定是務實的,不是意識形態化的;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而不僅是外媒,國內新聞人也在被迫喪失報導這種複雜現實的能力,這將是我們所有人的損失。

3.Jay_L、madlex、JustC,回應《「海裏的金子」:令魚鰾變廢為寶的中國市場,如何改寫亞馬遜海岸的命運?

Jay_L: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在消費地魚膘賣得貴,在原產地漁民卻賺不了多少錢,問題明顯出在中間商啊。中間商如果形成壟斷,那它們無論出多低的價格,漁民為了生存也只能賣。巴西政府應該介入,打擊壟斷商,鼓勵更多人成為中間商,同時規範捕獲量,避免魚類資源耗盡。

madlex:華人文化的糟粕,為一些巫術一般的效果,對生態又有多大的破壞。

JustC:@Jay_L 文中正下提及不少人以為花膠價錢高而去做中間商,誰不知競爭一樣激烈,買方要求越來越高而價錢不變,而賣方的來貨價又越加提升。這世界沒有零風險的買賣,不然所有人都會作中間商了。 @madlex 花膠這東西本來只是魚類副產品,能「變廢為寶」本來是一件好事。就算沒有花膠,同樣會有其他需求,而需求量大最終還是會導致另一種生態破壞。人類的存在本來就是環境災難。 另外文中比安卡教授指漁業是公地,我倒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地球資源根本上不能承受現在的人口和發展。當私有土地/資源不足以養活自己,不「過度」使用公地還能怎樣?

4. rhrm,回應《「海裏的金子」:令魚鰾變廢為寶的中國市場,如何改寫亞馬遜海岸的命運?

魚類(或許還要加上其他許多水生無脊椎動物)保護的重要性被嚴重地低估了。在「不食用野生動物」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時代,魚類卻連作為「野生動物」的資格都沒有,在大部分人眼裏依然只是食物,只是資源,而非陸生脊椎動物同等級別的生物,以至於黃脣魚鰾這樣的CR極危等級動物製品(可以類比為海里的犀牛角)居然可以長期合法交易。普通人在動物保護議題上太容易情感先行了,冷冰冰的魚類不容易引發人們的喜愛和共情,也就得不到與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及其受威脅程度相匹配的重視和保護。

5. ynt,回應《《愛情神話》評論:精準把握情緒,卻什麼都不敢冒犯

作為一個男性女性主義者,或者是平權主義者,很難理解某些女權想要的是什麼,比如文章裏寫女性給男性嫖資屬於角度新穎的歧視女性,那請問如何描寫不物化女性?是男性給女性嫖資,還是免費約炮?文章又說主角長得醜是對女性擇偶價值觀的規訓,隨意評論一個其實還挺帥的演員醜我已經不知道如何吐槽了。

作者精分的後半段潛意識給女性身體標註價格(我的身體你沒資格碰),試圖暗示「獨立女性」的自主是假象(你為什麼選醜男不選帥哥),充滿了刻板印象,屬於深入骨髓的歧視女性。然而再怎麼說也沒用,因為實際生活中單身中年婦女的擇偶大概率更悲慘。這篇影評我翻來覆去看了半天,就看出這幾個字,「全部推倒重來」。歡迎影評人去拍一個單身女性坐擁洋房被單身中年男圍繞的故事。

6.Detective,回應《騰訊大幅減持京東股份,預示著中國互聯網公司什麼樣的未來?

文章寫的很好!將騰訊和阿里過往的投資歷史和投資思維梳理的很清晰。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政府前後對於互聯網企業所發生的態度轉變,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在歐美國家,如此短時間內經濟政策所發生的迅猛轉變,是極為罕見的事情,並且如文中所述,這種迅猛轉變讓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都顯得有些措手不及,意料之外。

在我看來,2018年川普上台之後發動的中美貿易戰或許是一個儘管偶然、卻非常重要的原因。貿易戰一下子揭去了中國經濟貌似繁榮的表面,彰顯出了核心技術領域與美國的巨大差距。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的崛起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一個代表,但是這些互聯網公司普遍表現為重商業創新、輕技術開拓,也就造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表裏不均衡。至少從輿論方面可以明顯的感受到,2018年前後網絡論壇、新聞對於阿里巴巴的態度是發生了明顯轉向的。在18年馬雲宣布退休計劃之時網民們還在稱讚他的「教師心」,19年就已經開展了對「996是福報」的猛烈批判。在此之後,互聯網引起熱議的有關阿里的話題,大多數都為負面信息。所以也許這已經揭示出了背後政策所發生的轉向。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政策也好、輿論導向也好,讓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核心技術領域的企業之中,減少對於互聯網企業的資源投入。

當然,這是我從國家戰略發展的角度所作出的一種推測,儘管對於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來說,其政策背後的因素,或許並非單憑常理所能推測的。

7. Maru^^,回應《騰訊大幅減持京東股份,預示著中國互聯網公司什麼樣的未來?

看似發生的故事有很多大陸特色,但若放眼世界,卻發現這是一個寡頭化、孤立化的時代。若以舊理論來看,意味着一波科技革命產生的成果轉化殆盡,回到一種乏味的時期。在大陸發生的事,有種帝國主義賽博朋克般的末世感。我們有沒有辦法逆轉這種局面?

華為背後是紅二代和他能動用的關係網絡在撐腰,這使得華為獲得了對趙彈類武器、愛國牌的免疫;這一免疫是互聯網公司們沒有的。換言之,過去20年,打過愛國牌的品牌不計其數,一家公司的優勢不來自於打牌能力,而是來自於免傷。

8. amber0921,回應《姜濤與MIRROR可以代表「香港」?大灣區哥哥與大灣妹們的國家級任務

從去年《自肥》開始喜歡上Error,接着開始留意Mirror、試當真,感慨如此艱難時勢,仍有孕育於香港土壤的現象級流行文化。新年第一日看了叱吒,之後半個月將過去一年的廣東歌loop不停,跨年前後一個禮拜發生的種種不愉快新聞、崩塌的信念,也全靠音樂得救。

然而最痛苦的是,哪怕我已經生活在廣州,一座與香港交織了無數集體回憶、共享文化源流的城市,這種心情難尋共鳴。身邊友人追捧的內地綜藝我不看,國內廣告常見的小鮮肉小花旦我不認識,兩地加速割裂,信息繭房堅不可破,我活得像一副軀殼。

姜濤那晚說Mirror要問鼎亞洲第一,我大為震撼。當然絕無質疑他們的實力,而是這個「第一」所指代的語境,必然不能把內地排除在外。但兩地的流行文化認知和習慣已經形成分野,加之港府未來對文藝界的操控亦不明朗,Mirror在進軍第一的路上,會遇挫、要犧牲,甚或讓人失望,我寧願不去想像。

9. 啊蝦,回應《姜濤與MIRROR可以代表「香港」?大灣區哥哥與大灣妹們的國家級任務

昨日的港星代表了一個時代,資源聚集、眾星拱月;今日的港星,相較之下自然顯得「形單隻影」。事實上,內地流行樂壇亦不見得如何欣欣向榮,正如近日由騰訊公佈的2021年華語樂壇十大熱歌,榜單出爐後即令眾多網民乍舌,感嘆不已所揭示的,區別在於,內地擁有龐大的市場,因此依然能維持表面的風光而已。

但歷史可以書寫,未來無法預見,也許mirror熱潮只能維持幾年?也許他們最終如願登頂亞洲?也許十年之內香港樂壇再出現一支beyond?誰能斷言。

根據統計,廣州常住人口裡面,約有一半為外地人,剩餘一半「本地人」中,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會說粵語,土生土長的比例只會更低;「香港客」、「大陸雞」,除了血脈相連、文化相近外,兩地所處的環境、身分認同幾乎沒有相似之處。既然當年的香港能成長為東方之珠,今天又何須抱怨近鄰無法提供支援。

珠三角這件外套穿了這麼多年,尚且未能實現「廣佛同城」,大灣區也好,小灣區也好,不過是一個名字。

10. Ansonkwchui,回應《姜濤與MIRROR可以代表「香港」?大灣區哥哥與大灣妹們的國家級任務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都聽廣東歌的人,大概在一两年前我還很喜歡李克勤,我平時也會聽張敬軒,20年的時候發現了林家謙。但聽來聽去也不過是那些歌,我當時也覺得香港娛樂圈也就這樣而已了嗎?直到今年認識了mirror認識了很多在做廣東歌的人。我感覺我像打開了新世界一樣,儘管在內地追這些僅在香港發展的星,身邊沒有什麼人認識他們,沒有應援沒有周邊,雜誌專輯什麼的都很難買到。但我真的覺得沒關係,我依然不希望他們來大陸發展。我認為,儘管放棄了14億的大陸市場,但世界很大,還有五十億的市場。我很樂意以後能在國外看到他們。

我很敬佩這些「留下來的人」,不知道他們最終會不會在極權下屈服,但之前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支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