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無綫電視(TVB)宣布任命曾志偉為副總經理、王祖藍為首席創意官,二人全面接管無綫綜藝及資訊娛樂節目,至今已一年。二人回巢後,在一兩個月內召開了很多員工大會收集意見。
一時間,無綫會議室內,白板上寫滿不同節目,例如「配音比賽」、「街舞真人騷」(註:即真人秀)、「明星運動會」。一眾幕後同事在曾志偉和王祖藍面前輪流發言,表達自己想做什麼節目,該節目隨即被寫在白板上,最後由出席會議的所有人投票表決,以票數決定製作哪些節目。
現職無綫資料撰稿員的 Whistle(化名)隸屬綜藝及資訊節目組,亦有出席過某些會議,「總之開了 N 次這些會議後,高層就覺得:『太好了!我們現在有幾十個節目等著開拍啊!』」
新節目紛紛誕生,由5月推出的配音比賽節目《好聲好戲》、6月的帶貨節目《識貨》、7月的街舞真人騷《盛・舞者》和明星運動競技節目《明星運動會》、8月的清談節目《代溝關注組》,到近期的校園歌舞劇《青春本我》等,曾、王回巢後,綜藝節目種類已明顯比以往多。
惟這些新節目普遍在網上迴響不大,例如《明星運動會》,有網民就說:「我連它播出了也不知道。」亦有網民批評新節目有抄襲之嫌,例如《好聲好戲》、《盛・舞者》分別被指抄襲中國的《聲臨其境》、《這就是街舞》,《明星運動會》抄襲台灣的《全明星運動會》,《代溝關注組》被網民形容為「《後生仔傾吓偈》翻版」(註:《後生仔傾吓偈》為無綫清談節目,於9月底停播),連近期以歌唱選秀節目《聲夢傳奇》學員擔綱演出的《青春本我》,也被指是「High School Musical 聲夢版」。
Whistle 提供了另一面看法:「從觀眾角度來說,節目類型算是多了,雖然不算完全有創意,但可見高層肯嘗試新事物,總比只做千篇一律的飲食、旅遊節目好。不過從幕後角度來說當然辛苦,因為高層往往很趕急地要人製作新節目, 我們沒充足的準備時間。」
高層對於改革的態度很焦急,改革迫在眉睫。
來勢洶洶的網台
2015年,中國大陸視頻網站樂視進軍香港市場,曾希望在收視固化的香港培養觀眾養成新的收看習慣。樂視當年委託市場調查公司訪問了401名香港人,企圖挑戰電視的「黃金時段」收看習慣,22%的受訪者回答,一星期內僅有一次會在家中收看電視節目,而黃金時段收看的觀眾,有49%是在收看點播節目。
樂視大舉購買體育賽事轉播權的作法並未改變香港的電視收看局面。一年之後,ViuTV 正式開台。當時的市調顯示,1000名香港人平均每週收看 TVB 時數為11小時,ViuTV 為5小時。雖然時長落後,當時已經在年輕人群體建立認同感,在25至34歲的人群,收看 ViuTV 的人比 TVB 多,部分觀眾甚至不會觀看 TVB。
2020年的疫情加速改變了視頻節目的市場格局。尼爾森在2020年4月公布數據,指 YouTube 觀看時間因為疫情翻倍。而香港迎來第四波疫情時,ViuTV 的真人騷《全民造星III》及電視劇《男排女將》也掀起熱潮,據 similarweb 資料,ViuTV 網頁流量翻倍,達到近四百萬次,遠遠拋離了TVB。
「電視汁撈飯」的年代已不復見,年輕一代早就掌握選擇娛樂的主動權,作為善用網絡的一代,他們只要花幾秒上網搜尋關鍵詞,全球各地的電視節目、電影就唾手可得、任君選擇。即使是觀看本地電視節目,他們亦無需依時守在電視機前,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重溫。
然而,即使步入分眾年代,網上依然有「大台」。這一代人習慣在社交媒體、網上討論區等表達意見,只要掃一掃 Facebook,就能輕易知道其他人正在關注、討論什麼節目。而除了電視、電影,近年愈來愈多人收看網絡影片,這些影片的製作者(YouTuber、網台、直播主等),他們透過 YouTube、Facebook 等網絡平台進行直播、發布影片,製作規模傾向個人或小團隊。
知名 YouTuber 於數年間在香港相繼出現,如主打瑜珈的 Coffee(林芊妤)、電玩界的大J(Jason)、烹飪界的點 Cook Guide 等。也有很多曾在大型傳媒或機構任職的年輕人,因疫情或行業變化都離開了前公司,重新成立了一批新的平台或頻道。
其中,創作型的 YouTube 頻道有合作「做大個餅」之勢。2021年4月,試當真、小薯茄、啱 Channel、FHProduction 就進行「四台聯播」,輪流播放自家製影片,成為一時熱話。「聯播」半天,各片觀看次數高達廿萬。 8月時,試當真宣布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兩場「一周年現場版」表演,以一萬票價逐日減至十元的破格售票方式引起熱議,且開售五天即告售罄,門票收入或逾五百萬。
作為網台觀眾之一、22歲的 C,早在五年前就開始看網台。由於大學宿舍沒有電視,加上身邊朋友都在討論 YouTube 頻道內容,她「貪得意看看」,現時平均每天會花2小時看 YouTube,例如熊仔頭(FHProduction)和試當真,「四台聯播」當晚她也有捧場。
「第一次安排上可能有點尷尬,例如一開始的遊戲環節,但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我不是全部頻道都喜歡,但就是想看看,一來大家講到很大件事,以及想做個表態,因為如果連我們這些支持者都不去看,他們做得多好都沒用。」
礙於資源和製作規模,網台往往局限於低成本製作。但 C 並不介意,她選擇節目以 YouTuber 自身的特色為先,而假如播主的創意和內容好,就會繼續觀看,「不同頻道要有自己的元素,不要抄其他人。」
「吸引我的 YouTuber 要夠戇居、無厘頭、放得開,以及特別一點。如果想吸引不同觀眾,我覺得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例如試當真,他們每個角色有不同性格,例如 Locker 和游學修就明顯不同,其實大家都戇居,但定位會有不同,這樣才有不同火花。」
TVB 卻很嚴格規管旗下藝人形象,媒體從業者 Q 表示:「在大台(香港人對 TVB 的稱呼之一),藝人言行舉止都有很嚴格的要求,不能行差踏錯。比如2019年中,藝人出席活動不能講『加油』;歌手 J.Arie 簽約邵氏(TVB 同集團),但推出《陰陽道具》這樣成人話題的歌曲就被公司嫌意識大膽,命令她即刻下架,最後雙方解約收場。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TVB 就是要自己的藝人有所謂『陽光』『健康』的形象。每個人在公開場合都滴水不漏,就會顯得缺乏真實個性。」
關於 YouTuber 的個性,網台經營者亦有相似見解。R 現職於直播主經紀公司,公司旗下直接管理及有合作關係的中港台直播主超過100位。依他觀察,網台的賣點是個性:「其實這一代的網紅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畢竟要在芸芸的 KOL 之中去爆出,並不單說帥哥美女就可以捧紅,更多是來自於他有自己的性格。」
「這個年代其實就是要很真實地呈現,那喜歡你的自然會更喜歡,反之亦然。」
ViuTV 的逆襲
對年輕一代來說,透過上網就能接觸全球各地節目、搜尋到不同資訊,網絡有助他們建立「資料庫」,較以往容易判斷這些節目種類、故事、創作意念是否曾經出現過。「舊」難逃這一代人的法眼,而製作精良似乎未必最重要,他們反而對「新」更有要求,看重內容以至藝人的獨特性。
「新」亦是坊間不少人對 ViuTV 的形容詞。ViuTV 於2016年啟播,至今開台5年,近年《全民造星》系列、《ERROR 自肥企畫》、《Chill Club 頒獎禮》等話題節目引起熱烈討論,旗下男團 MIRROR、ERROR 亦成功跑出。8月,電訊盈科宣布中期業績,就提到 ViuTV 受惠於 MIRROR 爆紅,吸納超過150個新廣告客戶;而ViuTV廣告收益為1.88億港元,增幅超過六成(在2019年上半年,ViuTV的廣告收入為9500萬港元),有望在不久將來轉虧為盈。
一直以來,TVB 在香港的收視成績有固定收視一說,長年佔據主導位置。但 TVB 推崇的收視率計算(一般基於一千戶人家的收看習慣。調查機構會收集節目每分鐘得到一千戶人家收看人數,再計出整個節目的平均觀眾數目,然後依香港人口比例推算出收視點,現時一個收視點代表 65,390 觀眾)被認為不夠全面,對 TVB 單方面有利。ViuTV 以「綜合收視」自行評估,認為「只計傳統大氣電波的收視,不能充分反映出香港人現時睇電視的習慣已改變。」
若以收視率作為比較標準,現時電視台公開的收視率為節目直播期間的平均或最高收視,惟網台並無收視率此一說法,類近的節目直播觀看人數在播畢後則不留紀錄,至於留有記錄的是累計總觀看次數,與電視台的收視率並不一樣。如此很難直接比較 TVB、ViuTV 和網台的影響力。
若然比較三者的「網絡影響力」如不同網上平台的追蹤者數量,可見 TVB 在追蹤者數量上佔優,但若併入公司規模作考慮,「大台」成績其實不算理想。
21歲的 K 是 ViuTV 的觀眾之一。她由2017年的《全職媽媽放大假》開始留意 ViuTV,該節目為真人騷,讓一班全職媽媽休假去旅行,由女明星擔當保姆,代其照顧一家大小,為香港少見的電視節目。她有收看《全民造星》、《花姐 ERROR 遊》、《二月廿九》等節目,支持 ViuTV 的原因簡單,一來身邊很多朋友一起觀看和討論,如《全民造星III》,二來「題材很新鮮,隔離台都是可以猜到的劇情,很老土」。
她又提到真實個性的魅力,如《花姐 ERROR 遊》、《ERROR 自肥企畫》等強調幕後團隊,對她而言很吸引,「對比開機後的正式節目,我反而喜歡看花絮,因為更真實,」真人騷亦令人想繼續追看,「因為更貼地、身同感受。真人騷真實點,不是做效果。」
30歲的 Melena 由開台初期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開始收看 ViuTV,其後有追看《跟住矛盾去旅行》、《旅行吊靴鬼》、《全民造星》系列等真人騷。她形容 ViuTV 節目題材「另類」,而 TVB 則「all are expected」(意料之中),並以訪問為例作解釋:「ERROR 暴走是特例,但即使 MIRROR 有偶像包袱,說話都會大膽些,而你不能想像一個 TVB 當紅藝員說:『我拍過三十多次拖,成日去溝女。』坦白說,TVB 藝員會回答什麼,我也想得出、可以代答,他們行為談吐都傾向保守。其實 TVB 很離地。」「我不想再看TVB,來來去去也是那些東西。」
「連我母親也會向人推介《大叔的愛》,說是『新東西』、『幾好看』,其實也是一件事——她不再抗拒轉台。以前她的選擇只有 TVB 或關掉電視。」
為什麼 ViuTV 能夠製作出「新鮮」、「另類」的節目?
曾在 ViuTV 擔任助理編導(PA)一年的 F 如此向端傳媒介紹 ViuTV 的大概工作流程:「其實每一個製作組文化都很不同,一個監製底下有4個導演,再有若干編劇和助理編導。監製本身決定節目的質素和氣質。」
F 介紹,「監製先要向魯生(指ViuTV總經理魯庭暉)sell橋(介紹想法及創意),大致講節目類型和嘉賓陣容等等,魯生批准才可執行,」監製手下的導演,編劇和 PA 再具體構思節目的細節,「節目第一集臨播出之前要給部分片段魯生或金生(ViuTV 製作部副總裁金廣誠)看過才可以出街。」
至於如何打動魯庭暉令他點頭,播出前的審核有何標準,事後如何評估,則唯有監製才知道,「不過 ViuTV 不是 TVB,高層不會看收視,可能會看看 Viu App 排名前十有哪些節目。」
F 認為 Viu 當時資源較匱乏,例如重要場景才有燈光師、初期道具房只有一小間,而且幕後製作「亂到仆街」、「超級趕急」,試過在節目開拍前一日,仍在處理節目的內容細節和道具;還有晚上要播出的節目,在當天早上才寫好旁白、下午才開始配音。而如此趕急的主因是「大家在度橋時經常推倒重來,總是想要更好。」
「這樣的創作模式當然有問題,即使意念新穎,但最終可能因時間不足而敗在執行上。但我很欣賞同事的熱誠,他們不是塞 airtime 就算,一直構思更新穎、更好看的元素,不會去複製或抄襲已有的製作模式。」
在 F 的描述中,ViuTV 是一個「無規矩」但同時習慣創新的工作環境。她說自己當初入行是想趁年輕嘗試新事物,例如電視台幕後創作。那為何不選擇 TVB?她劈頭一句:「傻的嗎?我連看 TVB 節目都覺得老土,還要在此工作?不是吧?」
TVB 的沒落 似曾相識的「新」節目
「為何 TVB 沒人看?因為在位有年資的人,都是以老一輩的思想營運。」
T 曾是電視台資深導演,先後於 TVB 及 ViuTV 任職,現時從事網台相關工作。他以「舊思維」和「不思進取」形容 TVB:
「《開心大綜藝》台、燈、聲很好,花了不少錢,包含20個藝人。這只有大台才可以做,但很可惜都是你跟我也不會看的『舊橋』,是思維上很舊的。」在4月首播的《開心大綜藝》為無綫重頭綜藝節目,內容包括遊戲、訪談、整蠱、歌舞、模仿城中名人等,首集有王祖藍模仿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樂隊 Supper Moment 亦曾在節目上和胡楓合唱《舊歡如夢》等歌曲。而該節目就被網民批評「睇到好尷尬」,近似老牌節目《歡樂今宵》。
「配音節目都是抄內地的,自己在這間公司做了這麼多年,看到這些節目有些心酸。」他指的是配音比賽節目《好聲好戲》,參賽藝員會聲演無綫經典劇集片段。王祖藍表示節目有口碑,會開拍第二季,但有網民就批評,節目抄襲中國的《聲臨其境》。
「看到報道說要翻拍《倚天屠龍記》,我真的『十滴汗』。如果沒有新構思,為何不謀求其他出路?可以看日劇、漫畫,或者買合適小說版權,不要再『炒冷飯』。我見到舊的劇集、同一班演員都覺得很悶。」而在2000年播出、由張智霖和佘詩曼主演的無綫劇集《十月初五的月光》已經翻拍完畢,由藝人胡鴻鈞和何依婷主演的新版,一播出就被網民批評新不如舊:「彷彿在看粵語長片」、「可否不要破壞經典?」無綫讓還未站穩腳跟的新人何依婷一人分飾三角,其中包括非常深入人心的祝君好(曾由佘詩曼扮演),Q 指,「從任何角度看這部翻拍劇的誕生,都只會令你覺得超錯。」
T 比較 TVB 和 ViuTV 的分別,指出後者的成功在敢於觸碰一些底線,例如製作《ERROR 自肥企畫》,屬香港久未出現的「成人時段」電視節目。
根據電視通用業務守則,劃為「成年觀眾」的節目,可在晚上11時至早上6時期間播出。T 坦言,「成人時段」節目並非新鮮事,亞視也有製作過(註:《今夜不設防》,於1989年至1990年間播出的成人清談節目,由黄霑、倪匡、蔡瀾主持)。不過,他肯定《ERROR 自肥企畫》的意義:「我自己做了這麼多年電視也覺得是『好嘢』,雖然涉及性器官,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它觸碰長久以來沒電視台觸碰的成人節目底線。大台完全不夠膽做。」
曾志偉在上半年業績報告會上,被問到會否參考 ViuTV 節目製作時,就以「TVB 主打合家歡市場」、「內容不走偏鋒」、「不教壞小孩」作答。
「重點是 ViuTV 夠膽做這件事,TVB 做了二、三十年沒有這類節目。別人有選擇的時候就會覺得,TVB 沒有新構思,亦不勇於嘗試,但 ViuTV 有很多令香港觀眾覺得新鮮的節目。」T 如是說。
改革之路遙遙
只是,背負54年歷史的大台,要破舊立新談何容易?Whistle 在TVB年資五年以上,他坦言,大台有太多包袱:收視率、怕投訴、守舊。
Whistle 有留意 ViuTV 的《大叔的愛》。這部改編自日本同名劇集的同性愛情喜劇,是香港電視史上首部在黃金時段播出、以同性戀情為主題的劇集,並由 MIRROR 成員 Edan 和 Anson Lo 主演。
「《大叔的愛》都幾有趣、破格,TVB 劇可以有同性戀,但不會以此為主線,亦不會做喜劇,因為 TVB 一定會想,傳統觀眾很保守,如此踩界,觀眾不會接受。當然收視都反映了,7、8點收視於 ViuTV 是很高,但 TVB 不可能接受,所以 TVB 很難做這個題材。」早前有報導指,無綫正在製作男男配對節目《仔仔一堂》,並安排11月在其頻道 J2首播,家庭及宗教團體隨即發起聯署,反對無綫製作同性戀節目,收到投訴之後,據聞 TVB 立刻決定暫停製作,至今再無公布過節目進度。
在 Whistle 看來,創作掣肘之一是要保持收視率,使節目製作上整體傾向保守,「ViuTV 沒有收視率的包袱,它可以做很多嘗試、突破,只需要吸引到一部分人就可以繼續,我想這是它可以放手創作的原因。但 TVB 的目標是20點收視以上,起碼都15、16點,如果只有11、12點是收視很差。所以 TVB 很多包袱。」
曾、王二人回巢即召開員工大會,就開拍新節目收集意見,Whistle 認為這是好事:「TVB的文化很少鼓勵大家講想拍什麼節目,九成情況就像齒輪,聽上司指令要做什麼節目,然後我們去執行。這類讓你向高層表達想法的正式會議並不多,這是好事,投身創作不只想執行別人想開拍的節目,也想做你自己想做的節目,所以都開心,想趁此機會表達。」
不過他亦指出,大台一向的工作文化和環境並不利於創新,「很多老前輩在,對節目太多既定諗法,覺得一定要怎樣做,很難改變他們的,所以變成來來去去都是做那些東西。」
「TVB 太習慣流水作業的方式了,編劇已經訓練到怎樣都能準時嘔到稿出來,廠期只有這麼多,一定要拍到、寫好稿,那結果可能就是時間有限,劇集出來沒那麼精細,有時會出現錯處,或者出品沒太多新意。」
積習難改,但面對前後夾攻,改革勢在必行。不過成效暫時未見,8月,無綫宣布中期業績,截至6月底,TVB 錄得2.84億的虧損;11月,TVB股價創新低,王祖藍更笑言「抵買」。另一邊廂,無綫前高層余詠珊早前接受傳媒訪問,表示《聲夢傳奇》應該早些舉辦,由於一時心軟,結果錯過狙擊《全民造星》、MIRROR 的時機,是她的人生污點,換來網民揶揄:「提前一年辦星夢,就可以阻止 MIRROR 發圍?會不會太天真?」
改革之路遙遙。當年輕觀眾已不滿足於製作優良,轉而追求內容上的創新和個性,「舊思維」的大台能對症下藥嗎?Whistle 明言大台很多問題、需要改革,但問題很難解決,「現在已經不是幾十年前全城追劇的年代,如果搞電視只為留住傳統觀眾,即老人家、師奶,其實不用改革,食老本做原來的節目就可以。高層要對廣告商交代,收視率真的很重要,如果你持續推出創新節目,結果可能就是原有觀眾繼續流失,那變化這麼大來幹麼?」
他認為,現時的改革只搞清楚要創新,但未搞清楚定位和方向,「《盛・舞者》像是年輕人會看的節目,但似乎並不成功,而老一輩不似對這類節目感興趣,那你改革的目的是吸引哪些觀眾?」
「有些新節目可以照做,但他們要清楚收視率不會高,擺明為了嘗試把一些年輕人拉回來。而這些節目未必放在黃金時段,或者在 J2、周末冷門時段播放?收視壓力可能沒那麼大?」
目前,無綫電視的改革仍在進行中,曾志偉於9月底獲升任為總經理(節目內容營運),負責無綫綜藝、合拍劇、音樂節目的製作,以及節目採購及策劃。電視廣播集團年報顯示, 集團的國際業務包括海外收費電視等收入穩定增長。
危與機
不過,有一種原罪叫立場,「其實做同一件事,ViuTV 做就讚,TVB 做就踩,年輕人大部分立場都反 TVB,亦很自然對 ViuTV 偏心。那我都理解。」Whistle 說。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TVB 於期間的新聞報導多番被批評為偏頗,更有網民發起「抵制 TVB」行動,呼籲罷看其新聞及節目,並抵制其廣告商。兩名 ViuTV 觀眾亦坦言,對 TVB 更加反感是因為它的政治立場。
不過,在二元對立的當下,藝人可謂左右做人難,在 ViuTV 多個節目亮相的歌手林二汶,早前於 TVB 台慶獻唱,就惹來網民熱烈討論,「因為 ViuTV《造星》而令到大家喜愛你,帶給你一個女歌手獎,到最後你居然走去人人喊打的隔離台賀壽」、「我對妳非常之失望」。儘管她以「音樂無分邊界」解釋亮相 TVB 台慶原因,也未能平息「眾怒」。隨後有報導指,林二汶參與 TVB 與芒果 TV 的音樂比賽節目《聲生不息》,繼續引來網民批評「食兩家茶禮」。而政治從來是雙面刃,ViuTV 在 YouTube 頻道上載宣傳廣告,呼籲市民在立法會選舉投票,在廣告中出現 MIRROR的 MV 片段。網民發現該短片的留言功能已被禁止,引來熱議,MIRROR支持者則不滿偶像被「擺上枱」,變成政治工具。
對網台和 ViuTV 來說,政治爭議是潛在的危機。「我覺得其實做藝人很難,他沒有說自己是什麼政治立場就可以。有人是覺得盲撐,但我覺得他也不能選擇。」ViuTV 觀眾 K 說。
24歲、收看網台10年的 B 認為不必表態:「你碰政治又死,不碰政治又死。或者你可以碰很多事,但不可以具體表明這些事,因為任何觀眾都很喜歡自己解讀他們某些說話、片段,你就由他們自己解讀。」
B 也提及不可忽略的市場限制:「台灣 YouTuber 的收入和格局都大於香港,所謂國語的受眾大過香港人很多,聽或講廣東話的人始終較少。香港有幾多過百萬訂閱的 YouTuber?台灣就有很多。」任職於直播主經紀公司的 R 也指,香港網台的受眾集中於本土,「他們最主要用的社交媒體就是 YouTube、Facebook、IG,三個都是中國大陸看不到的。」
電視台面對的競爭則更加複雜。Q 表示,過去 TVB 為代表的香港影視娛樂,在大陸特別是廣東省地區發揮重大影響力。近年 TVB 大不如前,大陸自身的戲劇和綜藝節目亦早已迎頭趕上,大陸觀眾對香港製作的電視娛樂節目態度在不斷變化。即便是在 Viu TV 迅速發展的2019-2020年,大陸觀眾選擇的香港電視平台依然是 TVB。這情況在 MIRROR 大紅之後,尤其港版《大叔的愛》播出才有算轉變。可惜這樣現象級的節目不多。Q 加入不少大陸港劇迷微信群組,這些群組平日都會討論香港娛樂八卦,「2021年全年計,群組內約一百人看過三套港劇以上的寥寥可數,大家已經轉看大陸的綜藝節目,或港星參演的大陸劇集,而大陸的觀眾對藝人立場和香港觀眾的期望完全不一樣。」
一年過去,香港本地內容製作及市場將迎來更大變化。YouTube 於12月中公布2021年香港影片排行榜,頻道「試當真 Trial & Error」成為年度熱門創作者第一位。而「十大熱門音樂影片」,MIRROR 成員共有7首歌入選。
2022年1月5日,香港電台與無綫電視台舉行記招,宣布合併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與勁歌金曲總選為香港金曲頒獎典禮,推遲到4月3日頒獎,與 Viu TV 的 Chill Club 推介榜年度推介打對台。根據新聞顯示,Viu TV 在2022年1月1日轉播的2021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獲得10.3收視,開台以來首次突破雙位數。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中所有受訪者均為化名。
自2019時,年青一代在TVB眼中死亡,TVB在他們眼中也是正式死亡了。好走不送。
作為香港人,唯一願望就是TVB去死,你拍乜都冇救的!哈!哈!哈!
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嚴重分化令人感慨萬千,記憶所及從未出現過呢種情況。以往無線、亞視打對台,儘管財力人力對比呈現一面倒的狀態,亦無礙良性競爭的氛圍,雙方都有很多製作精良的節目出街。
利申:近5、6年基本沒看電視節目了,以前全家慣性睇TVB。
傳統電視台與網台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培養出來的是「明星」,而網台培養出來的仍然是「素人」。按照慣常的理解,「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必然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建立積極向上、正面的形象無可厚非,亦符合金主(如廣告商)的利益。「追星」的實質,不就是因為明星光環(行為楷模、精神嚮導、完成了自己想做但又無法實現的事情)的影響嗎?相反,「素人」必然系走貼地路線,只要展現作為普通人真實的一面,無論開心或憂傷,搞笑或抱怨,都會吸引與他/她有相同經歷、見解的受眾,處於「同溫層」的個體一旦相遇,就可以建立起非常緊密的聯結。大台受到的批評與日俱增,某程度上反映的可能正正系觀眾心態的轉變:「太壓抑了!要爆炸了!不想再看見你惺惺作態、擺高姿態,只想聽你講人話,表達我的心聲。」
話說回來,「訂閱」的數字並不能作為頻道是否受歡迎的參考,視頻點播次數、總的觀看時長、觀眾在每個視頻停留的時間等等才能真實反映熱度,後台應該是可以看見這些數據的。
最後還想說幾點。1、viuTV製作的節目我也看過一些,有相當喜歡的,譬如《走佬去台灣》、《chill club》,亦包括由陳奕迅、蔡思韻主演的《短暫的婚姻》,後者在坊間的口碑不錯,但就我個人而言,極其量是網劇水平,遠未達到「上電視」的標準。2、文章指出TVB的綜藝節目與台灣同類節目雷同,然而綜藝節目難道不是大部分都從歐美、日韓「借」過來的嗎(該論據沒有經過嚴格核查,如有錯誤歡迎指正),評價似乎有點「刻薄」?3、身邊依然有朋友在追TVB的劇集。也許對他們來說,睇TVB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一種陪伴,「你见,或者不见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大概就是這麼一種類似的狀態吧。換個角度,今天「廉頗老矣」的TVB、「蒸蒸日上」的viuTV,加上「萬紫千紅」的網台,構成新的平衡,足夠diversity,開心都來不及。當一家獨大的局面終於要迎來瓦解,此刻如此憤怒到底是內心出現怎樣的矛盾交織,我想不明白。
你當然不能想像如果格仔導演Mike在大台還會發明死亡恆星彈賓周,153也不可能允許有節目每一輯都炸一次TVBuddy。創作人最珍貴的是無包袱地去發揮創意,可是大台的慣性、制度、體量、市場面向,就從根本上消滅了這種可能。
TVB 的品牌在年輕人眼中視為「老土」,救不了。
TVB在近年不能吸引年青人。
在前兩年開始被年青人杯葛(其實早於14年因親政府的新聞報導已開始,不過兩年前更明顯)
到今時今日,在立場不改變的情況下,即使改革都難以扭轉頹勢了。
其實整篇文章基本上是近年的老調重彈,只不過加了王祖藍執政後嘗試推出的改革方向,但面對的依然是老問題,節目守舊、範本重覆、欠缺創意、老人當道,即使時有老戲骨,但演的依然是十年如一日的故事劇情,作為演員如黎耀祥這些人也只是貪於安逸吃老本,早就失去了過去對作為表演藝術者的執著,變成一個又一個的老油條然而。
再者,以人才培育,也是徹底失敗,堂堂大台,多年以來薪酬福利都是以刻薄聞名,老人尚且如是,何況新人呢,在大台沒有裙帶關係,不依附黨派,根本無法上位,而上位了,一旦黨派之爭失勢,也是迅速雪藏,演藝事業的幾年就被白白浪費。
行政會議決定TVB續牌至2027年,可能27年後變CCTV親自落場
文中提到台灣的YouTuber收入和格局都大於香港本地的YouTuber,就是因為受眾數量更多,能專注於某一類的細分市場也能獲得足夠的收入以支持自己的持續運營。相比之下,大台有一點少有人提及的,就是tvb在大灣區/粵語區的廣告收入問題。由於政治制度,廣播制度等的原因,tvb難以拓展自己在大灣區的廣告市場,因為這些節目在大灣區落地時播出的廣告都會被廣東各地的廣電系統以自家的廣告代替。這種對於依賴傳統廣告模式的大台來說是頗為致命的。這令在粵語區仍有不少慣性收視的大台在過去的十幾年無法將這股粵語區的收視和觀眾群充份轉化爲廣告收入支持製作,也令大台無法拓展觀眾群體的數量以進行精細化的營運。這導致了過去十幾年粵語區的電視台的製作與收入的割裂,大台在2010年前有不少好的製作,但這些製作帶來的收視與收入侷限於香港而未能充分利用粵語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而粵語觀眾分散於全球,導致廣告商無法利用大台原有的廣告系統接觸到他們想要的客戶。大台如果還是固守於傳統的收入來源模式,不對自家的收入模式進行配合提升節目製作質素的改革(而非現在想靠直播帶貨的模式等嘗試)。好難打得過Netfilex Youtube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