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駭客任務:復活》:Matrix系列的句號夠完美麼?

二十年後,觀眾早被官能刺激的畫面疲勞轟炸,與此同時全民對科技認識大幅提升,而這注定了Matrix系列的難以為繼⋯⋯

《駭客任務:復活》劇照。

《駭客任務:復活》劇照。圖: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譚劍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12-28

#黑客帝國#駭客任務#AI

Matrix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失敗的電影系列。

Matrix在1999年以橫空出世時,提出「你知道你並不是活在真實世界裡面嗎?」的疑問。這題材在當時並不新鮮,早一年的《真人Show》(Truman Show, 又譯「楚門的世界」,1998)和《十三度凶間》(The Thirteenth Floor, 又譯「異次元駭客」,1999)都在玩類近的題材,不過,Matrix糅合功夫、子彈時間,再借一點網路和哲學(包括Jean Baudrillard的後現代理論)的皮毛,就給觀眾莫大的新鮮感。那時大部份人對網路認識不多,甚至,不是所有人都有internet presence。

第一集的空前成功,要在第二三集找出能超越第一集的宏大概念近乎緣木求魚,結果導演專注於建構人類和AI之間對立的歷史、Zion城的建立和救世主的由來。可惜受限於背景故事的平鋪直敍(這表達做法最適合小說,而不是重視畫面和動作的電影),對普通大眾來說,這兩集的欣賞價值就是連場動作場面,反而由九個風格各異的動畫組成的Animatrix(2003),由於不執著於宏大的概念和複雜的背景故事(除了本身就是編寫歷史的兩集〈The Second Renaissance〉),而著墨於人物感情,反而令人驚豔。後人談到Matrix,多數只欣賞第一集,後面兩集不是門檻過高,就略過不看。

《駭客任務:復活》劇照。
《駭客任務:復活》劇照。圖:網上圖片

目標觀眾:看熱鬧還是看門道?

Matrix 4攤給觀眾看的招數,不再是炫人的特效或創見,而是讓老粉絲感到親切的場面、對白、動物、鏡頭角度。它不只是續集電影,也在致敬和解構前三集,並帶有濃濃的懷舊風。

二十年後,當代觀眾早就被畫面上的官能刺激疲勞轟炸,要超越前兩集的打鬥場面殊不容易,但更要命的是,網絡幾乎無處不在,我們有1999年仍未面世的Google, Facebook和智能電話,「大數據」和「演算法」就連一般人都琅琅上口,要在電腦科學上超越大眾的認知水平而不至於孤芳自賞,又是另一難題。這個全民對科技認識提升帶來的高山,注定了Matrix這個系列——一如《未來戰士》系列在頭兩集後——難以為繼。長拍長有的《侏羅紀公園》不是科幻電影,而是以動物為主題、卻又不會在拍攝期間傷害動物的驚悚電影,恐龍本身也是一個永不過時的主題。而第二集和第三集的重心:人類和AI鬥爭的歷史,更不是主流觀眾那杯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