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第一爐香》:敗於愛情神話還是道德審判?

在多年代表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製作良心」之後,這次的許鞍華讓人失望了嗎?

《第一爐香》電影劇照。

《第一爐香》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余湜

刊登於 2021-11-02

#余湜#第一爐香#評論

再一次,她被自己摯愛的張愛玲「絆倒」。由許鞍華執導的電影《第一爐香》(Love After Love)於10月22日在大陸上映,計劃於11月25日亮相香港銀屏。它實在有着全明星式的製作陣容: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內陸著名作家王安憶編劇,王家衞御用攝影師杜可風掌鏡,台灣頂尖錄音師杜篤之音效,坂本龍一配樂,和田惠美服裝設計,更有大平台阿里影業、和禾影業加以投資……它彙集了亞洲頂尖的製作團隊和內陸最雄厚的資本支持。

自80年代以來,張愛玲在大陸文學界地位頗高,電影《第一爐香》因此被寄予很大期望。在中國50-70年代的文學史書寫中,張愛玲銷聲匿跡,但隨着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文版推出,大陸學界逐漸意識到張愛玲是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被忽視的作家,對她的出版、評論和研究在1985年之後漸次增多。90年代,藉助港台大眾文化的東風,張愛玲被書商發現,迅速填補了剛剛打開、一片空白的大陸通俗文化市場,「張愛玲現象」成為整個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大眾文化現象。

隨着時代更移,作為文化符號的張愛玲早已被更青春、更淺近的安妮寶貝、韓寒和郭敬明等人取代,但張愛玲神話始終存在,《第一爐香》的上映也重新激活了大眾對張愛玲的關注。

大陸讀者在張愛玲身上發現了三十年文學的空白。張的愛情故事為受教育女性們提供了個體化的生命感受,一批傳記以《亂世才女張愛玲》《張愛玲的風花雪月》《天才奇女——張愛玲》為名,塑造出一個出身貴族、多才多情、敢愛敢恨的知識女性浪漫形象,這是一種自信、大膽和瀟灑個人主義女性。學者許子東則認為,張愛玲將都市生活刻畫到極致,她的粉絲多是隨市場經濟而產生的小資讀者。而在九十年代大眾文化的歷史懷舊熱中,張愛玲營造出的舊上海又代表着民國懷舊、摩登氛圍……九十年代大陸對張愛玲的熱衷本身便是時代的印跡。隨着時代更移,作為文化符號的張愛玲早已被更青春、更淺近的安妮寶貝、韓寒和郭敬明等人取代,但張愛玲神話始終存在,《第一爐香》的上映也重新激活了大眾對張愛玲的關注。

然而自從該片在2020年威尼斯電影節非競賽單元首映後,便不斷有質疑聲音傳出,正式上映一週後,豆瓣評分已跌破5.5分,創許鞍華電影最低。叫座能力也並不樂觀,據內陸電影商業平台貓眼預測,最終該片票房將止步在6000萬,相較於1.5億的投資成本,成績可謂驚人慘淡。是許鞍華同張愛玲習性「相剋」?是北上拍片後的她在多重妥協下喪失了靈氣?抑或是大陸觀眾同這個舊時代的香港故事發生了嚴重膈膜?還是更殘酷的,閲讀「爽文」的人們早已不耐煩於張愛玲的考究和蒼涼,而短視頻(影片)用戶們也已不能進入許鞍華的畫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