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戲裡戲外的「爸爸」為何這麼多?

創作者本想以家喻國,卻只能拍出一個個「缺失父親」、缺乏主體的故事……但這似乎又是必然的?

《長津湖》電影劇照。

《長津湖》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黃愛琴

刊登於 2021-10-04

#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行業恐怕真的到了它的拐點,在今年春節檔短暫的繁榮之後,漫長的冷寂就來臨了,這期間即使有過諸如《中國醫生》《怒火•重案》《懸崖之上》幾部上十億元票房的作品,但數量和口碑都不足以激活死氣沉沉的市場。

在電影行業一片蕭條,投資者普遍唱衰的情況下,主旋律電影和獻禮片等「中國特色」的類型電影正逐漸佔據了各大院線的排片。以今年七月為「建黨百年」為由拍攝的電影《1921》為例,這類電影往往以全明星陣容為賣點,試圖以偶像的魅力吸引年輕人走進影院。

這種拍攝電影的思路雖然並非新鮮的事物,近年來卻有年輕化和偶像化的趨勢,通過比較清淺和明快的敘事方式,師法好萊塢類型電影和日韓的偶像劇,以起到對年輕一代的召喚作用。

因此,今年的「十·一」黃金檔期也顯得比較特殊,與疫情前的娛樂大片扎堆不同,今年幾乎所有的排片都被投資巨大的《長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輩》兩部電影占據。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雖然形式和主題截然不同,在我看來卻有着微妙的互文,不僅僅充斥着生硬的說教和空洞的情感,還都充斥着一股濃濃的「爹味」。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