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崑南:大半個世紀後,他攜帶粵語來到台灣,放下香港

「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香港根本是無根之地,沒有殖民就不存在⋯⋯有什麼所謂呢?香港都是共孽來的。」
香港作家崑南。
台灣 香港 政治 文學 社會 風物

崑南與蔡炎培,二十多年前我們就並稱他們為「崑爺」、「蔡爺」。蔡爺仙遊頃刻(蔡炎培逝於9月6日),而崑爺和我,誰也想不到今年會在台灣淡水一隅對啡閒話。也想不到身外疫情滔滔,更想不到家鄉已拋諸腦後,我們一起成為東西南北人。

這一天,我們說了在香港認識二十多年加起來都沒有說過的那麼多話。

作為詩人,前輩崑南的詩歌很能代表香港過去大半個世紀裏的孤傲一面。他的書寫關注點從早期對世界局勢、歷史的宏大敘事,到新世紀書寫《旺角怨曲》等對同命困頓青年的感性演示,從一而終的是堅持文白詞句的凝聚糅合,善於嫁接文言。無論是家國情懷、命運詛咒還是情慾綻放,他的力比多以古奧形式出現,因此製造出張力與詭異的同在。

而無論詩還是小說,崑南的下半身寫作與年輕一兩代的不同,他總是靈慾交纏,靈不離慾,慾不忘靈,時有掙扎,更多的是飛昇,永結無情遊。還有的是寫情慾與歷史政治相交纏,無論寫九一一、寫六四,都有此招,而寫情慾時亦偶爾來幾句時事影射,亦妙。但他的情慾文字歸根即使古典,也是古典裏面最驚人的寫法。

不過在這一切文字的張揚之中,作者崑南曾經是個謎樣的人物,相信當下依然,關注他的臉書粉專的讀者更會迷路於他近二十年深研的占星術,這更給他的創作和命運籠罩上一份神秘。

崑南,1935年出生於香港 , 1955年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曾創辦及主編《 詩朵》、《新思潮》、《好望角》、《香港青年週報》和《新週刊》等刊物。1955年, 他獲得由香港聯合國協會主辦的全港播音劇比賽第一名 ,後創辦現代文學美術協會。曾任職多間報館。出版有長詩《吻創世紀的冠冕 》; 長篇小說《地的門》、《慾季》(原名《女顏》)和《天堂舞哉足下》;短篇小說集《戲鯨的風流》和《旺角記憶條》等。近年再出版英文短篇小說集《Killing the Angel》及《崑南卷》。2015年,憑《旺角記憶條》獲得香港文學雙年獎, 之後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7年藝術家年獎。為2021臺北詩歌節駐市詩人。

本土奇蹟之年

七十年前,崑南、蔡炎培他們作為第一代香港本土現代詩人的橫空出世,本來就有宿命的色彩。生於二戰前,戰後十年開始寫作、出版,崑南和香港詩人戴天、蔡炎培還有科幻大師倪匡都是1935年生的同齡人。加上1933年生的詩人馬朗(著有《焚琴的浪子》,創《文藝新潮》)、1936年生的詩人王無邪(後成為著名畫家)、1937年生的詩人葉維廉(後來成為著名學者),那幾年像歐洲文學慣說的「奇蹟之年」,誕生了香港現代文學的半壁江山。

這群人中,崑南第一個認識的就是王無邪,當時同在學生園地投稿,一起去旅行,去的是九龍北部的蝴蝶谷。後來蔡炎培、西西也參與,四人文學觀念相近,一見如故。

當時崑南還有另一名篇《端午節談中國新詩三大問題》更是高屋建瓴,所稱三大問題裏,最重要的是說新詩難明不是罪,新詩之所以難明是為了拓闊內涵。「即是創新文字。」今天的崑南補充說。

香港作家崑南。
香港作家崑南。

據也斯的文章《台灣與香港現代詩的關係——從個人的體驗談起》裏提到,他從圖書館借到《六十年代詩抄》才知道「香港也有馬朗、葉維廉、崑南這樣的詩人,寫過這樣的詩」——當時寫詩的人也少,影響不到圈子以外的人,也應該有抱團取暖的感覺,也許有一種同代人那種惺惺相識?

其實崑南他們不是後輩所想的那樣是結社寫作的流派式群體,「而是很孤獨、不是整天想聚在一起,如果沒有什麼必要的時候,大概都好少接觸。」我還以為是因為寫詩的人很cool,「不會很cool,就是怕醜(害羞)——話怕醜都沒有人相信,蔡炎培應該不怕醜,因為他獅子座,就不會怕醜,我是處女座。」

「和差不多年代的人在一起,聚在一起,總是會搞些事的。」崑南慨歎,「有時好奇怪,剛好那個氣候就聚在一起,但這些你是沒料到的,只是當時已惘然。」

戰徐速

彼時香港文壇的「面子」是在大陸已經成名、戰後南下的一些「南來文人」,如像徐訏、力匡、徐速等,內容多以抒發鄉愁和針對香港「此地」的不滿,對年輕作者影響頗大。當然也有詩人奮而抗之,崑南便是前鋒。

但崑南說並沒有把他們當成假想敵,「只是覺得他們不是香港人咯——他們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是香港人,我們當然可以這麼說。我們覺得他們很迂腐——即是他們看不起其他世界,他們的作品也是不吸引的。我和他們也沒有交往,我一向不太擅長講國語,怎麼交往呢?徐訏連廣東話都不會講。」

崑南年輕的時候寫作火力十足,於詩中保持浪漫主義底色上的戲噱,即使寫匈牙利革命的喪鐘,最後也來一句諷刺南來文人。他也寫過直接挑戰當時最有名的徐速(著有非常暢銷的青春小說《星星.月亮.太陽》)的戰鬥文章,最出名是《免徐速的詩籍》。

「其實那篇文無人回應,因為當時發表的文學雜誌《詩朵》好少人買,當時出版哪裏有人知?事隔了幾多年才有人找出來。」當時崑南還有另一名篇《端午節談中國新詩三大問題》更是高屋建瓴,直取核心,所稱三大問題裏,最重要的是說新詩難明不是罪,新詩之所以難明是為了拓闊內涵。「即是創新文字。」今天的崑南補充說。

泉源不在五四

從這些文章可見,那時崑南的確對香港詩、以及同代人的寫作頗有信心。這個信心源自他們有著與別不同的文學泉源。因為當時崑南從不看五四的詩,讀英文詩更多,「那個時候好鐘意艾略特(T.S.Eliot)的詩、葉慈(W.B.Yeats)的詩,睇(看)完之後受影響好大,尤其是艾略特方面,所以我現在覺得,艾略特之後都冇咩鐘意的詩人(沒什麼喜歡的詩人)。因為我覺得詩是對於時代,有個vision先(才)更吸引一些。」至於葉慈的占星學等神秘主義愛好,和近年崑南更「趣味相投」,那是後話。

香港作家崑南。
香港作家崑南。

「讀書時,經常被人笑我是番書仔(英文學校學生)。我其實那時沒有理中國的東西,但你說我番書仔,我就想大家都是中國人,中文寫作有什麼困難的?結果寫得比他們都古雅都深。」

因著他基於殖民時期香港文化的粵語寫作,現在香港年輕一代作者多會把崑南視作香港文學本土意識先行者,「本土意識」何謂,往往人云亦云,它怎樣和前衞實驗兼容並進,才是崑南付諸實行的。「本土意識,這是自然有的,因為你既然在這個地方成長,你寫的時候就會有本土意識的了。至於前衞實驗,我個人這十幾廿年都傾向於寫小說來達成。譬如我的《詩大調》裏,對於詩的那種實驗嘗試方式,我覺得自己都行到冇得再行了(極端到不能再極端了)。」

對於崑南,前衞是時間性問題而已,「比如我那時寫的,現在看回頭覺得是前衞,但我又不覺得很前衞喔。就是什麼技巧都嘗試,我覺得在寫詩上,我不是一個和香港同時代的詩人一樣的詩人。」

不過香港詩壇大致平和,除了個別詩風不同的詩人的「不同意」,更多的是蔡炎培這樣的老友,以競爭表示賞識。「講起仲(更)好笑,蔡爺經常聊天時取笑我,他說,崑南,小說就給你啦,詩你就別要了,給我吧。我話無所謂了,你攞曬ok,你霸曬它吧,詩我就不要了(我說沒關係啦,你全都拿去吧,你霸佔了它吧,詩我就不要了)。」說起故人,我們未免笑中有憾。

番書仔的古文廣東話

蔡炎培認可自己的廣東話寫作受三及第文學(一種夾雜文言文、官話白話文以及粤语白話文的一種書寫文體)影響,崑南的廣東話在詩裏以另一種更古雅和雄辯的方式(相對於蔡炎培的遊戲)出現,我感興趣的是崑南如何思考廣東話寫作這個命題。

「不但和蔡炎培不同,我和飲江(1949年生香港重要詩人)的廣東話詩又不同,他的比較玄奧。貼地的廣東話,我想用得最多的是《旺角怨曲》那幾首詩。」

《旺角怨曲》發表在崑南上世紀末「回歸」詩壇之後,是令人震驚的一組詩,其中<七月十四日>的措詞如此MK(旺角)風格、結尾如此堅決,是另一種方式宣示的《香港製造》:

「好吧﹐一齊去死」
但不能死在病床上
更不能死在差館裏
「我們就死得簡簡單單」
就在報販檔前面也好
「是的﹐簡簡單單的死在旺角」
在嘔吐垃圾的廢物箱旁也不錯
因為我們生在旺角
因為我們愛在旺角
因為老豆老母不喜歡旺角
因為我們實在不想
一生一世也不想
離開旺角

(註:老豆,粵語爸爸)

但崑南更多詩是古文白話夾雜的廣東話,比如我最喜歡的小說《天堂舞哉足下》壓卷之詩《歡如喜如》,「還有那些比如《大哉驊騮也》,葉輝都有話覺得奇怪,為什麼會連題目都要好古,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但你並不是有大中華意識的人。」我故意這樣說,崑南笑了:「也許是潛意識的作用。我讀書的時候,經常被人笑我是番書仔(英文學校學生)。我其實那時沒有理中國的東西,但你說我番書仔,我就想大家都是中國人,中文寫作有什麼困難的?看一陣詩詞浸淫過,我都可以寫的!結果寫得比他們都古雅都深。」

「因為年輕的時候也是幾(頗)愛國的,但也很早就失望,辦《香港青年週報》的時候,已經覺得愛國主義不吸引了⋯⋯創作無自由,咩(什麼)都假的。」

愛國主義不吸引

那代人裏心懷故國的不少,只是選擇和南來文人不一樣的方式,比如戴天的中華情結很重,卻寫出《命》和《石頭記》這樣痛苦混雜著質疑的詩,而另一方面他們都仍會覺得作家有責任通過寫作去保留中華文化。崑南卻走得更遠,自稱沒有中華情結,甚至不時會諷刺一下。「因為年輕的時候也是幾(頗)愛國的,但也很早就失望,辦《香港青年週報》的時候,已經覺得愛國主義不吸引了。」

沈從文去世的時候崑南寫過一首詩《我們不說——悼念沈從文》,裏面已經開始質疑所謂「愛國」是被情緒勒索:「於是 我們齊齊愛國/愛得如泣如訴」,而「家國」是痛苦拼刺所成——呼應的是沈從文晚年研究中國古代服飾這一行為而來的隱喻。

從銅鏡重追漢唐大夢
從服飾掃瞄朝代吉凶
從你祖先的紋身
刺成千萬個家
拼成一個國
一刺一拼的時候
我們不能哭,但不能不哭

我念這首詩給崑南聽,他想起來了:「因為我覺得沈從文好慘,他不能再創作,將時間去研究這些古代東西,浪費曬(全都浪費了)。當時又有文革、又三反五反,我見到這些東西覺得很不對路。創作無自由,咩(什麼)都假的。」

創作自由是崑南一以貫之的標準,用這個標準去看其他東西,就好容易看得好清楚,看穿愛國主義的虛妄更不在話下。崑南現在的主要精力也用在創作小說,「現在寫緊(正在寫)『天地人』三部曲的第三部——人。人最難寫,我醖釀了差不多二十年,來到台灣終於有些靈感寫了,好奇怪,在香港的時候沒有。」也不是因為在這裏的政治壓力鬆一些,「不關事。我現在寫第三部同中國冇關係(沒關係)。」

這部小說不但和中國無關,甚至和香港也沒有關係,真可謂決絕。「咩都冇(什麼關係都沒有)。主角是外國人,地點、人物、情節全部在外國。香港文學無人咁寫過(這樣寫過),而且部分我還是用英文寫。到時出版也不翻譯成中文,因為我覺得性愛描寫方面,中文的話中國人好難接受,英文反而容易接受。中國人看這些東西,會說色情什麼的,但我的主角是外國人,用英文寫就好正常。」

隱退十年

說到對中文讀者的失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崑南憤而離開文壇,隱退十多年,幾乎成為一宗公案。退隱最直接的動機,崑南坦言就是因為對文學失望。「不關自己事,是大氣候,比如報紙娛樂版的泛濫,幾版娛樂,副刊還在苟延殘喘,那時候有劉以鬯撐著,都ok,但我覺得冇咩癮(沒什麼意思),也冇咩前途(沒什麼前途),咁(那麼)就不如寫些無謂的都有錢賺,寫文學沒錢賺又覺得好谷氣(生氣),所以就無理咯。」

這樣一停就停了十年左右。這十年以崑南的說法是:「只寫那些賺錢的,甚至寫娛樂圈報導。」我提醒他還有報章連載小說呢,崑南笑了:「連載小說那些都是亂寫的,純碎為稿費,我自己都沒剪存,都用筆名寫。」除了一本《慾季》是他滿意的,「那時用《女顏》這個名,重新出版改為《慾季》,連載時差不多是即日寫的,但事後一口氣看落去的時候卻覺得很連貫,好奇怪。」據崑南書中自述,這本小說和福柯(Foucault)的《性經驗史》等著作有關,在香港連載小說當中應該是最前衞的異類。

香港作家崑南。
香港作家崑南。

《天堂舞哉足下》開頭就講「對於其他人,回歸可能蔓延為一種病毒」,結尾直接點明有一種「回歸病」,是科幻更是諷刺。

後來崑南又回來了,時人目之為「耀眼回歸」,除了同為作家的兒子岑朗天的努力,還有一些打動他的詩人。「那個時候我不接受訪問,任何人都不理,但朗天說有個人叫陳智德,他是研究你的東西,你出來傾下計(聊聊天)啦,咁就無所謂啦。那時關夢南也在,一齊傾計之後,關夢南就帶我去詩朗誦會,是我所不知道的『我們詩社』辦的。」

「我說我不去的,我都沒試過朗誦,關夢南說去啦,你不用朗誦,你看看別人怎麼朗誦都好,咁就去了。去了之後就覺得那時幾正(很好),竟有好多人去那個詩朗誦會。那個時候覺得,啊?都仲(還)有人寫詩、朗誦詩,覺得好得意,同一班後生仔都幾好傾(談得來),好像袁兆昌他們⋯⋯」於是,在同行和少年們的意氣相激盪中,崑南恢復了詩和小說的創作、發表,甚至在2000年,與葉輝、陳智德和我一起創辦了一本詩刊《詩潮》。

占星/文學=預言

詩、小說、占星學,這三樣,應該是崑南人生最重要的三樣東西——除了愛情的話。現在,我最好奇的是佔了他近年主要精力的占星,於他意義何在。

崑南為我釋疑,還是和文學有關。「我轉向占星玄學,是覺得文學找不到答案,對於人生找不到答案,我初時以為文學可以給我人生答案,但否;所以要走去占星方面,我研究占星之後,覺得他可以給到答案我,只是較之文學的答案玄妙一些。這個過程是漸進的,你慢慢看得多一些東西,就越來越覺得真相是這樣,越看越覺得是較為接近人生。」

研究星象之後,其實對崑南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包括我現在寫緊(正在寫)的那一本都有一些占星的東西,因為神話和占星有好有關聯的,所以星文其實也是神話來的,使用的比喻、象徵,比較接近文學。」占星之後,崑南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樣了,甚至看回自己的星盤時,他也覺得年輕的時候有些選擇好似是命運註定。

的確,就以小說為例,崑南在香港、澳門兩個「回歸」之後寫出《天堂舞哉足下》,今天看來,彷彿預言了第三次真正的「回歸」。 《天堂舞哉足下》開頭就講「對於其他人,回歸可能蔓延為一種病毒」,結尾直接點明有一種「回歸病」,是科幻更是諷刺,「似乎跟我們現在疫情很像,有一種病態。你寫的時候難道對未來進行過一些占卜嗎?」我問崑南。

崑南說他不是刻意為之,是文學自然而然帶著的預言。「我曾經想過我的書都有些預言的性質,那是事後覺得,但我寫的時候沒有這個意圖。」在小說中,作為時代背景的「回歸」好像是個放大鏡、照妖鏡一樣,但崑南寫時其實未覺得——「那面『錯體的區旗』應該是有好大預言性質,但當時寫的時候也不覺得。好少人睇完覺得是政治隱喻,就你而已。」

《天堂舞哉足下》初版是千禧年,復刻版是2020年,大家應該好快就可以對號入座——看回現在的香港可知。

小說結尾有一首詩《歡如喜如》,在我印象中是早於小說寫出的,我後來自己寫詩,也引用了「歡如喜如」這四個字,因為我覺得這四個字是對生命的一種大覺悟。

那管七斗一夜白頭
那管天窮諸神出走
如泣如訴 只求歡喜
就因歡喜 歡如喜如
千年湖海
逐日頹廢
至死

至死非休

我不會懷念香港

無論休還是非休,我們現在都已經越過千年湖海,來到異鄉台灣,把盞話飄零。

現在這麼多香港文化人來到台灣,好多人覺得自己是1949年之後唐君毅所講的那種花果飄零,不同的是以前「花果」從中國離散到香港,現在是香港離散到海外。我問崑南,從一個作家的角度去看,也從一個占星家角度去看,他覺得會有什麼後果,現在這個變局對香港和台灣有什麼意義?

「其實我都不是刻意要逃難的,那個時候,恰好在香港的(住處)租約完了,要搬,我就覺得不如都試一下去台灣,租也便宜些,生活也便宜些,以前我都好鐘意台灣的。剛來到的時候就碰上疫情,我就不回去了。我可以回香港的,但我選擇不回去,所以就留到現在。」

曾經在《旺角怨曲》裏聲言「一生一世也不想離開旺角」的詩人,真的捨得香港嗎?崑南的答案令人欷歔,他徐徐地說:「我已經忘記了,我沒有懷舊。好多人都懷念香港,我不會懷念。」

2021年9月12日,台灣淡水。
2021年9月12日,台灣淡水。

「就算你重建如何,都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了,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香港根本是無根之地,是因殖民才存在,沒有殖民就不存在⋯⋯有什麼所謂呢?香港都是共孽來的。」

其實崑南也有惦記著,為我們的香港和台灣占卜過未來的命數——以占星家的身份,他告訴我從占星角度看,台灣應該沒有什麼危險。「國共之爭,留下台灣,那個是天意,中共可以乘勝追擊,卻無得逞,命運安排台灣是在這裏,一定有意義的。所以我覺得台灣的使命是保留一些東西在這裏,他被稱為寶島是對的。」

但香港也許沒有轉機了,「我覺得無,就算你重建如何,都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了,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講來講去,即系(就是說)回到以前的香港是無可能的。而且香港根本是無根之地,是因殖民才存在,沒有殖民就不存在。」

「沒什麼所謂了,有什麼所謂呢?香港都是共孽來的。」崑南再次輕歎一聲,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用「共孽」(粵語發音同「共業」)來形容我們這個愛恨交纏的「故鄉」。

我們的長談,就這樣結束,隨著淡水的下午漸漸轉為夕輝,又漸漸絢爛。十幾年前我曾經說過,在詩裏面,崑南與蔡炎培扮演的是情聖與浪子的角色,都是屬於不願意長大的人,而也斯則是過早變老的人。現在看來,不願意長大的人,才是真正明達之人,理應不會像我這樣痛苦於幻變。

(端傳媒實習記者鄺穎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或許是自我代入,總覺得他說「不會想念」的時候,其實特別想念。

  2. 真好的訪談

  3. 艾略特之後都冇咩「鐘意」的詩人
    寫錯字。

  4. "蕃書仔" - 番書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