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昆南:大半个世纪后,他携带粤语来到台湾,放下香港

“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香港根本是无根之地,没有殖民就不存在⋯⋯有什么所谓呢?香港都是共孽来的。”
香港作家昆南。
台湾 香港 政治 文学 社会 风物

昆南与蔡炎培,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并称他们为“昆爷”、“蔡爷”。蔡爷仙游顷刻(蔡炎培逝于9月6日),而昆爷和我,谁也想不到今年会在台湾淡水一隅对啡闲话。也想不到身外疫情滔滔,更想不到家乡已抛诸脑后,我们一起成为东西南北人。

这一天,我们说了在香港认识二十多年加起来都没有说过的那么多话。

作为诗人,前辈昆南的诗歌很能代表香港过去大半个世纪里的孤傲一面。他的书写关注点从早期对世界局势、历史的宏大叙事,到新世纪书写《旺角怨曲》等对同命困顿青年的感性演示,从一而终的是坚持文白词句的凝聚糅合,善于嫁接文言。无论是家国情怀、命运诅咒还是情欲绽放,他的力比多以古奥形式出现,因此制造出张力与诡异的同在。

而无论诗还是小说,昆南的下半身写作与年轻一两代的不同,他总是灵欲交缠,灵不离欲,欲不忘灵,时有挣扎,更多的是飞升,永结无情游。还有的是写情欲与历史政治相交缠,无论写九一一、写六四,都有此招,而写情欲时亦偶尔来几句时事影射,亦妙。但他的情欲文字归根即使古典,也是古典里面最惊人的写法。

不过在这一切文字的张扬之中,作者昆南曾经是个谜样的人物,相信当下依然,关注他的脸书粉专的读者更会迷路于他近二十年深研的占星术,这更给他的创作和命运笼罩上一份神秘。

昆南,1935年出生于香港 , 1955年毕业于香港华仁书院。曾创办及主编《 诗朵》、《新思潮》、《好望角》、《香港青年周报》和《新周刊》等刊物。1955年, 他获得由香港联合国协会主办的全港播音剧比赛第一名 ,后创办现代文学美术协会。曾任职多间报馆。出版有长诗《吻创世纪的冠冕 》; 长篇小说《地的门》、《欲季》(原名《女颜》)和《天堂舞哉足下》;短篇小说集《戏鲸的风流》和《旺角记忆条》等。近年再出版英文短篇小说集《Killing the Angel》及《昆南卷》。2015年,凭《旺角记忆条》获得香港文学双年奖, 之后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 2017年艺术家年奖。为2021台北诗歌节驻市诗人。

本土奇迹之年

七十年前,昆南、蔡炎培他们作为第一代香港本土现代诗人的横空出世,本来就有宿命的色彩。生于二战前,战后十年开始写作、出版,昆南和香港诗人戴天、蔡炎培还有科幻大师倪匡都是1935年生的同龄人。加上1933年生的诗人马朗(著有《焚琴的浪子》,创《文艺新潮》)、1936年生的诗人王无邪(后成为著名画家)、1937年生的诗人叶维廉(后来成为著名学者),那几年像欧洲文学惯说的“奇迹之年”,诞生了香港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

这群人中,昆南第一个认识的就是王无邪,当时同在学生园地投稿,一起去旅行,去的是九龙北部的蝴蝶谷。后来蔡炎培、西西也参与,四人文学观念相近,一见如故。

当时昆南还有另一名篇《端午节谈中国新诗三大问题》更是高屋建瓴,所称三大问题里,最重要的是说新诗难明不是罪,新诗之所以难明是为了拓阔内涵。“即是创新文字。”今天的昆南补充说。

香港作家昆南。
香港作家昆南。

据也斯的文章《台湾与香港现代诗的关系——从个人的体验谈起》里提到,他从图书馆借到《六十年代诗抄》才知道“香港也有马朗、叶维廉、昆南这样的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当时写诗的人也少,影响不到圈子以外的人,也应该有抱团取暖的感觉,也许有一种同代人那种惺惺相识?

其实昆南他们不是后辈所想的那样是结社写作的流派式群体,“而是很孤独、不是整天想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时候,大概都好少接触。”我还以为是因为写诗的人很cool,“不会很cool,就是怕丑(害羞)——话怕丑都没有人相信,蔡炎培应该不怕丑,因为他狮子座,就不会怕丑,我是处女座。”

“和差不多年代的人在一起,聚在一起,总是会搞些事的。”昆南慨叹,“有时好奇怪,刚好那个气候就聚在一起,但这些你是没料到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战徐速

彼时香港文坛的“面子”是在大陆已经成名、战后南下的一些“南来文人”,如像徐訏、力匡、徐速等,内容多以抒发乡愁和针对香港“此地”的不满,对年轻作者影响颇大。当然也有诗人奋而抗之,昆南便是前锋。

但昆南说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假想敌,“只是觉得他们不是香港人咯——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香港人,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我们觉得他们很迂腐——即是他们看不起其他世界,他们的作品也是不吸引的。我和他们也没有交往,我一向不太擅长讲国语,怎么交往呢?徐訏连广东话都不会讲。”

昆南年轻的时候写作火力十足,于诗中保持浪漫主义底色上的戏噱,即使写匈牙利革命的丧钟,最后也来一句讽刺南来文人。他也写过直接挑战当时最有名的徐速(著有非常畅销的青春小说《星星.月亮.太阳》)的战斗文章,最出名是《免徐速的诗籍》。

“其实那篇文无人回应,因为当时发表的文学杂志《诗朵》好少人买,当时出版哪里有人知?事隔了几多年才有人找出来。”当时昆南还有另一名篇《端午节谈中国新诗三大问题》更是高屋建瓴,直取核心,所称三大问题里,最重要的是说新诗难明不是罪,新诗之所以难明是为了拓阔内涵。“即是创新文字。”今天的昆南补充说。

泉源不在五四

从这些文章可见,那时昆南的确对香港诗、以及同代人的写作颇有信心。这个信心源自他们有著与别不同的文学泉源。因为当时昆南从不看五四的诗,读英文诗更多,“那个时候好钟意艾略特(T.S.Eliot)的诗、叶慈(W.B.Yeats)的诗,睇(看)完之后受影响好大,尤其是艾略特方面,所以我现在觉得,艾略特之后都冇咩钟意的诗人(没什么喜欢的诗人)。因为我觉得诗是对于时代,有个vision先(才)更吸引一些。”至于叶慈的占星学等神秘主义爱好,和近年昆南更“趣味相投”,那是后话。

香港作家昆南。
香港作家昆南。

“读书时,经常被人笑我是番书仔(英文学校学生)。我其实那时没有理中国的东西,但你说我番书仔,我就想大家都是中国人,中文写作有什么困难的?结果写得比他们都古雅都深。”

因著他基于殖民时期香港文化的粤语写作,现在香港年轻一代作者多会把昆南视作香港文学本土意识先行者,“本土意识”何谓,往往人云亦云,它怎样和前卫实验兼容并进,才是昆南付诸实行的。“本土意识,这是自然有的,因为你既然在这个地方成长,你写的时候就会有本土意识的了。至于前卫实验,我个人这十几廿年都倾向于写小说来达成。譬如我的《诗大调》里,对于诗的那种实验尝试方式,我觉得自己都行到冇得再行了(极端到不能再极端了)。”

对于昆南,前卫是时间性问题而已,“比如我那时写的,现在看回头觉得是前卫,但我又不觉得很前卫喔。就是什么技巧都尝试,我觉得在写诗上,我不是一个和香港同时代的诗人一样的诗人。”

不过香港诗坛大致平和,除了个别诗风不同的诗人的“不同意”,更多的是蔡炎培这样的老友,以竞争表示赏识。“讲起仲(更)好笑,蔡爷经常聊天时取笑我,他说,昆南,小说就给你啦,诗你就别要了,给我吧。我话无所谓了,你攞晒ok,你霸晒它吧,诗我就不要了(我说没关系啦,你全都拿去吧,你霸占了它吧,诗我就不要了)。”说起故人,我们未免笑中有憾。

番书仔的古文广东话

蔡炎培认可自己的广东话写作受三及第文学(一种夹杂文言文、官话白话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影响,昆南的广东话在诗里以另一种更古雅和雄辩的方式(相对于蔡炎培的游戏)出现,我感兴趣的是昆南如何思考广东话写作这个命题。

“不但和蔡炎培不同,我和饮江(1949年生香港重要诗人)的广东话诗又不同,他的比较玄奥。贴地的广东话,我想用得最多的是《旺角怨曲》那几首诗。”

《旺角怨曲》发表在昆南上世纪末“回归”诗坛之后,是令人震惊的一组诗,其中<七月十四日>的措词如此MK(旺角)风格、结尾如此坚决,是另一种方式宣示的《香港制造》:

“好吧﹐一齐去死”
但不能死在病床上
更不能死在差馆里
“我们就死得简简单单”
就在报贩档前面也好
“是的﹐简简单单的死在旺角”
在呕吐垃圾的废物箱旁也不错
因为我们生在旺角
因为我们爱在旺角
因为老豆老母不喜欢旺角
因为我们实在不想
一生一世也不想
离开旺角

(注:老豆,粤语爸爸)

但昆南更多诗是古文白话夹杂的广东话,比如我最喜欢的小说《天堂舞哉足下》压卷之诗《欢如喜如》,“还有那些比如《大哉骅骝也》,叶辉都有话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连题目都要好古,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但你并不是有大中华意识的人。”我故意这样说,昆南笑了:“也许是潜意识的作用。我读书的时候,经常被人笑我是番书仔(英文学校学生)。我其实那时没有理中国的东西,但你说我番书仔,我就想大家都是中国人,中文写作有什么困难的?看一阵诗词浸淫过,我都可以写的!结果写得比他们都古雅都深。”

“因为年轻的时候也是几(颇)爱国的,但也很早就失望,办《香港青年周报》的时候,已经觉得爱国主义不吸引了⋯⋯创作无自由,咩(什么)都假的。”

爱国主义不吸引

那代人里心怀故国的不少,只是选择和南来文人不一样的方式,比如戴天的中华情结很重,却写出《命》和《石头记》这样痛苦混杂著质疑的诗,而另一方面他们都仍会觉得作家有责任通过写作去保留中华文化。昆南却走得更远,自称没有中华情结,甚至不时会讽刺一下。“因为年轻的时候也是几(颇)爱国的,但也很早就失望,办《香港青年周报》的时候,已经觉得爱国主义不吸引了。”

沈从文去世的时候昆南写过一首诗《我们不说——悼念沈从文》,里面已经开始质疑所谓“爱国”是被情绪勒索:“于是 我们齐齐爱国/爱得如泣如诉”,而“家国”是痛苦拼刺所成——呼应的是沈从文晚年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这一行为而来的隐喻。

从铜镜重追汉唐大梦
从服饰扫瞄朝代吉凶
从你祖先的纹身
刺成千万个家
拼成一个国
一刺一拼的时候
我们不能哭,但不能不哭

我念这首诗给昆南听,他想起来了:“因为我觉得沈从文好惨,他不能再创作,将时间去研究这些古代东西,浪费晒(全都浪费了)。当时又有文革、又三反五反,我见到这些东西觉得很不对路。创作无自由,咩(什么)都假的。”

创作自由是昆南一以贯之的标准,用这个标准去看其他东西,就好容易看得好清楚,看穿爱国主义的虚妄更不在话下。昆南现在的主要精力也用在创作小说,“现在写紧(正在写)‘天地人’三部曲的第三部——人。人最难写,我酝酿了差不多二十年,来到台湾终于有些灵感写了,好奇怪,在香港的时候没有。”也不是因为在这里的政治压力松一些,“不关事。我现在写第三部同中国冇关系(没关系)。”

这部小说不但和中国无关,甚至和香港也没有关系,真可谓决绝。“咩都冇(什么关系都没有)。主角是外国人,地点、人物、情节全部在外国。香港文学无人咁写过(这样写过),而且部分我还是用英文写。到时出版也不翻译成中文,因为我觉得性爱描写方面,中文的话中国人好难接受,英文反而容易接受。中国人看这些东西,会说色情什么的,但我的主角是外国人,用英文写就好正常。”

隐退十年

说到对中文读者的失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昆南愤而离开文坛,隐退十多年,几乎成为一宗公案。退隐最直接的动机,昆南坦言就是因为对文学失望。“不关自己事,是大气候,比如报纸娱乐版的泛滥,几版娱乐,副刊还在苟延残喘,那时候有刘以鬯撑著,都ok,但我觉得冇咩瘾(没什么意思),也冇咩前途(没什么前途),咁(那么)就不如写些无谓的都有钱赚,写文学没钱赚又觉得好谷气(生气),所以就无理咯。”

这样一停就停了十年左右。这十年以昆南的说法是:“只写那些赚钱的,甚至写娱乐圈报导。”我提醒他还有报章连载小说呢,昆南笑了:“连载小说那些都是乱写的,纯碎为稿费,我自己都没剪存,都用笔名写。”除了一本《欲季》是他满意的,“那时用《女颜》这个名,重新出版改为《欲季》,连载时差不多是即日写的,但事后一口气看落去的时候却觉得很连贯,好奇怪。”据昆南书中自述,这本小说和福柯(Foucault)的《性经验史》等著作有关,在香港连载小说当中应该是最前卫的异类。

香港作家昆南。
香港作家昆南。

《天堂舞哉足下》开头就讲“对于其他人,回归可能蔓延为一种病毒”,结尾直接点明有一种“回归病”,是科幻更是讽刺。

后来昆南又回来了,时人目之为“耀眼回归”,除了同为作家的儿子岑朗天的努力,还有一些打动他的诗人。“那个时候我不接受访问,任何人都不理,但朗天说有个人叫陈智德,他是研究你的东西,你出来倾下计(聊聊天)啦,咁就无所谓啦。那时关梦南也在,一齐倾计之后,关梦南就带我去诗朗诵会,是我所不知道的‘我们诗社’办的。”

“我说我不去的,我都没试过朗诵,关梦南说去啦,你不用朗诵,你看看别人怎么朗诵都好,咁就去了。去了之后就觉得那时几正(很好),竟有好多人去那个诗朗诵会。那个时候觉得,啊?都仲(还)有人写诗、朗诵诗,觉得好得意,同一班后生仔都几好倾(谈得来),好像袁兆昌他们⋯⋯”于是,在同行和少年们的意气相激荡中,昆南恢复了诗和小说的创作、发表,甚至在2000年,与叶辉、陈智德和我一起创办了一本诗刊《诗潮》。

占星/文学=预言

诗、小说、占星学,这三样,应该是昆南人生最重要的三样东西——除了爱情的话。现在,我最好奇的是占了他近年主要精力的占星,于他意义何在。

昆南为我释疑,还是和文学有关。“我转向占星玄学,是觉得文学找不到答案,对于人生找不到答案,我初时以为文学可以给我人生答案,但否;所以要走去占星方面,我研究占星之后,觉得他可以给到答案我,只是较之文学的答案玄妙一些。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你慢慢看得多一些东西,就越来越觉得真相是这样,越看越觉得是较为接近人生。”

研究星象之后,其实对昆南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包括我现在写紧(正在写)的那一本都有一些占星的东西,因为神话和占星有好有关联的,所以星文其实也是神话来的,使用的比喻、象征,比较接近文学。”占星之后,昆南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甚至看回自己的星盘时,他也觉得年轻的时候有些选择好似是命运注定。

的确,就以小说为例,昆南在香港、澳门两个“回归”之后写出《天堂舞哉足下》,今天看来,仿佛预言了第三次真正的“回归”。 《天堂舞哉足下》开头就讲“对于其他人,回归可能蔓延为一种病毒”,结尾直接点明有一种“回归病”,是科幻更是讽刺,“似乎跟我们现在疫情很像,有一种病态。你写的时候难道对未来进行过一些占卜吗?”我问昆南。

昆南说他不是刻意为之,是文学自然而然带著的预言。“我曾经想过我的书都有些预言的性质,那是事后觉得,但我写的时候没有这个意图。”在小说中,作为时代背景的“回归”好像是个放大镜、照妖镜一样,但昆南写时其实未觉得——“那面‘错体的区旗’应该是有好大预言性质,但当时写的时候也不觉得。好少人睇完觉得是政治隐喻,就你而已。”

《天堂舞哉足下》初版是千禧年,复刻版是2020年,大家应该好快就可以对号入座——看回现在的香港可知。

小说结尾有一首诗《欢如喜如》,在我印象中是早于小说写出的,我后来自己写诗,也引用了“欢如喜如”这四个字,因为我觉得这四个字是对生命的一种大觉悟。

那管七斗一夜白头
那管天穷诸神出走
如泣如诉 只求欢喜
就因欢喜 欢如喜如
千年湖海
逐日颓废
至死

至死非休

我不会怀念香港

无论休还是非休,我们现在都已经越过千年湖海,来到异乡台湾,把盏话飘零。

现在这么多香港文化人来到台湾,好多人觉得自己是1949年之后唐君毅所讲的那种花果飘零,不同的是以前“花果”从中国离散到香港,现在是香港离散到海外。我问昆南,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去看,也从一个占星家角度去看,他觉得会有什么后果,现在这个变局对香港和台湾有什么意义?

“其实我都不是刻意要逃难的,那个时候,恰好在香港的(住处)租约完了,要搬,我就觉得不如都试一下去台湾,租也便宜些,生活也便宜些,以前我都好钟意台湾的。刚来到的时候就碰上疫情,我就不回去了。我可以回香港的,但我选择不回去,所以就留到现在。”

曾经在《旺角怨曲》里声言“一生一世也不想离开旺角”的诗人,真的舍得香港吗?昆南的答案令人欷歔,他徐徐地说:“我已经忘记了,我没有怀旧。好多人都怀念香港,我不会怀念。”

2021年9月12日,台湾淡水。
2021年9月12日,台湾淡水。

“就算你重建如何,都已经不是以前的香港了,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香港根本是无根之地,是因殖民才存在,没有殖民就不存在⋯⋯有什么所谓呢?香港都是共孽来的。”

其实昆南也有惦记著,为我们的香港和台湾占卜过未来的命数——以占星家的身份,他告诉我从占星角度看,台湾应该没有什么危险。“国共之争,留下台湾,那个是天意,中共可以乘胜追击,却无得逞,命运安排台湾是在这里,一定有意义的。所以我觉得台湾的使命是保留一些东西在这里,他被称为宝岛是对的。”

但香港也许没有转机了,“我觉得无,就算你重建如何,都已经不是以前的香港了,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讲来讲去,即系(就是说)回到以前的香港是无可能的。而且香港根本是无根之地,是因殖民才存在,没有殖民就不存在。”

“没什么所谓了,有什么所谓呢?香港都是共孽来的。”昆南再次轻叹一声,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用“共孽”(粤语发音同“共业”)来形容我们这个爱恨交缠的“故乡”。

我们的长谈,就这样结束,随著淡水的下午渐渐转为夕辉,又渐渐绚烂。十几年前我曾经说过,在诗里面,昆南与蔡炎培扮演的是情圣与浪子的角色,都是属于不愿意长大的人,而也斯则是过早变老的人。现在看来,不愿意长大的人,才是真正明达之人,理应不会像我这样痛苦于幻变。

(端传媒实习记者邝颖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或許是自我代入,總覺得他說「不會想念」的時候,其實特別想念。

  2. 艾略特之後都冇咩「鐘意」的詩人
    寫錯字。

  3. “蕃書仔” – 番書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