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專題大陸深度

逃離應試教育

「沒有主體性的介入,再完美的人生都只是一副空殼。」

插畫:Rosa Lee

實習記者 唐映忠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1-08-31

#應試教育#中國教育#教育改革#教育

【編者按】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培訓學校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並禁止上市融資。在教學內容上,禁用境外教材。

8月31日,中國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一、二年級不能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原則上只組織一次期末考試。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佈、不傳播,不得根據考試成績設置「重點班」。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緩解內卷、降低育兒成本,又觸及到中國應試教育系統的哪些痼疾?這個9月,端傳媒推出「中國教育專題」,試圖從教培行業、職校教育、創新教育等領域回答上述問題。今天是專題的第一篇,講述一群人逃離應試教育系統的故事。

星星坐在離開宿舍的計程車上,眼裏潮浪翻湧,「窗外的樹像海水一樣往後退去」。她正式從學校畢業了,不過,星星不會收到由教育局認證的「高中結業證書」,她甚至連初中結業證書都沒有。初三那年,她離開應試教育體系,進入了這所創新學校。

創新學校與應試教育學校相區別,教育理念更多元,有的強調回歸自然,有的注重家校共融,有的以傳統文化為教學內容,有的則希望中西交匯。在中國大陸,創新學校數量少、規模小,多在法律灰色地帶生存,無法獲得官方認可的學歷證明。在2018年的《中國創新小微學校調查報告》中,作者共收集到147所學校的信息,其中還有不少是非全日制或只提供幼兒教育。在調查的23所學校中,大部分在2012至2016年間創辦,學生總數多在50人以下,且均未獲得合法的辦學資質。

星星和同學稱學校為「土校」。它是一個兩層公寓、只有160平方米,「像是傳銷組織在小屋裏窩藏了十幾個人」。即使之後場地換到郊區,還擁有了一個自建的籃球場,看起來還是「土裏土氣的」。沒有光鮮亮麗的校門,沒有寬敞整潔的教室——甚至課桌在飯點時分就會變成餐桌。但這個只有二十多個師生的土校,成了星星眼裏的家。

她最喜歡「英文歌」課。在課上,她第一次接觸到Beatles(披頭士)、Joan Baez(瓊·拜亞)、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屬於劉姥姥進大觀園了」。星星笑稱之前「只聽QQ音樂三大巨頭」(指在QQ音樂排行榜中長期排名靠前的歌手,公認的前三位為許嵩、汪蘇瀧和徐良)。

土校的創辦人齊偉說,自己開這門課,希望通過音樂「摩耳朵」來提高學生的審美。「很少有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音樂,但大部分只抓到了流行的尾巴。」同時,大部分人對聲音「無意識地接受」也讓齊偉擔心:一些宣傳正是利用這一特點,讓人們「不知不覺就接受了一些來路不明的觀點」。

在課上,齊偉以經典歌曲為引,既聽音樂,也學英語,更可以認識歷史。比如,在講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時,齊偉會講創作背景和Bob Dylan的生平,還和同學們討論了諾貝爾文學獎。

好玩——是齊偉對土校課程的第一要求。同時,也要有綜合、多元的內容,可以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機會。

星星說,這門課讓自己愛上了音樂。她常用的一款音樂App顯示,去年一年星星聽了九百多個小時的音樂。「我人生的很多時刻都有音樂與我共振,很感謝這門課給我打開這樣一扇門。」

在來到土校之前,星星在城市郊縣的一所公立學校讀書。離開的那天,她沒有哭,反而長舒一口氣:「像逃離了一座監牢一樣」。

2020年4月25日中國太原,中學重新開放的第一天,戴著口罩的學生在操場上讀書。
2020年4月25日中國太原,中學重新開放的第一天,戴著口罩的學生在操場上讀書。攝:Wei Lia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老師常說:「希望未來掃大街的不是你」

星星曾是老師寄予厚望的中考種子選手。但升入初三後,她的成績下滑到班級後半段。面對數學、物理課,只能在「聽不懂、成績差、更加聽不懂」的死循環裏打轉。她找不到日復一日刷題的動機:「為什麼要學這麼深?我將來真的用得到嗎?」——在這份發給老師和父親的試卷中,她沒有獲得滿意的答案。

父親交了白卷。他是夜班的士司機。每晚在家中陪伴星星的,只有空蕩蕩的客廳和淒涼的日光燈。

老師給出了「標準答案」,字正腔圓、每日向星星重複:好好學習,你才能有個好工作。星星記得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希望未來掃大街的不是你」。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