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中國自信,是當下民族主義最外顯的特徵之一,從政治精英、知識階層,到大眾,近年來都不斷對此進行表達、競爭注意力。同時,互聯網也成為了各種論述、號召匯集,動員、舉報頻頻發生之地。端傳媒評論組八月推出重磅專題,從理論到行動,從個體到組織,解析現在中國大陸互聯網上的民族主義生態。本篇為第二篇:觀察中國網絡輿論場對港台藝人每一次獵殺時,必須了解怎樣的文化背景?
專題第一篇請參看:中國新左三十年,「國師」的三重嬗變
中國民間的網絡批鬥輿論正在興起,或者準確地說,是從2015年周子瑜事件開始,就興起了審查公衆人物政治立場的風氣,這種審查以針對娛樂圈的人爲甚。如果香港與台灣的讀者沒有聽說過,因出演BL劇《山河令》而爆火的大陸演員張哲瀚因遊逛靖國神社的照片近期引起了軒然大波,那至少剛剛過去的奧運會期間,以小S爲代表等一班台灣藝人因給台灣運動員加油引起的抓「台獨」風波,應該不會陌生。
在引發兩岸官媒表態的小S事件之前不久,有另一宗較少爲人察覺的事件,是在7月份的香港歌手黎明的個人演唱會上,他邀請了藝人林海峰、100毛創辦人林日曦分別作爲其中兩場的嘉賓,並在微博發佈了所有嘉賓的上台環節。大陸輿論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有營銷民族主義的微博大V,爲網民介紹了這兩名嘉賓的背景,和他們支持反修例運動的立場和言論,繼而得出黎明「支持港獨」的結論。憤怒的大陸網民立刻在微博、豆瓣等不同平台熱議起來,紛紛對黎明表示失望,要求他做出解釋。
令我意外的是,這樣的罡風歪長五年有餘,但似乎不少港台網民都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審查和批鬥已經成爲常態,事情每每發生時,無論是藝人還是民眾所表達出來的衝擊感,好像都還是那麼大。黎明事件傳回香港之後,香港網民還會驚訝於中國民衆對這麼小的事情竟然都跟得這麼貼,「連林日曦他們都知道是誰」——這讓我感到困惑,2019年以來整個中港輿論場的打通、中國網絡對香港一舉一動的反應,彷彿全被遺忘在後。

對於台灣也是同樣道理。2020年,愛奇藝推出偶像選秀節目《青春有你》,台灣參賽者鄭玉歆在尚未出道、名不見經傳的情況下,被人挖出其母親曾不願稱來自「中國高雄」而堅持表述「台灣高雄」的往事,於是早在節目開播前,鄭的微博就已經被憤怒的網民淹沒,她本人在節目中也早遭淘汰,如今銷聲匿跡;
台灣電視劇《想見你》主演許光漢將往中國發展的消息傳出後,其社交媒體被掘地三尺,沒有發現明確的「台獨」立場表述,但網民們依然對他提出懷疑,因爲他的instagram顯示,他關注了一些被認爲是台獨的帳號,觀看過「台獨」音樂會,甚至交往過疑似台獨的女朋友。在討論發生的那段時間,許光漢發佈限時動態貼出動漫圖片,稱要「好好睡一下」和「好好呼吸」,就被認爲是「來自台獨的反擊」,引發粉紅的出征行動。
這一個個台灣新生藝人在大陸因「台獨」被網絡獵殺、社會死亡的案例,似乎也還不足以人失去對這個市場的艷羨:如今還有友人問及,港台藝人在大陸可否發展。
對此我認為必須先問這些問題:假設你是藝人,你的私人網絡痕跡,你的親人朋友圈,你的所有曾出現在公開或半公開平台上的字句,經得起這樣的挖掘和推敲嗎?你可以保證你不會被鑑定爲港獨、台獨嗎?你檢查過與中國公司的合約中,對於這一類風險發生的安排嗎?你經得起這種事一旦發生帶來的社會性死亡嗎?
這也是本文的主旨:觀察中國網絡輿論場對港台藝人每一次獵殺時,必須了解怎樣的文化背景?中國互聯網上的舉報之風、舉報生意,到底是如何進行的?港台藝人還能有僥倖之地嗎?僥倖之地,真的還存在嗎?
一絲不掛的審視
無論是批評政府還是點評社會事件,都沒有主權問題最能夠激烈挑起民族主義者的情緒,因而來自香港和台灣藝人就受到格外仔細的審查。
這種對娛樂圈人物政治立場的審查,事實上只是全社會進入舉報時代的一個切面;在如今中國的網絡上,有人發現身邊的人發表了什麼批評政府抑或讚美他國的「恨國」言論,憤慨地將之貼在公共平台上「掛」出來,引發衆人同罵,甚至互相鼓勵舉報身邊人,稱那些人是「行走的50萬」(因爲中國國安局近日鼓勵市民舉報間諜,最高可獎勵50萬)。
在全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背景下,公衆人物作爲曝光度高、目標較大的群體,自然會被集中審視,當中又屬曝光度最高的娛樂行業人士首當其衝。
民衆對內地藝人同樣嚴格,哪怕在行業內有一定地位也未必能夠倖免:因張哲瀚事件發生,中國演員趙薇早年誤穿日本軍旗事件又被重提,鄧超孫儷夫婦同遊日本其他神社的照片,也一度被挖出來翻看;另外中國知名影星姚晨,也因早年經常在微博批評社會事件的「公知言論」,被人引用其言稱爲「惡之花」。
而在所有被民族主義關注的話題中,無論是批評政府還是點評社會事件,都沒有主權問題最能夠激烈挑起民族主義者的情緒,因而來自香港和台灣藝人就受到格外仔細的審查:只要暴露在中國娛樂環境的公共視野之下,甚至未必需要正式進入這個市場,就已經需要經歷這種一絲不掛的審視。這是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最新常態。
一個香港或台灣藝人如果要在中國娛樂圈發展,網民首先想確定的是,其是不是一個港獨/台獨,而要確定這一點,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起底對方的所有公開言論、私人媒體、社交背景,在表述、行爲中尋找可能不符合維護統一、認同祖國的元素,從新參加選秀的練習生,到一舉成名的當紅演員,無一放過。
比如今年年中,香港男子團體Mirror極高的人氣就引起了一些中國自媒體的注意,有一些自媒體爲吸引眼球,將團內最高人氣藝人姜濤與中國高人氣偶像蔡徐坤作對比,當時大量內容充斥網絡,引發中國娛樂觀衆警惕,認爲這是Mirror試圖進軍中國市場的試水營銷,儘管Mirror經紀團隊曾表示未有這個想法。反應迅速的中國網民亦馬上老練地整理出姜濤「港獨」的證據,罪證主要是他曾於2019年身著黑衣、戴口罩被警方截查,曾在演唱會表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和高喊「香港加油」。
仍對這一點感到意外的人,恐怕仍在用古早互聯網時期、生活在初代防火牆背後的想像在理解當下的中國網民;但如今,早就不是中國人通過磁帶、掃描港台雜誌和追看翻譯成普通話的港片,來延遲追港台藝人的年代。
如今,早就不是中國人通過磁帶、掃描港台雜誌和追看翻譯成普通話的港片,來延遲追港台藝人的年代。
能做到對藝人能做到全方位的透視,除了網絡科技拉近了明星和公衆距離之外,另一個不可迴避的背景,是中國官方對於所有政治和社會議題宣傳策略的改變。早年面對網上討論爭議議題,中國主要採取避而不談的策略,選擇刪除所有相關內容,因而如2014年時明星公開支持雨傘運動,引發小範圍的屏蔽,也未引起如今這麼巨大的討論。
但近年來我們面對的是中國輿論宣傳機器在行動上的巨大改變,除了刪除不同意見之外,他們還要在不同事件中搶奪敘事,講述自己版本的故事,主動出擊,搶奪話語權。因而面對可能有不同想法的公衆人物,輿論也從以前的避而不談、當此人不存在,變爲主動挑戰、高調批鬥、全面羞辱之後再全面封殺。因此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輿論機器高調入場、全面爆發;這一時期大陸網絡也出現「狙擊黃屍藝人」運動,比2014年的規模來得大得多。
舉報生意,跨語境不是問題
於2019年,這種舉報生意全面興起,主導者也全部轉而被來自中國的鷹派愛國大V佔據,換了人間。對這些大V來說,持續關注、留意相關的港、台、國際事務,是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資源的來源。
除了官方輿論的鼓勵外,進一步打通兩岸三地語境、促進這種「港獨/台獨藝人」信息傳遞的,是一批活躍於三地虛擬輿論場域內的民族主義網絡營銷自媒體。這些監察香港、台灣輿情,關注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張力互動,通過主權、民族等議題挑動網民仇恨的鷹派「愛國大V」生意,最早是由來自香港和台灣的Kol,如黃安、陳淨心等人把持——他們同樣出現自2014年-2015年的時期。
經過了數年的培養發酵,於2019年,這種舉報生意全面興起,主導者也全部轉而被來自中國的鷹派愛國大V佔據,換了人間。在注意力爲王、擁有流量等於擁有資源的互聯網時代,操縱民族主義議題能夠獲得巨大的關注度,激起情緒浪潮。因而對這些大V來說,持續關注、留意相關的港、台、國際事務,是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資源的來源。
事實上,如果有留意那些愛國大V,就會經常看到,一個哪怕在「黃絲」網絡社群內都相對封閉的討論,可能已經很迅速地在微博上傳播開去。第一個「搬運」黎明演唱會嘉賓的愛國大V「上帝之鷹」有235萬粉絲,他和與他類似性質、擁有640多萬粉絲的「孤煙暮蟬」一樣,都非常關注香港和台灣的民間輿論,熱衷於向微博搬運可能會引起巨大情緒的政治信息。在此前引發風波的維他奶員工刺警案中,上述微博主第一時間轉貼,步步緊追,細緻到維他奶什麼時候發聲明,什麼時候發另一個聲明,什麼時候相關人士離職、什麼時候有網民去維他奶FB洗版,都跟得仔仔細細,追看的中國網民也一清二楚。
同時,在「上帝之鷹」的微博中,也可以搜到不少美心集團產品的宣傳推廣。這些自媒體以此獲取流量,而他們攻擊性強、情緒飽滿的「戰狼」風格,與官方目前的外交和內宣策略相符合,因而也得到扶持和背書。
今年7月,本身是廣東人的「孤煙暮蟬」被政府評爲「廣東文明網絡宣傳大使」,她在頒獎時回應稱:「從2013年開始,我有意識地走向更加專業化的路線,以港台問題分析為突破口,特別針對這幾年的『港獨』『台獨』問題,在網絡上引導大陸網民、團結港台網友,及時溝通兩地信息,打擊謠言,揭露真相,取得了一定成績。」
另一批向境內輸出「港獨」人士信息的,則是活躍在跨語境平台上的香港警察、警嫂、藍絲大V和更傾向建制話語的港漂們。這一批信息傳播者也於運動之後形成,他們收集本地網絡中的「港獨」信息,加以翻譯和解釋,從而尋求共鳴和獲得注意力。
而特別在香港議題上,另一批向境內輸出「港獨」人士信息的,則是活躍在跨語境平台上的香港警察、警嫂、藍絲大V和更傾向建制話語的港漂們。這一批信息傳播者也於運動之後形成,他們收集本地網絡中的「港獨」信息,加以翻譯和解釋,從而尋求共鳴和獲得注意力。我曾看到有香港警察大V在微博曝光售賣中國特產的香港黃店,要求找到中國入貨方,希望他們抵制商店;近日奧運期間在中國網絡引起巨大反響的、香港人在商場內噓國歌的場面,最早也是由一名港漂拍攝後在自己微博上發布傳播的。
不懂粵語,自然有人翻譯;不認識林日曦,自然有人截圖介紹他的背景和言論;不懂那些話的意思,自然有人說明。在這些傳播節點的面前,巴別塔的壁壘、語境的不同等障礙統統消失,對於中國網民來說極具刺激性的內容還不夠,還要在解釋中加多兩把味精,確保他們一看到,就會馬上憤怒得腎上腺激素飆升,然後再把這些信息端盤上桌,活色生香地暴露在他們面前。
在官方宣傳策略轉向「戰狼」風格的背景下,這些大V作爲傳播節點組成跨境愛國陣線,製造了無障礙、原子化、但同時被選擇過的信息流動,最能挑動民族主義神經的內容得到傳播,語境打通,平台打通。
沒有什麼是只能被本地人解讀的暗示或者隱喻。如果香港/台灣網民能解讀到,那中國網民也可以。
沒有什麼是只能被本地人解讀的暗示或者隱喻。就像姜濤那一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樣,只是一句勸人強身健體的問候,並非什麼支持運動的證據,但香港網民依舊浮想聯翩,本地報道滿天飛;而如果香港網民會因此浮想聯翩,也就無需在中國網民面前辯解:(香港網絡論壇連登)說這明明是引用了毛澤東的名句,可以理解爲姜濤「愛國愛港」。
這並不是一個嬉笑著就可以蒙混過關的時代,必須清楚,所有哪怕有一丁點疑似在中國官方語境下「政治不正確」的行為和表態,如果香港/台灣網民能解讀到,那中國網民也可以,以為一兩句解釋就能糊弄中國網民,其實是天方夜譚。
信息差,超譯和獵巫的天堂
那麼在這種打通的信息鏈當中,有沒有會誤讀、忽略的部分呢?當然有,而且是大量。
不過誤讀的方向可能與你想像的不一樣,並不是說會有哪些明明表態了的公衆人物因爲信息差而成爲「漏網之魚」,反而是,會有大量人因爲信息差,而被強行歸納到港獨或台獨的行列。
一些香港網民常常糾結於中國語境下對於「港獨」的認定:爲什麼支聯會也算港獨,佔中也算港獨,被有些人認爲妥協到略帶軟弱的一些老牌民主派政黨也算港獨?他們明明很關心中國!這種疑惑,有點類似於台灣人的疑惑:爲什麼青天白日的標誌算是台獨?這在台灣幾乎已經算是親中。
哪怕藝人自認根正苗紅、能屈能伸、經得起網民挖掘考驗,要吃得起中國觀衆這碗飯,你還得熟知所有「辱華」「港/台獨」雷區,改好語言習慣,否則可能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就撞上南牆,哪怕沒有就地毀滅,可能也會元氣大傷。
首先必須明晰一點,在中國民族主義敘事的語境中,對「獨」的認定就是這麼嚴格,所有不親共的,或支持民主的,或反建制的,全部一律是「獨」,沒有區別,你使用本地政治那種嚴謹的分法,糾結於某個個體是否贊同獨立的主張,以此去與之爭論是否是「獨」的定義,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對執政黨有異心,你基本就是「獨」,對此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定義一致。這是觀察中國網絡輿論場對港台藝人每一次獵殺時,你必須了解的文化背景,就是這麼嚴格。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僅憑民族主義大V的單向情緒挑動信息傳播,沒有謠言自淨能力的網絡空間,必然會出現對藝人信息的超譯,在隻言片語中尋找「獨」的證據,因而在絞殺乾淨了異見的藝人之外,也必將延燒到一些其他藝人身上,形成對港台藝人的大型獵巫,最終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姜濤於2019年在銅鑼灣街頭被警方截查後無事放行,哪怕在最容易引發猜測的本地網絡語境下都能夠準確解讀事件,便是他當時正前往練舞室排舞,而戴口罩則是因爲他本身是知名偶像。但在中國網絡語境下,「黑衣」「口罩」「警方」「銅鑼灣」四個詞一同出現的時候,網民就已經爲此事的性質下了審判,他們真的以爲姜濤是上街遊行的「暴徒」,當時歌迷戲稱的一句「沒有暴徒,只有姜濤」,也成爲了罪狀。
經常出現在政府宣傳影片、被認爲支持政府的香港歌手容祖兒,則在2019年因發佈一張戴有口罩、歪着頭頭髮正好遮住一隻眼睛的自拍,被網民認爲是照片在支持運動現場被警方布袋彈擊中右眼的少女。憤怒的網民衝擊了她的社交平台,她刪除照片後急發聲明連夜繡紅旗表示「我熱愛祖國」,但還是馬上失去了在湖南衛視的演出機會。
而小S事件的諷刺之處,是她因爲一句「國手」而被貼上大字報,但在整個台灣的語境中,大衆都知道其家族堅定的藍營立場,大小S甚至不時因過於親中而引起網民不滿,而中國政府也知道,所以在事件蔓延的時候,小S自己的「連夜繡紅旗」聲明「我不是台獨」根本止不住網民鋪天蓋地的責罵,《海峽之聲》等有國台辦等官方背景的媒體於是接連發表評論,官方認定小S不是台獨。但網民並不買賬,而中國品牌也不敢惹事,一夜之間她失去了多個代言。
最近的一則笑話,則是香港藝人胡杏兒被指港獨。胡杏兒的姐夫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成員鄭泳舜,她本人是在2019香港運動之後,出現在2020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第一個香港人面孔,擔任大灣區會場的主持,大水沖了龍王廟,因爲在個人社交平台回覆了一句「I have been working in China」,被憤怒的網民洗版大罵港獨。胡杏兒在微博連夜刪除部分網民評論,但依然沒有止住憤怒的情緒,可惜她可能沒有像小S一樣的分量,目前未能驚動到官方媒體爲她認證身份。
這便是現在中國娛樂市場的輿論現實,除了鉅細無餘的言行檢查以外,還有對於字句和情景充滿想象力、幾近文字獄的超譯,最終形成大型獵巫。而哪怕藝人自認根正苗紅、能屈能伸、經得起網民挖掘考驗,要吃得起中國觀衆這碗飯,你還得熟知所有「辱華」「港/台獨」雷區,改好語言習慣,否則可能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就撞上南牆,哪怕沒有就地毀滅,可能也會元氣大傷。
受衆當然有理由立足於市場來選擇自己的服務,但前提是這個市場和相關的信息流通是自由、不受操縱的。
所以,回到開篇那個問題,對藝人來說,中國市場這碗看似菜餚豐盛的飯,吃得起嗎?爲五斗米需要摺疊多少次腰線呢?當然,如果回到問題的源頭,這本來就不是創作者必須回答的問題。任何立場的創作者,都有資格以其作品實力在任何地方獲得報酬:一個批評美國政府的歌手,當然有資格在美國市場繼續賺錢,一個支持蘇格蘭獨立的演員,也應當可以憑藉其實力在英國吃得上飯。受衆當然有理由立足於市場來選擇自己的服務,但前提是這個市場和相關的信息流通是自由、不受操縱的。
這種「你要賺我們錢就要跪舔我們」的強盜邏輯,只是一個強制的現狀,不是一個道理,更不能用來約束創作者的道德。只是當我們直面這個現狀的時候,有很多問題似乎都不正自明了:人才都到哪裏去了?優秀的作品都到哪裏去了?而與其問這些問題,不如問問自己,如果你是一個藝人,這碗飯你敢吃嗎?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