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香港 土地系列之一

建制群起「鬥地主」?懶人包帶你認識香港土地現況

國安法之後,香港建制陣營為「鬥地主」再掀波瀾。倘若發展商就此下馬,香港是否再無土地問題?


香港元朗大棠。 攝:陳焯煇/端傳媒
香港元朗大棠。 攝:陳焯煇/端傳媒

經歷一年多的清算和檢控,香港非建制力量被全面整頓,中央和港府下一步要處理的,或許是地產發展商?

繼中央官員數度就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發聲,港澳辦主任夏寶龍7月16日出席《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間,亦提出香港「將告別劏房及籠屋」、「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港府也迅速反應,7月25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高調探訪劏房住戶,表示房屋問題「絕對有得搞(可解決)」,亦提到修訂相關條例,提升土地發展效率,及以填海等方式增加土地供應。

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積習已久,過往香港公民社會和民間團隊長期抨擊「地產霸權」,但與地產界關係千絲萬縷的建制力量,卻從未有過任何「鬥地主」行動,港府亦一直被批評「官商勾結」,縱容發展商壟斷土地資源,以至各行各業。但是,劍尖似是突然指向了地產商。3月開始,香港左派組織直接批評地產霸權,將土地和房屋問題歸責於這些地主大鱷;香港政府亦於同月開始連接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其中涉及部分地產發展商的土地。

刀光劍影,暗湧處處。在政治博弈之下,應該如何理解香港的土地問題?香港土地分成哪些性質?真正的「地主」是誰?地產商到底囤積了多少土地?香港發展商是否香港土地問題癥結?若將地主「鬥倒」,又是否代表纏繞多年的土地問題,可望迎刃而解?

端傳媒將發表一連兩篇土地系列報導,本篇先解釋中國與香港發展商之間關係,再以圖表勾勒香港土地現況;第二篇的專題報導則嘗試拆解上述問題。土地與房屋問題龐大而複雜,此系列報導集中研判土地問題,聚焦土地供應、土地資源分配和程序問題,而有關房屋問題,例如公私營房屋比例、劏房問題、租金管制、單位空置稅等,將留待日後討論。

中央授意「鬥地主」?

北京、建制的政治力量與香港地產發展商的緊密關係,可以追溯到九七回歸以前。許家屯於1983至89年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他的回憶錄提到當時在港的首要任務,就是積極統戰香港財團、不要讓他們撤資。此背景下,李嘉誠等一眾香港資本家的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李嘉誠也成為了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少有、沒有紅色背景的資本家。

中港建制力量與地產富商的政治結盟,持續到風起雲湧的2019年,開始出現裂痕。2019年9月4日,《新華社》發表文章《沉重的底色與扭曲的方向》,收起了中央輿論常用的「外國勢力」、「反中亂港」等意識形態色彩強烈的用字,改以樓價高企、青年流動性低等原因解構不斷升溫的反修例運動。文章以福布斯的香港富豪榜為例,指前列者「基本都是地產商及其家族」,多年未曾變化,點出香港的社會階層基本固化。

緊接在2019年10月,中國的輿論界開始發出針對香港發展商,尤其是點名李嘉誠的批評。當時,中央政法委網絡媒體「長安劍」在微博聲稱,反修例運動背後的根源,其中一個關鍵正是高昂的樓價,「不少香港年輕人把房價高、租金貴的不滿甚至憤怒發洩到政府頭上」。文末更反問「和『李首富』一樣的囤地圈錢的房產商」會否對香港的市民及未來「網開一面」。

香港的發展商隨即回應。同年11月,香港5大發展商之中,除了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之外,其餘包括會德豐、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地產及新鴻基地產,均先後捐出或借出地皮作公共用途。及後,批評的浪潮一度平息。

直至今年3月,局勢驟變。全國人大改革香港選舉制度,商界勢力被沖淡,新增加的「愛國愛港團體」界別中,由李嘉誠擔任名譽會長的「潮屬社團總會」亦被排除在外。同時在兩會上,中國副總理韓正多次提及要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有指是針對地產商而來。

6月,中國媒體財新周刊發表《香港土地困局何解》報導,稱曾有香港特區政府官員表示,「曾遭地產商利益相關人士警告『少管閑事,不要插手』」。報導亦同時引述港府內部人士指,早前推出的一手空置稅方案「主要因為受到地產商相關利益人士的干涉而撤回。」

香港的左派建制力量也開始直接批鬥地產商,將土地和房屋問題歸責於他們。今年3月,工聯會提出「新時代 新工運」綱領,開宗明義批評「地產霸權」壟斷土地,窒礙香港發展。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更撰文,提議效法中國大陸及澳門,立法打擊懲罰囤積土地的地產商。有聲音揣測,這次左派組織掀起的「鬥地主」浪潮,是否得到北京授意。

新興建制組織「紫荊黨」亦不甘後人,執委伍建飛在內部文件建議,由中央政府出手,以「強制購買令」徵收香港發展商的土地。

香港政府才是真正「地主」

事實上,只有香港政府是全港所有土地真正的「地主」,負責租地或以其他方式批地予發展商與新界鄉紳等「業權人」使用,契約年期為 75 年或 99 年。

自林鄭月娥上任香港特首以來,香港政府對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曾一直抱持抗拒態度。林鄭曾表明,若輕率使用《條例》收回私人土地,或會令土地業權人認為其私有產權遭侵犯,引起司法覆核。

但今年3月,香港政府卻罕有動用這條被稱為「尚方寶劍」的《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元朗錦田南108幅私人土地,其中有部分土地,為香港四大發展商之中的長江實業和恒基兆業持有;2個月後,政府再次「亮劍」,收回3幅分別位於元朗及粉嶺的私人土地,其中部分土地,由四大發展商另外兩家——新鴻基地產及新世界發展持有。

有傳媒稱之為「香港土改運動」,收地乃「鬥地主」第一炮。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對端傳媒指出,這次轉變或許與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及全新選制有關:「這是一個交答案的行為,就像打工時公司出了事要人背鍋,上司要一個人出來負責……適逢新選制,(建制)他們為了爭奪其他人的議席,便在政治考慮下把握反地產霸權這個話題,希望討好中央。」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則認為,「鬥地主」或許只是市民及媒體的一廂情願。

端傳媒明日將會刊長文深入解構香港土地問題。本篇我們先以7張圖表,讓大家理解香港目前的土地現況:

英治時代,除了位於中環的聖約翰座堂,香港所有土地都是由英國皇室所有。香港回歸之後,香港政府承繼了土地的所有權。政府可以將土地借出,或出售土地的使用權予不同的業權人,例如新界原居村民及發展商等。一直以來,有聲音指香港政府奉行高地價政策,出售土地時會刻意控制供應量,以保持地價收入。

另外,政府亦隨時可以以公眾利益為由,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任何私人土地。

現時,香港的土地總面積,約莫1111平方公里,相當於4.1個台北市。其中,僅有24.9%的土地,為現有市區以及已有建設,亦即已經發展的土地;規劃為住宅用地的土地,只佔全港土地的7%。

香港土地資源開發有限的原因之一,多少與香港郊野公園政策有關。港英殖民時期,為了保護山野水源等原因,英治政府訂立於1976年落實《郊野公園條例》,劃定第一批受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規定不可開發建屋。現時,香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約佔香港土地總面積40%,其中不少為市民日常行山路徑,部分公園亦設有燒烤爐、兒童遊戲設備等設施。

目前,在香港約75.1%的未作建設用途的土地中,郊野公園約佔其中53%,其餘土地則多為郊野、魚塘及新界農地等。

除了政府這個大地主以外,各大發展商也可透過向政府買地,以及不同方式收購新界農地,成為土地的業權人。根據發展商的年報,四大發展商把持約981公頃的農地,約等於51.6個維多利亞公園,763000個住宅單位。若發展商透過中介代購和持有新界農地,則未能計算在內。

購置土地後,若長年未有發展,就會被稱為「囤地」,即囤積了大量土地資源。多年來,不論是民間抑或部分建制,均批評香港發展商囤積新界農地,壟斷香港土地資源。

現時,農地約佔香港土地總面積5%。

在50年代的中國土地改革運動中,所謂「鬥地主」,意味著以暴力搶奪土地,甚至是直接殺害地主階層。在現時的香港,當然不會沿用過往手段;綜合香港的左派建制組織,打破「地主」壟斷的建議有3種。

第一種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或者請中國政府出手收回私人土地。根據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立法會的答覆,自九七開始,直至2017年,政府曾為154個公共工程項目及市區重建項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今年,政府至少3度動用《收回土地條條例》,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會繼續運用這項法律手段。

第二種為仿效中國大陸及澳門,立法打擊囤地。根據兩地法例,若土地閒置多年,則需繳交土地空置稅;若土地閒置超過特定年期,政府甚至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不過,自九七以來,香港政府並未推行過有關法例。

第三種為一手樓空置稅。2019年10月,香港政府曾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差餉(修訂)條例草案》,推行一手樓空置稅,隨即惹起建制陣營,例如自由黨、經民黨及民建聯部份議員反對。2020年11月,政府宣布撤回法案。

今年4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政府現時非常關注樓宇空置情況,不排除重提一手樓空置稅。然而,同年7月,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表示,由於她的任期只餘11個月,不會承諾重推一手樓空置稅。

不少民間聲音亦有提出其他解決土地供應的方法。例如,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提出,香港存在不少閒置土地,例如棕地、閒置丁地及閒置官地等,一直未有善用。綜合政府及本土研究社的建議,上述土地應有近1274.71公頃,與政府於2016年發表的《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所提及,香港長遠欠缺1200公頃土地相約。

歷年,包括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內的不少建制派人士,均曾提出開發郊野公園以釋放土地,至今未有落實。

除了開發郊野公園,香港政府於2018年,提出「明日大嶼願景」,以填海方式,建設共計1700公頃的人工島,預計最於2024年落成。計劃推出後,因其高昂成本,以及污染環境的可能性等,備受各界質疑。目前,立法會通過了5.5億港元撥款,以作前期研究之用。

過往,香港政府多次以填海方式開拓土地,共提供逾7000公頃土地。不少新市鎮,如沙田、大埔、荃灣、屯門及將軍澳等,部分土地為填海而成。根據立法會文件,有近27%香港人口居住於填海土地上。

1997年4月,立法會通過《保護海港條例》,禁止於維港範圍填海。加上香港環保意識抬頭,為保護自然環境,不少關注團體反對填海,近20年間透過填海開拓的土地,只有約700公頃。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房屋問題 四大發展商 鬥地主 夏寶龍 陳茂波 土地問題 明日大嶼 林鄭月娥 丁權 丁屋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