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快餐式時代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06-11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sunnyji0523、ooo_um_quinto,回應《你想躺平就躺平?大國崛起時,這一波另類零星價值觀的小浪

sunnyji0523:作者忽略了95後,特別是城市95後成長的物質條件與意識環境分析,他們往往比80後擁有更為優越的家庭物質基礎,如可能根本不用為買房擔憂,抗壓和應對挑戰的能力相對不足,而消費和快餐式的互聯網時代加強了生活的虛幻感,所以很可能躺平只是又一个自我利己的主張,當然,這个主張不幸碰上了現在崛起自信等話語和可持續韭菜培育的危機,所以不被容忍而遭到批判。

ooo_um_quinto:@sunnyji0523:那位說95後負擔比80後少的網友,我覺得並不然。95-00後是網絡爆發的時代,許多80後口中的「小朋友」,每天一上網就是無數的比較,心靈「內耗」的傷害遠比想像中的大和深。再者,何時才會停止「上一代」批評「下一代」的舉動?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掙扎,每一代都有自身的不足,但好像「上一代」的都不懂體恤下一代,仿似那些問題不是「上一代」的產物一樣⋯⋯說遠了⋯⋯

2. bluefall,回應《反修例示威怎樣判刑?這群律師和旁聽師做了一個庭審資料庫

終於有記錄法庭審訊的 database 出現了! 我一直想了解不同裁判官的裁判結果和判刑比例。目前從新聞上得知的判決中,發現女性法官裁判官重判示威者的比例相當高,近來半年來甚至乎看法官名字就可以準確預測罪名成立與否。但新聞報導僅是一小部分,未必能反映全貌。如今有這個 database,可以幫許多人了解香港司法現實。

這是一份沉重的歷史記錄,不但有小人物的抗爭和受難,還有裁判官及檢控方的言詞,好與壞黑與白都會記錄在案,讓後人檢視。即使人們面臨前所未有的高壓,但人民的歷史會記住為理想抗爭的小人物,也會記住那些肆弄公權的為虎作倀者。

3. EricChan、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圓桌話題《為應對人口老化,中國將實施「三孩生育政策」,你會願意生育嗎?

黃子華在1997年的秋前算帳棟篤笑裏就說過:抗議暴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生小孩,看你極權政府還能管治些什麼。不過看看現在B站和知乎熱搜都在壓三孩政策的熱度,豆瓣躺平組被封,或許中共真的是把躺平當作是顛覆國家政權行為在做處理的。

黃子華 秋前算帳 暴政必亡選段:https://youtu.be/7cH8t4O54jU

第十一個觀察者:@EricChan:我建議也別太過於把少子化和反抗暴政聯繫在一起,日本少子化難道是反抗暴政嗎,我看不見得,豆瓣說的最多的是躺平,說白了就是扒住自己的中產地位防止階級滑落罷了,嘴上叫着反對996,但是卻又享受着人口紅利帶來的便利快遞,外賣等「低端勞動力」帶來的便利,但凡叫他們走上街為自己爭取免於996的機會,或者為這些被稱為「低端勞動力」勞動者們上街去抗議,去組建工會,是萬萬不可能的。

他們躺平和不生育實際上不是反抗資本,也不是反抗共產黨,只是盤踞在中產階層享受自己能攉取到的利益罷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邊希望往上爬,一邊又希望鐵拳把他階級之下的那些上升通道封死,也許這些行為確實能在「某種側面」間接的「反抗暴政」,但是希望這些人振臂一呼如何如何,我看還是極早放棄這些幻想來的好。

EricChan:@第十一個觀察者:果根據黃子華秋前算帳棟篤笑的脈絡,不生小孩更像是一個人對於極權最後的抵抗。所以不生小孩抵抗極權多少有點玩笑和自嘲的意味。但是躺平是中產階層的反抗,我倒不這麼認為。因為躺平是起源於三和大神這樣一群沒學歷沒技術沒收入的社會邊緣人的。這些人怎樣都不算是中產階級。

這一點也可以用馬克思主義裏面對於社會階級的定義去理解。內地網上左翼認為中產階級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社會階級是按照是否握有生產資料去劃分的。而現在中國社會有很多中等收入的家庭不過是打工仔,本質上並沒有生產資料。實質上也是無產階級。從現實家庭資產與收入去劃分,中國人的收入分布還是底部肥大,上部尖細。實質意義上的中產並沒有想像中的多。

4. rhrm,回應圓桌話題《為應對人口老化,中國將實施「三孩生育政策」,你會願意生育嗎?

關於生育,至少應該有三個層面的討論,能不能生,想不想生,應不應該生。

似乎人人在抱怨沒有條件生育,高房價、育兒成本、職業生涯影響......但誰應該為此負責,中國極高的税負和極低的社會福利投入現狀是否應該改變,這樣的聲音是聽不到的。

至於問題的第二層,生育意願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一代人對未來的期望值,這個未來是星辰大海的國家,是否是下一代宜居的家園,當然是更不能討論的。

但我最想說的還是第三層。每個人都期待更好的未來,期待過上發達國家級別的優裕生活,但地球承載得起嗎?對於地球而言,人類的數量早已經太多太多了,上世紀預言的人口災難沒有發生,是因為低估了人類開發資源,也就是壓榨地球的能力。全球暖化遠未逆轉,自然棲息地喪失和物種滅絕的速度從未減緩,地球早已經不堪重負了,從全球角度上說,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就是適度的人口規模。然而,儘管環境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遇到生育自由和人口問題的時候,人們就把它拋在腦後了。

事實上,每個人也都知道,人口是不能永遠增長的,今天因為人口下降引發的社會問題遲早是都要發生的,需要進行的社會轉型遲早都是要去做的,刺激生育最多也只能暫緩這一不免痛苦的過程而已。只是人們總更樂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對付眼前的問題再說。

5. chesland,回應圓桌話題《為應對人口老化,中國將實施「三孩生育政策」,你會願意生育嗎?

在小捨得熱播的時候,我身邊的中產,那些已經有了一個孩子的家庭都為了孩子疲於奔命。對於三孩政策的出台都覺得匪夷所思,究竟什麼家長有能耐養育三個小孩,特別是在上海這樣的城市?

上週末和醫生朋友聊天,他的觀點卻很有啟發性。這位朋友的年齡大概50多歲。他和太太都是醫生,兩人都在上海市一家三甲醫院工作。獨生子女去了美國留學,已經有在彼邦落地生根的跡象。他本人來自山東一個縣城,好不容易在上海落戶,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他認同3胎政策並且認為會增加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長遠來說是一件好事。和北上廣深這樣的超級城市不一樣,在縣城和農村生孩子的壓力沒有那麼大,成本也沒有那麼高。9年義務教育基本上給所有孩子有了讀書的機會,能不能進北大清華,看的是自己的本事。對於有能力「雞娃」的家庭,可以人為地提高孩子的成績。但是也不能否認很多學業優秀的孩子,並不是靠補習班鍛煉出來的。他/她們的優勢是「天生就是塊讀書的料」,這是上天給予的,也是生命的 randomness。

第二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優秀的基因是無法複製的。醫生朋友的朋友有夫婦兩人都是北大博士後,生下來的孩子卻異常平庸,不是北大清華的料。當然好的教育能培養平庸的孩子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這個孩子也能夠有充實和豐盛的人生。但是這個家族的上升趨勢在這一代就結束了。他和我都有留意科學界對於修改基因的科研,目前的科技還不能確定哪一個基因是優生的,就算你能把優生的基因都圈出來,你也不能確定這些基因和其他基因互動會產生什麼效果。這種億兆級的組合科學家如何操控?所以基因改造最後還是停留在科幻小說領域,電影 Gattaca 的場景大概率不會出現。

回到三孩政策。由於優秀和平庸是難以人工操控。在農村和縣城大量的孩子會通過高考制度去爭奪最優秀的教育資源,這些成功者會進入北上廣深這些超級城市,實現階層上升。然後和其他千千萬萬個小捨得家庭那樣,發覺他們只能負擔得起一個孩子!至於政府的責任,是要維護科舉制度的公平,確保上升通道的順暢。

6. EricChan,回應圓桌話題《中國大陸科普帳號被指為日本731部隊洗白後停更,科學與政治是否不可能分開?

Johnathan Haidt 在其著作裏提到,人在關於道德的思考時總是「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當觸及政治議題時,道德和價值思考無法避免,這種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思考模式作為人性的一部分,似乎更是難以避免。這次的議題討論的問題性質還算比較簡單,就是一個「有與無」的問題,但也就是這個「有與無」的問題也不能避免政治立場先行的討論。而這種政治立場先於科學會帶來什麼後果,大家可以回顧一下中共建政前三十年的歷史。對了,有研究指出教育水平的高低與認知偏誤的產生並無必然的關係,而是與批判性思考技巧有關。也有研究認為,教育程度,智力水平,數學水平,甚至是反思能力越強的人,抵制與自己所持偏見相悖的信息的機會會越高,而個中解方在於人的好奇心。但不論如何,我們都需要承認,科學超然獨立於政治,似乎是一個我們永遠都無法達到,卻又需要我們一直追尋的目標。

7. 戰略大忽悠,回應圓桌話題《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私下與他校合併為職業大學,引發學生維權,你如何看?

端傳媒上的人包括我在內估計對於國內的專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獨立學院都不太可能有切身體會。實際上,按照教育部的設置,職業本科和過去的三本獨立學院其實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說難聽點都是本科這個大類的吊車尾,也都享有本科生的基本權益。

但是問題在於職業本科是個新玩意兒,職業本科出來的學生幾乎不可能去太高大上的機構,而他們的求職去向可能是對於中央教育政策變動最不關注的部門,這就會導致「職業本科」四個字看上去更加類似於專科而不是本科,徒增猜疑。

令人疑惑的是,教育部之前就已經說明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按照這個規矩整個學生抗議的基礎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之前獨立學院錄取的學生是以獨立學院發布的本科畢業,之後招錄的學生以技術大學發布的技術本科畢業。

所以究竟是江蘇省執行有問題,還是學生陷入了塔西佗陷阱,都是值得研究的。

8. 第十一個觀察者、madlex、Minagi,回應圓桌話題《六四三十二週年,香港警方二度禁止維會燭光集會,你以何種方式堅持悼念?

第十一個觀察者:我曾經多次構另外一個世界線的中國,說實話這種預想改變過很多次,早些年確實也只是一些簡單的概念,比如會有民主自由的政府,會有公投等等。

但是特朗普上台之後我思考改變了很多,自由民主只是一個大詞,還必須考慮地緣政治和經濟因素,顯然中國的體量相對於日韓來說明顯不同,如果日本能在90年代在金融領域叫板美國,那麼恐怕中美的經濟矛盾最終還是會爆發,這只是時間問題,那麼這種經濟矛盾會如何展現,作為與日韓人口和國土面積完全不同的國家,中國會允許美國駐軍嗎?中國會成為第二個經濟凋敝的俄羅斯麼?

又如美國雖然是當今種族融合走在前列的國家,但是保守派,種族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還是選出了特朗普這位前總統,那麼中國呢,如果有公投,保守派恐怕還是有巨大的票池,那「民選的保守派」會是怎麼樣的呢?他們的競選口號和政策又會是什麼。

還有就是如同日韓的財閥問題,如果中國政治導向完全自由市場化,在另一個世界線的阿里巴巴,騰訊,華為會是怎麼樣的形式,工人權益問題和996會不會在還是存在?又會如何解決?人口基數如果不變,內卷還會存在嗎。

新時代快速變化的國際政治局勢,反而讓我更加看不清那個「可能存在的的未來」會是怎麼樣

madlex:@第十一個觀察者:這個就是你未釐清問題了。民主自由的政府,並不是等於包你解決經濟問題,包你解決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問題。若果以結果論倒推,試圖找到一個好答案,那唯一正解可能只有上帝了。人為何要尋求民主自由,歸根結底是尋求一種身而為人自我行路的可能性,至於行向何方,端看你個人之造化。若果希望直接被送到目標,則皇帝送你過去就信皇帝,神婆送你過去就信神婆,則要你個人有何用?

第十一個觀察者:@madlex:你理解錯了,我不是想通過反證法去證明另一條路線到底好不好,我只是在設想一個沙盤模擬,權當做我個人興趣好了,我並非試圖證明誰對誰錯

Minagi:@第十一個觀察者:說反了,沒有自由民主,以上問題你一個也解決不了。威權主義下唯一有可能的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這片土地幾千年的歷史中何曾出現過權貴自願放棄自己利益的情況?你有什麼理由能指望那些權貴給你美好生活呢?因為害怕民主化的風險就自縛手腳,難道就不害怕權貴再給你來一次文革然後整死上千萬人嗎?等死,死國可乎?

9. User0000,回應圓桌話題《復旦大學教師不滿被解聘殺死學院黨委書記,你如何看高校「非升即走」之困?

亞洲地區的教育制度本質是「篩選」而不是培養。其中許多大專校院並不以「教育」為本業去為社會累積知識存量,而是扮演「進行經濟生產的一種企業」,向市場供應「具備泛用性智能的生產機器」。

在這樣一個企業當中,研究型組織的門檻「非升即走」自然演變成「外判員工」和「低成本勞工」的人力派遣策略,完全符合經濟原理。

因此那些大專校院在「內捲」情況下出現的合併和職業化也只是一種「企業併購」的普通市場現象,一種為了提升自身「生產力」和「生產成本」而採取的辦法,或是作為一種「融資」方法,或是一種「倒閉」的形式。

組織並不因為它的名字而塑型,組織的行為決定它的性質,而它的成員和成員們的共同文化建立起它的行為。

10. EricChan,回應《遵義,一座紅色之城裏的奇妙中國

遵義這樣一個紀念共產主義革命的城市,對於這段革命歷史的紀念竟然是以反共產主義的有神論封建迷信,資本主義的旅遊業和投資基建的形式體現,活脫脫的「魔幻現實主義」,也能看出共產主義以及其歷史遺產與教訓在中國已經變成了無害的神像,如同日本神道教的三神器一樣,成為賦予政權合法性的「神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