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台灣疫情

魏玓: 疫情惡化下的台灣,要「校正」的事情是什麼?

台灣真正要示範的,是如何在民主自由、信息公開的環境裏,打贏這場戰爭。

2021年5月17日,穿著保護衣的醫護人員在台北一所臨時新冠病毒快速測試中心工作。

2021年5月17日,穿著保護衣的醫護人員在台北一所臨時新冠病毒快速測試中心工作。攝:Billy H.C. Kwok/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5-31

#魏玓#台灣#評論

5月中旬台灣Covid-19肺炎疫情爆發社區感染,過去一年多來相對安全的情勢急轉直下。一時之間,相關資訊的發佈和傳播出現混亂,關鍵信息釋放趨遲緩之外,假訊息、謠言也四處出沒,網絡上的爭吵層出不窮。這顯現出無論是官方的信息管控,還是民間的輿論傳播,都有許多值得檢討和反思的地方。

以「校正回歸」為例。5月22日,疫情指揮中心的每日記者會上,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例行公布了當日的確診數字321例,但同時也表示 尚有400例因為篩檢流程「塞車」之故,將加回到過去六天的確診數值之中,他並使用了一個新的名詞「校正回歸」來說明這個狀況(目前台灣疫情指揮中心還在沿用該詞,每天公布的疫情數字都包括「確認」和「校正回歸」兩個數字)。

當時由於「校正回歸」是全新的防疫用詞,而且指揮中心一次性地公布累計六天的修正數字,數量又相對龐大,立刻讓許多民眾出現困惑、疑懼甚至憤怒等情緒,有批評者認為這是在隱匿疫情,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回溯數字是正常操作。在很短的時間裏,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從公衛、醫療,到經濟、公共行政等等,也紛紛提出各種資料和說法來解釋這件事情的合理性,並在網路上迅速傳散。根據多家媒體引述報導的網路聲量調查顯示,5月22到23日網路上對這個議題的討論聲量居高不下,攻防激烈,到23日晚間已經超過15萬5千筆。

其實,「校正確診數字」本身並不是太難理解的事情,而很多的專家解釋,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說法卻沒有辦法解釋一件事情:指揮中心是可以,而且確實正在管控各種疫情狀況資訊的發佈與流通,包括大家最關心的每日確診數字。但是指揮中心應不應該管控資訊?如何管控才恰當?又該如何被監督?或許才是此次事件應該被「校正」出來的重要課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