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復旦大學教師不滿被解聘殺死學院黨委書記,你如何看高校「非升即走」之困?

失去教席便失去人生?「非升即走」制度如何把知識分子逼上絕路?

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發生血案,一名39歲的副教授持刀殺死同學院的黨委書記。

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發生血案,一名39歲的副教授持刀殺死同學院的黨委書記。攝:Aly Song/Reuters/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1-06-10 發起

博士畢業難、青年研究員去難留亦難,你如何看他們的出路與機會?

失去教席便失去人生?「非升即走」制度如何把知識分子逼上絕路?

科研任務不達標會被解聘,但即使達標也不一定會被選上,你如何看中國高校的晉升標準與背後的文化?

上海復旦大學一名青年研究員姜文華,因六年科研任務未達標被學校解聘。6月7日,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宣讀解聘書時,被姜文華持刀割喉,當場死亡。姜文華現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已證實,該院黨委書記王永珍遇害身亡,學校及學院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全力配合警方調查,做好善後工作。

消息由上海市公安局通報,可是內容並沒有公開大學名稱,遭到不少網民反嘲。據上海市公安局通報,一名姜姓男教師疑似因不滿遭到解聘,在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某大學持刀殺害數學學院黨委書記。有網民在該微博帖文下留言,「直接報復旦名字唄,還邯鄲路某大學」,還有人笑稱「此地無銀三百兩」。

姜文華稱自己長年被「陷害」,學弟稱其心地善良

據網上流傳的影片可見,姜文華在被制服後跪在地上,滿身鮮血。被警員問到行兇動機時,姜文華相當清醒回答「在單位內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惡劣的待遇」、「一直延續到現在」。

近日其學弟在網上描述他對姜文華的印象,他指,姜文華的學業和學術都是一流,心地善良,工作認真負責,不唯利是圖,「在美國,沒有幾個人會像他一樣認真備課,耐心給學生答疑。」又稱姜文華是典型的書呆子,性格孤傲、害羞、木訥寡言並不善言辭。

其又寫道:「正因為他太乾淨,太善良,一旦遇到他認為的不公正,他完全不知所措,心裏的反應會比普通人激烈,會有一些幾段負面的想法。但他絕非是心理不正常的人,他會咬着牙,把咽不下去的那口氣嚥下去。」

對此,有網友在該消息評論區稱「這和之前上他課的學生描述的完全是兩個人。」此前,有網友稱自己曾為姜文華的學生,形容姜性格暴躁,不適合教書。

「非升即走」制度下的艱辛

據眾新聞報導,姜文華大學時在復旦大學修讀數學與應用數學學士學位,並曾獲頒大學最高榮譽「校長獎」,及後到美國羅格斯大學修讀統計學博士。回國後,他曾在蘇州大學任教,不過合約到期後不獲續聘,2017年以「人才引進計劃」,回到母校復旦大學擔任數學科學學院青年研究員,開始為期不超過六年的「非升即走」科研考核任務。

「非升即走」制度源自美國的教員分級淘汰機制,現為國際通用。大學只會與招收的教師僅簽固定年期的臨時合約,大多為六年。教師不再擁有編制,只有一份沒有保障、沒有福利的臨時合約。

「非升即走」制度可以為學校剔除工作效率低的教師,鼓勵研究員進行研究。可是,他們需要面對嚴格的科研考核任務,如在限期內在海外學術期刊上刊登一定數量的論文,並完成教學工作。

2014年,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率先實行「非升即走」制度,及後其他大學也跟從改制,但實際招聘人數仍是未知之數。武漢大學2015年改行聘期制選聘教師,2018年底首聘期到期的共69人,通過個人申報、業績展示、學院審核、學部專家組評審和學校審定,正式申報的48人中(含42名聘期制教師),只有6人獲聘任為固定教職副教授。

芸芸青年研究員中,往往只有極少數的會被選上,甚至可能是從幾十人中挑一人。最後,青年研究員會由學術委員會投票決定去留,留下的會晉升為副教授;淘汰掉的會被解聘離開。二十多年寒窗苦讀,拿著博士及以上的學歷求職,在市場上卻只會遭到企業嫌棄博士生年齡大、薪金期待高等——失去教席,變相就再難以就業。

學術界內卷,「青椒」之苦

中國大陸博士生過剩,「非升即走」制度是本為了優中選優,提高學校的科研地位。而隨著大學以聘期制逐漸代替終身制,學校的科研目標和教學任務加劇了青年研究員的壓力。加上內卷化現免出現,同行間不斷互相爭奪有限資源,導致個體的收益與付出不成正比。這些青年研究員和教師就自嘲為「青椒」,意指初入職場、年齡小於35歲、中初級職稱的一類人群,苦澀與青澀。

在網上一篇題為「大學『青椒』,困在KPI裡」的文章中提到,大學教師出現內卷,工作要求高,但待遇強差人意。現時中國大陸39所頂尖大學中,34間都實行「非升即走」制度。

青年研究員年紀輕、資歷淺,在學術界的地位不高,並無太多交流訪談、舉辦學術論壇等活動的機會。除了學習和備課,研究員還需要處理各類學校瑣事,佔據了研究的時間。根據2016年的一項調查,大學教師平均月薪為5478元,2018年另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成教師在三年內沒有加薪,有八成教師不滿自己待遇。

文章中一名高校研究員直指:「也不全是為自己而學,更多時候,學校需要我們去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青年研究員變相成為高校的工具,失去研究自主性。

不過中國高校內晉升的惡性競爭問題,早在復旦大學一案前已備受關注。有評論認為,當競爭者過多,便會出現內卷化的問題,原本的公平競爭變成惡性競爭,扭曲評價標準。很多研究員為了發表研究文章,不得不靠關係拉攏權勢,在科研壓力下,他們只能屈從權力才能升職,爭取到教授級的席位,加劇晉升標準的不平等。

學者評論:制度極不人性化

有學者批評制度過度壓榨人民教師,令青年教師壓力特別大。人民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張鳴指,「這種制度就過度壓榨人民教師,他(學校教授)自己發不了就逼著青年教師發,讓青年教師壓力特別大。」感慨如姜文華所讀的數學研究生若被開除,就難再找工作,「等於是死路一條」。

另一教授程方平批評制度是形式主義,能否獲得教席是基於與領導的關係。高校權力在領導掌控之下,青年研究員即使遇到教育腐敗、制度不公等問題,只能含冤莫白,才導致今次悲劇。他又建議校方為教師設立救助機制,以免悲劇再生。

面對高壓的科研環境和晉升標準,青年研究員該如何自處?中國高校又能怎樣改善問題?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葉嘉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