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在國內是早已有之的詞彙,早在2011年成立的百度貼吧「反婚吧」裏,這個詞彙就已經出現。2016年,飯圈內部流行一個詞叫「躺平任嘲」,說的就是「這次我洗不動明星了,躺下來任你嘲諷」。而在深圳零工群體「三和大神」做二休五的生活裏,躺平也是他們消極反抗系統性剝削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那時起,「躺平」就已經被賦予了反抗內卷式生活、對努力奮鬥的敘事產生幻滅的含義。但是「躺平」第一次出圈被互聯網廣泛討論,起因是在2021年4月,有網友在百度貼吧「中國人口吧」、微博等多個平台發帖,分享自己的躺平生活和躺平哲學,恰在此時,中文互聯網正處於討論內卷、批判資本的高峰期(在此之前已經有一系列針對外賣騎手、富士康員工、互聯網企業員工猝死的討論作為鋪墊),「年輕人該不該躺平」這個話題登上熱搜很快擊中大眾情緒,成為互聯網繼「內卷」之後的又一現象級詞彙。
但是不到一天,豆瓣「躺平小組」就被封禁,互聯網上一批討論躺平的用戶遭遇禁言,躺平一經出圈就遭到了國家和「資本」的聯合絞殺,成為一個人人皆知又不允許廣泛討論的詞彙。躺平為什麼引起巨大討論?又為什麼迅速被中文互聯網的管理層所抵制?這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1 躺平是城市貧困階層最低限度的罷工
什麼是躺平?在一種最通俗的解釋裏,躺平就是就是不想奮鬥了,不想工作了,只想吃吃喝喝、睡大覺、玩手機。這在世界範圍內都很普遍,例如日本有低慾望一族、韓國有住在地下室的「寄生蟲」、英國有尼特族(NEET),哪怕在中國十年前甚至更早就有隱居大理、過嬉皮士鄉村社區生活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