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52天零確診到單日333例本土確診,台灣防疫的三個挑戰

2021年五月,台灣亦進入了確診案例持續增長的階段。過去一年多的「空地配合」默契能否以新隊形繼續保持下去?
2021年5月16日台灣台北,士兵們在等待於萬華區進行清潔消毒。
台灣疫情 台灣 公共政策 公共衛生

自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台灣防堵疫情的表現,一向突出。自2020年1月28日出現首例本土病例開始,僅有2月下旬出現一次本土群聚感染、3月中旬因國際疫情嚴峻出現一波境外移入潮之外,便從4月12日至12月20日開始「252天本土零確診」的記錄,期間雖有海軍敦睦艦隊風波,但仍被成功防堵。

直到2020年12月21日,一名確診的紐西蘭藉機師染疫給友人,導致本土案例再現。2021年1月,曾發生桃園醫院群聚案,讓台灣社會的警覺再度提高,4月下旬,「華航諾富特案」開始延燒,5月15日,指揮中心宣布大台北地區進入「第三級警戒」,台灣一直試圖努力維持的「零確診」階段,正式被翻入下個篇章。根據5月17日下午2時指揮中心最新公布數據,是日確診本土案例333例,創下新高記錄。

回顧一年多以來,台灣特殊的「堵疫」之路,說到底是由「空」與「地」的密切配合,才得以達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高層官員表現,總體而言,廣受民眾信賴與好評;而與此同時,台灣基層社會自主戴口罩、洗手、健康管理的的動力,也已經被認為是抗疫成功的關鍵之一。

然而,最後「堵疫」策略破功,也是因為「空」與「地」的交互作用:中華航空的貨機機師、機組員防疫旅館「桃園諾富特飯店」出現感染案例,病毒隨著確診者足跡快速移動,在「新北獅子會案」與「萬華茶室案」中,進一步讓本土感染擴大。「空」中的機師、機組員,與台灣「地」面上充滿活力的基層聯誼文化、性產業群體交互作用,終導致台灣正式進入社區感染階段。

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
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

華航諾富特案:機場防疫旅館管理,出現防疫漏洞

華航諾富特案,起於4月下旬。台灣貨運量最大的航空公司中華航空,有多位貨機機師、貨機機組員,接連在一週內爆發COVID-19確診。

儘管航空機組員從出勤到國外、返回台灣乃至於下一次出勤前,都必須經過層層的隔離、核酸檢驗和健康檢查,但疫情之下機組員頻繁出入境,病毒又有相當長的無症狀潛伏期、無法立即篩檢出來,因此導致幾位出勤返國的貨機機師、機組員,或在共同執勤、教學訓練、社交聚會的過程中傳染給同事,或在回到家後傳染給同住家人。

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第一時間接獲華航通報、對確診個案的足跡展開調查,然而疫情卻已經不只透過接觸華航機師的「人」、更透過他們所待過的「空間」蔓延開來:鄰近桃園國際機場、作為華航員工防疫宿舍的「諾富特飯店」,陸續爆發有飯店員工確診。

桃園市衛生局也在疫調過程中,發現諾富特飯店僅申請「二館」為防疫旅館,「一館」在未經市府核准成為防疫旅館的情況下,擅自將部分樓層用作航空公司機組員的檢疫旅宿,且有讓檢疫機組員、一般旅客混住同一層樓的情形,因此以違反《傳染病防治法》對諾富特飯店開罰。

本案確診者中,有15位為華航員工(包括13名機師、2名空服員)、6名為諾富特飯店員工、1名為飯店外包廠商;這幾位個案在工作場合染疫後,又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回到社區,進而引起九起家庭群聚、共15名親友感染。

5月11日,除了從「華航諾富特群聚案」新增的 1 例同住家人確診個案之外,台灣出現 2 例感染源不明、地理位置分散的本土確診案例:其中,一名確診男性為國際慈善機構「獅子會」新北市五股分會的前會長,另一名確診女性,則是宜蘭羅東「銀河百家樂」遊藝場的員工。

5月15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基因定序結果顯示,華航諾富特案、新北蘆洲案、萬華茶室案,以及「宜蘭羅東遊藝場」案,全都是相同序列的英國變種病毒株。

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立即按照過去一年的作法:匡列相關接觸者,一一進行採檢、居家檢疫,不過疫情已經擴散為社區感染。

截至5月14日為止,發生「新北獅子會群聚案」共25例,包括獅子會前會長近期聚餐、接觸的多位親友;「宜蘭羅東遊藝場群聚案」共9例,包括遊藝場的員工、常客和染疫者同住家人。

5月13日,正當「新北獅子會群聚」、「宜蘭羅東遊藝場群聚」兩個感染源不明的案子仍在調查當中時,地理位置、人際關係與上述兩案看似無明顯關聯性的「台北市萬華區」,又出現三名本土確診案例,其中兩名女性分別在萬華地區的兩間茶藝館工作,另一名男性則定期於萬華活動。

後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委婉證實,「新北蘆洲獅子會群聚案」中的個案,曾和萬華茶藝館工作者有「人跟人的連結」,在「萬華茶藝館群聚案」中,包含茶藝館員工、員工親友、茶藝館顧客,以及定期在萬華地區活動的攤販,都成為了感染蔓延的要素。

即便「華航諾富特群聚案」獲得控制以後,這三起關鍵群聚案仍如同滾雪球,沿著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業務上的接觸者、進出社區的民眾往外蔓延:5月15日、16日起,台灣本土確診案例連續兩日破百,接下來兩日,均出現181例、206例單日增長,是台灣過去一年來未曾有過的記錄。地理位置也從原本的新北市、台北市、宜蘭縣等台灣北部地區,一路延燒到中、南部。

2021年5月16日,台北萬華區進行消毒。
2021年5月16日,台北萬華區進行消毒。

機組員的兩難:兼顧飛安、防疫

華航諾富特群聚案爆發,起因於一個隱藏許久的矛盾:在全球疫情與台灣半導體的特殊產業地位下,雖然客機班次停擺,但貨機班次反而比往年更加頻繁,機組員的身心狀況,因此亮起了紅燈。

自2019年底疫情爆發以來,雖然人流減少移動使客機航班大幅減少,貨物供應鏈卻沒有中斷,而華航又是台灣國內貨運量最大的航空公司,因此貨機機組員無法避免在疫情當下頻繁出入境、往返疫情嚴重的國家。

由於疫情推升了遠距辦公的需求,導致電子用品需求大增,因此以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晶片為出口大宗的台灣,於2020年的出口總額創下歷史新高,達3452.8億美元,年增率則為4.9%,也是台灣2020年GDP之所以能在全球疫情中異軍突起、保持成長的主要動能。

由於電子零組件重量較輕、單價較高,主要都以空運方式出口,因此也連帶推升了台灣主要的航空門戶——桃園機場的貨運量。

根據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的統計,全球疫情爆發之後,桃園機場的出口貨運量雖然起初出現負成長,但從2020年7月開始便迅速回升,即使在上半年的萎縮拖累之下,2020年全年的出口貨量依然比2019年高出了4.55%;倘若計入進口、轉口貨物量,全年貨運量的同比成長率更是高達7.35%。

然而,每個航空機組員從出勤那一刻開始,搭乘公司的計程車到機場、經過海關,都是專用通道,上飛機後,也有一定防備措施和規定。抵達國外時,航空公司會安排專用通道通關,離開機場時搭乘專門安排的防疫車;到達防疫旅館後,直接被請進飯店房間裡,一人一室隔離檢疫。回國時,又是一樣的路徑回來,回到台灣再做居檢,採檢陰性後才能回到社區。下班後回到社區後不久,再經歷下一次的出勤檢疫循環。

根據機師工會統計,許多機師自去年三月至去年底的十個月期間,居家檢疫加上停留於國外外站旅館內(不得外出)隔離的總天數,就達到將近180日。在此一情形下,「焦慮及沮喪」、「社交功能障礙」等均呈現已處於高度、顯著之不良狀態。七成機師出現相較過往嚴重的失眠問題,同時也有近七成機師感受到較過往更大的精神壓力。

在此一狀況下,機師工會認為,「這勢必會對飛行安全有所影響,」工會常務理事陳蓓蓓坦言,這是許多基層機師的共識與擔憂。

為了因應航空貨運業的特殊性,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經修改了三次檢疫措施 :自2021年1月1日以後,航空機組員的檢疫措施為「7+7」政策、3月12日起調整為「5+9」政策。引號內的兩個數字,代表著「居家檢疫」(待在住家或檢疫所,且不可外出)以及「自主健康管理」(可外出但限制出入公共場所)的天數比例,後又綜合各項考量,提出「3+11」方案,「我們認為三天居家檢疫不能出門、採檢後才能出門,3+11事實上是一個(對防疫工作的)保障,反而是相對嚴謹的,」陳蓓蓓解釋。

但事有不巧,因4月1日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范雲召開協調會,要求檢疫措施修改至「3+11」後,4月20日,便發生「華航諾富特案」。導致眾人將矛頭全指向范雲與機師工會。網路上出現「3+11 = 180(最後確診人數)」的諷刺,在疫情蔓延的憤怒與恐懼中,要求范雲下台負責,已經少人再去細究「3+11」的方案設計與細節,究竟是不是一個兼顧飛航安全與防疫工作的最好方案。

若說在航空貨運這一邊,機師與基層人員必須同時面對龐大的貨運量與頻繁的航班壓力,又要面對民眾對「華航諾富特案」造成防疫破口的怨氣,台灣活力旺盛的基層聯誼活動,也成為疫情擴散的破口,與機師一樣,承接了社會的批評與不諒解。

循著時間線觀察,諾富特案後的「羅東銀河百家樂遊藝場」、「新北獅子會」與「萬華茶室」三大群聚地點,均可說是帶有台灣草根文化色彩、非都市型娛樂場所。

羅東的銀河百家樂遊藝場,是台灣鄉村區的城鎮常見的大型的電子遊樂場,內有賭博型或輕色情電玩,必須兌換代幣入場。在智慧型手機崛起前,遊藝場是許多青少年常流連的場所,近年來雖隨著智慧型手機崛起而式微,卻依然是小鎮特定階層人群重要的交誼場所。獅子會雖為國際組織,但在台灣多為傳統產業商界中高階人士交流互動、培養人脈的空間。

而萬華地區「茶室」,則是台灣某一類型性產業場所的代稱。一位台北的性產業經紀人透露,會去茶室的客群十分固定,多半以藍領或熟齡者居多,小姐與客人之間,多半也是長年熟稔的關係。來店吃點小吃、喝酒、唱歌,免不了有些親密的肢體接觸,對於熟客來說,已可說是一種重要的人際社交網絡。

在茶室一案中,因指揮官陳時中在闡述小姐與確診客人的關係時,中性地以「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說法來指稱陪酒作樂的場景,一時引為民間笑談。但,持平來說,遊藝場、獅子會與茶室,確實都是台灣基層社會「人與人連結」的重要場所或組織,確實本就是傳播疫情的高風險節點。

2021年5月15日台北,疫情期間市民在超市搶購食物。
2021年5月15日台北,疫情期間市民在超市搶購食物。

台灣的調適:從「拼零確診」到「社區感染」階段

這一波疫情正式爆發,形同宣告台灣過去一年多來以「疫調」拼「零確診」的防堵階段,正式結束。醫師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現在疫情的情況,「已經沒有辦法做疫調,需要改變新戰術」;身為中央指揮官的陳時中,說話沒有如此武斷,但他也坦言,以現在確診案例增加的速度,讓疫調的人力十分吃緊,將會是接下來的艱鉅挑戰。

所謂的「疫調」即為「疫情調查」,指的是為了阻斷病原體在社區傳播、因而對傳染病感染源進行追查的工作。

在台灣,疫調工作經常由公衛體系(比如各地區衛生所、衛生局)的護理師兼著做,主管機關則為衛福部疾管署的疫情中心;在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台灣疫調人員最常接觸的疫調工作,多半和登革熱、腸病毒有關。

由於 COVID-19 的病毒潛伏期長達兩週、而患者在發病前也可能具有傳染力,因此疫調人員會調查確診者在發病前兩週的接觸者、活動足跡、搭乘過的大眾運輸工具,以及在各個活動地點的停留時間。

然而兩週的回溯時間畢竟較長,確診者很難精準回想,因此疫調工作經常也會透過側訪親友、翻看社群媒體紀錄等方式,來盡量拼湊完整足跡。有些疫調人員便曾向媒體披露,自己在聽到確診者回答「當天是去參加婚禮」時,會透過翻閱農民曆來得知某個日子是否「宜嫁娶」、從而判斷個案的說詞是否有誤。

由於疫調涉及個人隱私,疫調結果偶爾也會爆出「已婚確診者和第三者密切接觸」的花邊新聞,而在牽涉特種營業場所的群聚感染之中,確診者也未必會如實交代行程,從而加深疫調的難度。有些時候,疫調人員也必須顧及社會污名、委婉措辭,使用「比較好的朋友」來稱呼婚外情對象,藉此取得個案的信任,協助工作進行。

不過,由於疫情調查工作耗時耗力、進行詳細追查,於一天確診數量已經動輒數百人時,已經很難完全落實。於確診案例大規模增加、第三級警戒公布的5月15日,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即公開向大眾示警:面臨短期內快速增加的個案,類似像疫調這種仔細的「接觸者追蹤」法,屬於個案層次(case-based)的防疫方式,已經很不容易維持。

三大挑戰:能源與民生物資供應、民眾心理、醫療資源

根據學會秘書長、台大公衛系副教授林先和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的分析指出,台灣防疫成功的因素,除了邊境管制之外,其實正是綜合了「個案層次」與「群體層次」(population-based)的雙層策略作用。

個案層次比較好理解,即是以指揮中心為首的公衛單位,「針對COVID-19感染者施行強力有效的介入措施,例如接觸者追蹤與居家隔離檢疫等」;而在群體層次,則是台灣「全民自發性、無差別的行為改變」,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並主動維持社交距離等舉措。學會呼籲,在疫苗尚無辦法全面施打的前提下,唯有台灣社會每一個成員重新落實口罩、洗手與社交距離等舉措,才能成功阻斷病毒在社區的傳播鏈,防止疫情擴大。

為了應戰社區感染階段,民間社會一度出現「趕快實施(硬)封城」的呼聲,但指揮官陳時中卻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揭示了接下來台灣的防疫主要方向。

在疫情大量增加的15日,陳時中便在記者會上回應「封城」訴求,他說,防疫的措施不一定是強度愈高愈好;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如果封城強度沒有拿捏好,反而會產生防疫疲乏、人民反彈的情形,因而難以形成全民抗疫的精神,最終很容易失敗,」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會根據疫情隨時做滾動式調整,但不會馬上做強度過高的措施。

然而,就在確診人數開始增加的5月13日,台灣同時也出現了全台大停電的狀況。五月氣溫升高,大台北地區這幾日天氣特別潮溼悶熱,民眾必須長時間待在家中,每戶都打開冷氣的比例大幅提高。513大停電的主因,固然總體可說是「輸配電」階段出了問題、而非真正缺電,但若萬一停電事件重演,難免會影響民眾在家自主隔離的士氣,進一步造成恐慌。

而在三級警戒「軟封城」命令發出後,不少餐廳停止營業,台灣亦與其他國家一樣出現搶購物資、糧食與蔬菜的現象。尤其在生鮮蔬菜供應部分,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最主要的蔬果拍賣中心「一市場」,正位於疫情熱區「萬華」,讓蔬菜供應的風險陡增。對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接受端傳媒獨家專訪時表示,已經有過各種狀況模擬、配套措施,必定會保證糧食供應無虞。

此外,疫情升溫,大台北地區急診室一度出現過多民眾要求快篩、擠壓其他輕症甚至重症患者就醫情形,台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也發出警示,指急診人力不足、醫師負荷已經超載。對此,陳時中告訴端傳媒記者,升級二級警戒時,指揮中心便已要求醫院重啟專責病房,未來會進行分艙分流,並大量設置戶外篩檢站,至於門診病患,則會開始廣泛運用遠距醫療;為了讓醫療量能可以集中在重症病患上,指揮中心也會進一步研擬修訂出院標準。

如此是否能夠解決疫情下的醫療資源挑戰?許多基層醫師仍不看好,坦言「還需要非常精準的人力調配、民眾配合,不要因為恐慌而浪費醫療資源,才不會出事。只要民眾一慌,恐怕就很有可能會亂了套。」

許多公衛專家亦同聲呼籲,台灣過往因為疫情平穩,民眾施打疫苗意願不高,也是疫情擴散的可能原因之一,「現在是時候趕快去打疫苗了!」而面對台灣疫苗數量不足的現狀,總統蔡英文亦正式宣佈,七月底將會開始施打台灣國產疫苗。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向媒體表示,蔡英文與副總統賴清德都願意施打國產疫苗,「一方面要給國人信心,一方面讓國際對台灣疫苗有信心。」

世界各國的經驗在前,台灣將一步步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這三大挑戰環環相扣:能源與基本糧食供應必須保持充足,才能讓民心保持平穩,協助醫療與篩檢系統「不出事」,進而配合各式政策,達到抑止疫情擴散的效果。

台灣將面對與世界其他地區類似命運,疫情反覆發生、進入長時間停擺狀態?或者,指揮官陳時中的心願得以由「空」對「地」貫徹,形成「全民抗疫」精神,控制疫情?接下來兩週,將是觀察的關鍵。

讀者評論 1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台灣加油

  2. 加油!感觉这个情况还不必慌张啦,迟早能控制住的。

  3. 台湾南波湾

  4. 官僚主義最終導致了台灣疫情的社區爆發。擔心經濟、股票崩潰,讓中央政府遲遲做不出果敢的決定。民選的官員為了討好他在意的選票就會出現錯誤的判斷,這一點在這次防疫上顯得尤為突出。陳部長到底不是一個歷史英雄級別的人物,被各種長官牽著走,縱使作為指揮官,在疫情當下他應該擁有僅此於總統的權力。

  5.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过多精力,必定在其他事情上有所疏忽。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一些有别于常态的取舍当然有必要。可是具体到什么程度则有待商榷。虽然这样看起来有点冷血,不过台湾这次新冠爆发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看看是否在中国模式意外还存在另外一种防疫方式。

  6. 还是要多打疫苗,除非能硬封城,否则这东西没法控制。Good luck!

  7. 天佑台灣

  8. 台湾加油。但我觉得许多国家的抗疫疲劳,恰恰不是过于严苛的措施,而是相对(大陆的超强硬封锁)过于松懈。以我在加拿大的经历来看,lockdown 期间非必要不外出,但什么是“非必要”呢?加拿大政府的答案是锻炼,遛狗,购物,都是必要的外出,这里我不想评判对错,只是想说这样的 lockdown 必然只是拉长感染曲线而已,也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后产生抗疫疲劳。

  9. 台湾加油!

  10. 各位
    Be Kind

  11. 臺灣過去一年是守得好,現在才是真正正面迎戰病毒,希望很快否極泰來。

  12. 對於高風險的機組人員應該要求打疫苗。至少那些飛美國的機組可以在美國免費獲得疫苗接種,進入4,5月以來,美國疫苗都是開放接種了。

  13. 曾经的全世界口罩生产第二输出国,加油。

  14. 臺灣加油ㄚ

  15. 臺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