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新疆問題國際深度

「人權,已成為新的戰場」——制裁過後,歐盟如何看待中歐的未來?

歐盟作出制裁時或許還想政經分開,但中國的報復性反擊,讓中歐間一應議題再難避開人權。

2021年1月23日,德國首都柏林,有團體到中國領事館外示威,抗議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的迫害。

2021年1月23日,德國首都柏林,有團體到中國領事館外示威,抗議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的迫害。攝:Abdulhamid Hosbas/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江嘉 發自布魯塞爾

刊登於 2021-03-30

#人權外交#新疆問題#中歐投資協定#中歐關係

對於很多歐洲的中國問題觀察者而言,歐盟針對新疆問題對中國作出制裁只是時間問題。諸多背景都在為這一行動做出鋪墊,2020年12月7日才在歐盟理事會通過的「歐盟全球人權制裁制度」,則給這一政治意圖提供了完美的工具。

中歐之間在過去數年的各種暗湧,在過去一週匯聚在了一起。在歐盟因新疆人權問題作出針對中國4名個體和1個實體的制裁後,中國旋即對歐洲10名個體和4個實體作出制裁。與此同時,中國大陸輿論對全球服裝供應鏈的「去新疆化」作出了激烈反應,要求抵制西方時裝巨頭;這一聲浪傳遞到歐洲,令商界領袖意識到,在原則和價值觀上做出選擇的時刻,越來越近了。

在歐盟與中國「人權外交」的進程中,這是一個全新的場域。此前,中歐的「人權外交」,通常透過一個名為「中歐人權對話」(EU-China Human Rights Dialogue)的機制進行。但是,這個從1995年就開始,迄今已進行了37次的中低層級、以閉門「靜默」為特色的人權對話,早已被歐洲認為是一項效果有限、甚至有反作用的外交策略。

這次「制裁風暴」會徹底改變中歐人權議題的對話機制嗎?未來,人權會在中歐關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面對中國的「反擊」,歐洲各界當下的反應又是如何?端傳媒採訪了歐洲的智庫、人權機構和商界代表。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