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劇集《天橋上的魔術師》:1980年代的台灣早已消失了?

「假的」影像,可會留住「真的」時間?劇集裡,我們都想暫時忘掉自己是成年人。

《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圖:天橋上的魔術師公視影集Facebook

特約撰稿人 賈選凝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3-24

#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中華商場

八年前讀到《天橋上的魔術師》時,我完全被那本書迷住了。作家吳明益筆下的故事靜默如謎,又佈滿亦真亦幻的縫隙,所以其實很難被影像化,但當耗資兩億台幣打造、由楊雅喆執導的同名改編劇集要開播時,還是讓人有種心都要跳出來的期待。

開播前的熱身,是農曆新年期間李律在Clubhouse主講的〈中華商場的前世今生〉。一連幾晚,他從原書裏的故事發源地中華商場,娓娓延展出一段裹挾在台灣近代史裏的台北城市演進史。有很多聽眾也分享了他們的中華商場回憶,無論是西區的崛起與沒落,還是少年少女去西門町做制服看電影的私記憶,都是魔術師背後重要的時代景觀。

吳明益的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天橋和商場都消失了。時代一去無返,故事才獲得了傷感的魔力。而這種魔力要如何被呈現為影像呢?

原著作者是召喚自己亦真亦幻的童年記憶,把「一堆閃閃發光的彈珠」串聯成讓人著迷的小說。劇集導演則是召喚了小說裏各種閃閃發光的細節,在故事的縫隙裏填滿了自己的發散想像。

改編:當眼球變做水晶球

作為一個原著迷,我很確定的是:劇集版《天橋上的魔術師》(下簡稱《天橋》)對吳明益小說做了一次移花接木大挪移,稱之為轉譯也好,改寫也好,總之是抽取了原書中的諸多細節,重新組合嫁接成一個全新版本的「魔術師故事」——當然,既為改編,嫁接沒什麼不好。我個人也很同意楊雅喆導演在「迷誠品」Podcast裏所說的:如果完全服膺於小說,就等於沒有改,也沒有編。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