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的「對峙」,只是兩國未來衝突的序曲?

中國要「平視美國」,美國也會更嚴格「完全對等」地對付中國。而一整套「西方話語詞匯」,正被中國改造為反映其價值觀的版本。

2021年3月18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美國與中國展開高層戰略對話。

2021年3月18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美國與中國展開高層戰略對話。攝:Frederic J. Brown/Pool via Reuters/達志影像

刊登於 2021-03-22

#拜登政府#中美冷戰#國際政治#評論#黎蝸藤

3月18至19日,美中兩國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進行拜登就職以來首次高層會談。會談採用特別的「2+2」形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對中國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場講話中,雙方火藥味十足的交鋒,尤其是楊潔篪超時好幾倍的發言,成為媒體焦點。此後,雙方進行兩天三輪閉門討論,雖據透露閉門後的氣氛比開場白好,但會議後雙方沒有共同召開記者會,也沒有發表聯合聲明,顯然在重要的問題上沒有共識。

事後,美方表示,雙方展開「激烈和直接」的對話,部分議題存在「基本層面的矛盾」,得到中國「防禦性的回應」。中方則表示「溝通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是有益的,當然我們之間還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對話總比對抗好,但對話必須本著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進行」。兩國媒體接力在諸如「誰超時」、「誰不顧外交禮儀」、「有沒有待客之道」、「誰佔上風」等問題上交火繼續駡戰。

其實,會談出現這種狀況並不意外。在會議前,雙方媒體也幾乎一致為獲得成果潑冷水。回到2月農曆除夕,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恢復兩國高層停頓半年多的交往。拜登還向中國人民拜年表達善意。雙方都同意「展開對話、增進互相了解、避免誤解誤判」。可見,舉行高層會談本是這種善意和積極信息的產物。但雙方在會談前都都動作連連,足以損害會談氣氛。

會談的劇本

雙方的開場發言無疑都有針對各自國內輿論的功用。

在美國方面,美國把會議放在美國阿拉斯加州,一方面要佔「主場之利」,一方面阿拉斯加也遠離「鄰接美國領土」(contiguous US territory,通常被譯為「美國本土」),在美國是較為偏僻的地方。布林肯還專門在出訪東亞的歸途上到達阿拉斯加,給人一種「順便會談」的意味。美國搶在中國之前透露會議的時間地點,也造成了中國不得不「上門赴會」的印象,壓中國一頭。在會議前幾天,美國與盟友密集互動。拜登通過視頻出席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日印澳),這是QUAD成型以來第一次領袖會議,意義重大。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丁展開上任以來第一次出訪,即到日本和韓國進行「2+2」會議。在訪日期間還發表在中國看來針對冒犯中國的聯合聲明。沙利文則與北約、歐洲和英國官員會談,協調對中政策。會議前夕,美國還宣布制裁24名中港官員,又宣布延續對華為的制裁令。不少舉動在中國看來都「侵犯了中國的核心利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