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0萬美元拍得一幅JPG圖檔的背後:NFT與數位藝術將如何改變世界?

當虛擬世界給你永不變心的證明時,實體世界是否漸漸等同於碎裂的、消逝的存在?
佳士得在3月11日剛剛結束了首次NFT藝術拍賣,Beeple的JPG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935萬美元天價成交。
商業 科技 經濟 藝術 風物

6900萬美元(約5.38億港元,新台幣19億元),買家擁有了一個JPG圖檔的所有權。

拍賣公司佳士得在3月11日剛剛結束了首次NFT藝術拍賣,來自美國南卡羅來那州的數位藝術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拍賣中打破紀錄,成為在世藝術家(Living artists)的價格第三高作品,排名第一的是美國藝術家Jeff Koons在2019年拍賣的《Rabbit》,以9100萬美元(當時約等於7.1億港元,新台幣27.8億元)落槌;第二名則是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Portrait of an Artist ( Pool with Two Figures)》,亦於2018年以逾9000萬美元拍出。

也在今年2月時,加拿大音樂家Grimes透過平台Nifty Gateway,拍賣了一系列結合了影像與音樂的NFT作品,短短時間內賣出600萬美金。而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也把第一條推特放在NFT市場Valuables上拍賣,截至目前的出價是250萬美元(約1630個以太幣)。

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貨幣)到底是什麼?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其實多年前就已經有不少新媒體藝術結合應用的討論,不過直到去年下半年,隨著比特幣熱潮,這個話題才引起人們真正的關注。相較於同質化貨幣,NFT用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為任何數位物件上鍊(Mint),可以是一段影片、一張手機拍下的照片、一則推特(Tweet),或是一個GIF檔,一隻虛擬貓咪。因此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成為一個數位資產,而資產的所有權會記錄在區塊鏈上。NFT使得原本被稱為虛擬、數位的東西,成為了一個可以永久擁有、保存、追溯的資產。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讓NFT的擁有者在擁有時不需要倚賴任何一個某天可能消失或改變的權力機構。如果以當代藝術市場的情境來解釋,NFT使得作品不需要經過任何一間畫廊甚或藝術家本人的驗證,就可以在二級市場(例如拍賣平台)中自由轉賣,而不用擔心真偽的問題。

NFT使得原本被稱為虛擬、數位的東西,成為了一個可以永久擁有、保存、追溯的資產。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讓NFT的擁有者在擁有時不需要倚賴任何一個某天可能消失或改變的權力機構。

NFT藝術解決的困難

一直以來,作品的出處(Provenance)可以說是整個藝術市場能夠運行的關鍵。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向你兜售一幅畢卡索的畫,如何判斷這幅作品究竟是不是畢卡索的真跡呢?除了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手法與材料等研究推敲,這幅作品的轉讓歷史也同樣重要,如果物件來自一個知名收藏家,甚至來自藝術家本人的遺孀家屬,可信度自然較高,又或者此前它經過幾位藏家之手,曾於哪間拍賣公司或經由哪間畫廊買入的資料都保存良好,可供驗證,這些都會成為該作品驗明正身的重要資料。而以畫廊來講,能夠持續經營超過三十年的畫廊已屬少見,收藏家保存一件作品的時間則幾年到幾十年不等,其間面臨遺產傳承、後輩會否願意繼續保存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所有權轉讓及資料佚失,由此可知,一件作品只需要幾年至多幾十年的時間,就會產生許多證明上的問題。

上面討論的是實體藝術品。而數位藝術,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一直不曾是藝術市場上面的焦點,但同時也圍繞數位藝術發生著幾類現象:一、數位藝術與科技藝術在一級市場(畫廊)與美術館的展覽中越來越活躍,因為科技作為藝術的媒材已經受到廣泛認可,以新媒體/科技創作的藝術作品也越來越多,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科技變得越來越普遍,並且映射了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世代所慣用的語言;二、數位藝術幾乎沒有二級市場(拍賣或是私人洽購),市場上幾乎所有大拍賣都是圍繞繪畫或雕塑為主的實體藝術品;三、此次對應NFT市場熱潮的藝術範疇,其實是數位圖像、影片,換句話說,是完全數位的作品,之前的二級藝術市場就算偶然有數位影像作品,也通常是結合了實體的物件以藝術裝置的形式交易。

Beeple的作品 “RELEASE THE BEZOS” 。
Beeple的作品 “RELEASE THE BEZOS” 。

原本的體制下,藝術家被摒除在二級市場收益之外,作品在拍賣中價值再高,藝術家也分不到一杯羹。而此後透過NFT,藝術家跟藏家成為了交易最大的利益者。

那麼NFT的藝術作品,除了可以證明所有權之外,還有什麼不同嗎?如前所述,以前的藝術拍賣市場並沒有這樣的技術可以讓買家和賣家直接在數位網絡上進行交易、儲存、認證所有權。我曾在五年前訪問過一位熱衷於收藏影像藝術的收藏家,他告訴我,收藏影像沒有任何門檻,他從畫廊或是藝術家那兒拿到一個行動硬碟、光碟片或是錄影帶,附上藝術家的簽名與畫廊的證明書,就可以證明他的所有權,「你可以把作品儲存在鞋盒裡」,他說。

這種收藏方式來講,如果你深入思考,會發現影像作為一項原生於虛擬世界的數位創作,卻需要透過一紙「實體」證書來確認對一件數位創作的所有權,然後再進行收藏,這一過程其實本身已帶有本質上的矛盾。再者,過往收藏一件數位影像,作品產生於虛擬空間,卻需要一個類似實體硬碟等物質載體來儲存,換句話說,作品並不是原生於這個硬碟空間,而是人們將數位作品灌輸到這個實體儲藏空間裏的,相當於以實體的思維方式去收藏一個本質上是虛擬的產物。而同時,這個數位作品其實也可以儲存在雲端、在其他遙遠的硬碟中,並且被無限複製。但是在過往的商業邏輯中,「無限複製」是所有權的大敵,因此數位影像的創作者為了保護自己的作品不被隨意複製,通常都不會把作品完整的公開在網路上。NFT技術卻有如一張身份證,使得「無限複製」不再是對所有權的破壞,因此NFT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使得擁有虛擬物件這回事,從生產、交易到儲存都發生在虛擬世界裏,整個過程更為順暢與自然。

NFT藝術的興起還會對藝術市場形成一種深遠的影響:線上藝術交易的蓬勃發展。2019年的線上藝術市場,尚且約60億美元,在整體藝術市場占比不足10%。線上藝術交易並非新奇想法,早在2000年網路發展初始,第一間藝術拍賣公司就上線了,但直至目前,線上藝術交易一直遭到不同的質疑與挑戰,從作品真偽、倉儲保管,無法現場感受作品的「靈光」⋯⋯但其實,這些都是實體藝術才會遇到的問題,數位藝術原生於網路世界,因此沒有虛實介面轉換的消耗與摩擦。

NFT終歸是一種技術,它因為易於跟數位影像、動畫結合,未來NFT藝術的市場將會主要集中在這些作品型態中。這跟現有的藝術市場分類產生了很大的差異:SuperRare NFT平台的創辦人John Crain提到,許多的數位藝術家並不適合傳統的當代藝術商業模式,他們不曾去巴塞爾博覽會,卻在GIF社群上十分活躍。以前這個群體沒有辦法商業化他們的創作,只能發展在網路上販售圖案T恤上等零星商業行為。 現今透過NFT技術,加上市場熱錢的流入,將會帶動更多的創作能量集中在適合結合NFT技術的數位藝術創作,進而提高此一領域的總體質量。

NFT也將會巨大地改變既有藝術家、中間人與藏家的權力結構。NFT根據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可以自動在下一次轉售時,保留一定比例的收入給原來的創作者,目前常見的情況是創作者每次都可以收到10%的收益,原本的體制下,藝術家被摒除在二級市場收益之外,作品在拍賣中價值再高,藝術家也分不到一杯羹。而此後透過NFT,藝術家跟藏家成為了交易最大的利益者,一個市場火熱的藝術家,很快可以靠著作品轉售的版權收益累積財富。

虛擬貨幣比特幣在去年三月中的時候曾經一度跌到一顆比特幣三千多美金,恰恰一年後,已經超過五萬七千美金,漲幅1500%  。
虛擬貨幣比特幣在去年三月中的時候曾經一度跌到一顆比特幣三千多美金,恰恰一年後,已經超過五萬七千美金,漲幅1500% 。

在數位藝術的交易中,NFT可以把這些雜支費用幾乎降為零。從市場的角度上,NFT技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與阻力(Friction)。

NFT爆發的天時地利人和

NFT的熱潮,為什麼在此刻爆發?虛擬貨幣的推波助瀾無疑是一個原因,去年此時正是疫情在歐美肆虐,全球陷入悲觀恐慌的時刻,比特幣在去年3月中曾經一度跌到一枚比特幣3000多美元,恰恰一年後,已經超過57000美金,漲幅1500%。第二大的以太幣則從100美元到目前1700多美元。事實上,不只是虛擬貨幣瘋漲,股市與房市也在不斷突破新高,在各項資產過熱的情形下,NFT的出現,馬上成為新興熱錢標的,也不足為奇了。

網路上的創投意見領袖如Mark Cuban、Chamath Palihapitaya等人,紛紛大為稱讚NFT的前景。根據去年UBS與巴塞爾做的一項調查,在高淨值人群的報告中,超過59%的人認為疫情增加了他們對於藝術收藏的興趣。確實,在歷史上,當經濟遭遇挑戰的時候,常常也是替代性資產例如藝術品、房地產、黃金等對於投資者有更多吸引力的時候。但是藝術品因難以立即變現的特性(Illiquid nature),比較適合超高淨值人群能夠將其作為在傳統股市、房地產等之外的一項替代投資標的、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一但投資了一件實體藝術品,隨之而來年復一年的保險、儲藏、加總的雜支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在數位藝術的交易中,NFT可以把這些雜支費用幾乎降為零。從市場的角度上,NFT技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與阻力(Friction)。

NFT目前雖然佔盡新聞版面,相對來說仍然是熟悉虛擬貨幣的所謂「幣圈」社群實際在參與的商業行為,原因何在呢?一是目前大多NFT是建立在以太坊的區塊鏈上,因此交易使用原生的以太幣進行,使用者需要擁有以太幣之外,還要了解數位錢包的使用並且將錢包連接至交易平台。NiftyGateway and NBA Topshot 都是可以收信用卡的平台,但是許多平台目前只收以太幣;此外,虛擬貨幣的價格波動漲幅太大,同樣一個一塊以太幣的NFT,有人持有的成本是200美元,有人是1500美元,有人是600美元,因此早期持有者佔有高度的優勢,造成許多投機炒作。

圖:端傳媒設計組
圖:端傳媒設計組

千禧世代的藝術品味:藝術市場與NFT的火花

嬰兒潮不能接受數位藝術作為藝術品,千禧世代的看法則未必如此。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品味與喜好的藝術。

中長期來看,NFT藝術會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首先要考慮的是面對史上最大的財富轉移,藝術品味本身會如何變遷。

根據佳士得網站統計,這次NFT拍賣,58%的出價者是千禧世代,Gen X則佔了33%。 千禧世代(Millenials)指稱出生於1980-1994年間的世代,整體而言成長於數位科技中,因此絕大部分千禧世代都是數位原居民(Digital Native)。千禧世代已經從學校畢業進入了社會,並且也步入了青壯年期,正從他們父母一輩接收財富的轉移。根據報告,市場正在迎來「史上最大一次的財富世代轉移」儘管各方數據不一,可以推測大約有15萬億至30萬億美元資產,在未來十年內,從嬰兒潮世代轉移到千禧世代的身上。根據Morgan Stanley & artnet Art Intelligence Report 的估計,在所謂超高資產(UHNW)的個人中,大約有5%-10%的資產是分佈在藝術與相關藏品中,也就是說,會有等值約三萬億美金的藝術品在私人手中。

千禧世代的接班,會對藝術市場產生品味的變遷:嬰兒潮不能接受數位藝術作為藝術品,千禧世代的看法則未必如此。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品味與喜好的藝術,因此千禧世代不一定會保留上一輩的收藏,而有可能變現原有的資產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統。

其次,這些千禧世代可能更願意在藝術品上花錢。在一份瑞士銀行UBS與Art Basel的市場研究報告裏提到,千禧世代的收藏家(這裏指高淨值人群),過去兩年平均花費300萬美元,在1300位藏家的調查中,跟嬰兒潮世代的藏家比起來,前者在藝術上的花費高出六倍多。 數位原生的千禧世代,對於NFT作為資產的理解與接受度自然比Gen X,嬰兒潮世代來得高。如果數位創作比起實體藝術品更不需要擔心證書、保管、倉儲等問題,千禧世代是否會更加接受數位藝術作為有市場價值的藝術品?

另一重影響則來自千禧世代熱愛的更是當代藝術。需知當代藝術並不是一直都如此受到注目,要到2000年左右,當代藝術才真正進入藝術市場的舞台,那是由於國際政經因素,例如中國、俄國與中東超級藏家的出現,以及矽谷的新貴,這些新的勢力連帶造成了市場品味的變遷,形成當代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根據數據,過去十年,在前一百位關注度最高的藝術家裡,有四分之一都是1975年之後出生的藝術家,只有兩位入榜藝術家出生於20世紀之前。 在Art Price的二級市場交易數據庫中,當代藝術的市場佔了15%的比重,跟2000年的時候3%比起來也成長了5倍。

科技藝術之父:白南準的作品「Electronic Superhighway:」,當時的網路還處於讓人充滿想像的初始階段。
科技藝術之父:白南準的作品「Electronic Superhighway:」,當時的網路還處於讓人充滿想像的初始階段。

當我們在虛擬的世界中花費大量時間,虛擬的世界即是真實的世界。NFT的應用,很有可能將轉變我們對於實體世界、對於「擁有」某個物件的觀念。

不斷擴張的藝術市場

如此天價成交,很多藝評家、畫廊難免還對NFT抱持觀望態度,質疑Beeple以及其他近期NFT藝術家的行情只是曇花一現。我認為對此可以從以下兩點去思考:

首先,藝術市場在過去幾十年間不斷擴張。直到1970年代以降,藝術作為資產的概念,才開始在與其他資產比較的脈絡下被討論,這算是比較晚近才興起的觀點。最早建立全球藝術拍賣數據庫的artnet Price Database,1988年時追蹤18個拍賣公司與8300位藝術家的交易成績,到了2019年的時候,其數據庫追蹤534個拍賣公司跟71621位藝術家,可見市場規模的成長。 根據同樣的數據庫 ,1989年的時候,全球的藝術拍賣成交量是32億美元,到2018年已達194億美元,增幅高達500%。如果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藝術市場現今約是600億美元。代表著市場上有更多的內容在流通。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在全球藝術市場成長的過程中,增幅比重更大,如前所述。70、80年代的紐約正是藝術生機蓬勃的年代,Keith Haring等藝術家,創造了好玩的、反抗的、政治性的塗鴉與街頭藝術的風潮,儘管具有歷史上的意義,其價值並未轉化到商業的表現上。直到近十年,街頭藝術打破拍賣紀錄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的重頭戲才真正發生。在拍賣會上屢破天價的Banksy,在2004年的時候,他的版畫只要約500美元,到了2020年,同樣的版畫,拍到了落槌價50萬美元。

以前市場目光不曾觸碰的作品,在對的時機下沒有不可能。「市場永遠是對的(The Market is always right)」NFT藝術的熱潮是否會持續?能夠持續多久?可以預見藝術市場即將迎來許多新的挑戰與契機。佳士得此次NFT拍賣的專家Noah Davis所言,「審美的判斷在於擁有者的眼中」,確實也是這百年拍賣公司信奉的不變真理吧。

當我們在虛擬的世界中花費大量時間,虛擬的世界即是真實的世界。NFT的應用,很有可能將轉變我們對於實體世界、對於「擁有」某個物件的觀念,這是對一個原始而古老的人類慾望的再認識,當虛擬世界成了永遠不會變心的證明時,實體世界是不是也漸漸的碎片化,成為易消逝、附加而不可靠的存在?

陳佳音,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科技與商業趨勢的自由撰稿者。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good good

  2. > 而 Twitter 创办人 Jack Dorsey,也把第一条推特放在 NFT 市场 Valuables 上拍卖,截至目前的出价是 250 万美元(约 1630 个以太币)
    更新一下,这条 tweet 已于 23 日按 1630 个以太币(时值 2,915,835 美元)的价格成交了。
    link: https://v.cent.co/tweet/20?s=u_o

  3. 文章很有趣也很长见识。不过觉得文章的讨论有些本末倒置 NFT艺术首先要确立的是作为“艺术”的价值 然后才讨论在转手交易等方面和传统艺术品相比有何方便之处。看了文中所列的例子 比如jpg twitter还有bezos实在是欣赏不能

  4. 拜託多出這種文!身為藝術行政從業人員很開心端擴及到各層面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