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喝著紅酒笑看民間苦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03-12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嘿嘿喲呦、madlex、jling,回應《香港政制改造:北京是否過於自信?

嘿嘿喲呦:想問問在這裏尚無房產的港人,在政治收緊的背景下,如果北京計劃讓香港經濟到2035年「翻一翻」到人均gdp接近十萬美元的水平。同時保證大幅擴建住房讓房價下降一半以上,加上由在港國企財政支持的擴大包括全民基本工資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福利。你會籤這個以政治自由換取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中國特色社會契約嗎?

madlex:@嘿嘿喲呦:作爲有房產的香港人表示,首先你這個問題應該問下身在大陸的人民,此等好處,爲何共產黨未先考慮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綫城市,共產黨轉了性變開善堂?其次,假使要分肥,肉從何處來,澳門人少靠賭即可贖買,樓價亦不便宜,香港黃賭毒全開都未見可以年年派錢。最後,有人問我給我中六合彩,換取我年年投保皇黨好不好,我當然願意,吹水姐。

jling:@嘿嘿喲呦:好久不見,近來還好嗎?

補充一下,以經濟發展換取認同的方法在10年前也曾在香港實現過,那時的結果是總體經濟向好,但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到頭來能分享經濟成果的始終都是同一群巨頭。在許久之前我有論說過,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地區財富發展的空間相當有限,偏偏政府卻死守小政府的思維二十年間全沒進步,創造財富的方式全是「推出計劃」>「賣地」>「等待計劃自然發展」的死胡同無限輪迴。在這樣的前提中重提經濟發展,更多的只是財富再分配,不過分的是本地權貴的財,配的是跟中央有密切關係的新權貴而已。

嘿嘿喲呦:@jling:好久不見,近來與HK的距離更近了。

我想如果新加坡,東京和首爾的有任何借鑑的話,是即使是發達經濟體依然有很多發展空間。新加坡從落後於香港,反超到拉開有十年的發展距離更是如此。同時這幾個城市雖然都有一定的民主政體,但寡頭政治,貧富懸殊和商業巨頭壟斷的現象都應該算嚴重,但市民的不滿並沒有像HK那麼強。似乎在起碼東亞這個地方民眾的對自身權利,自由和平等的嚮往是可交易的。香港150年來也大體接受了類似的安排。不知 jling 對你來說以一定程度上以政治平等自由換取良治+經濟發展是可以接受的嗎?

jling:@嘿嘿喲呦:在我而言,我可以理解用自由換取經濟發展的想法,但我不認同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

前面說過,在十年前左右的經濟發展中得益的只有一部份巨頭,在香港這種官商合謀的環境中是對中低階層極為不公的,一個很好的助證就是現在恆生指數一創新高,但同時本地失業率卻持續惡化。換言之,佔人口最多的中低階層沒法在財富創造中得到合理的報酬(很典型的新自由主義完全放任市場),而當中失去的不只是財富成長,更有原本擁有的自由,但問題還並不只如此。

在你舉出的例子中有幾個可議的地方:除了已經有讀者提出的新加坡以外,東京首爾甚至是台北都有自由的市長選舉。即使不看政治制度,這些城市的另一個重點是他們不是唯一的選擇。不住在台北,也可以住在大台北地區的其他城市:不住在首爾也有首爾以外的選擇;不住東京還有名古屋等大都市選擇,但香港本土市民不住在香港,就沒有不是香港的選擇。港府經常宣傳大灣區的一個方式是「交通方便」、「一小時直達香港市區」,也就是說就連香港政府也清楚,香港市民只有一個香港可言,大灣區的設施無法從根本取代香港的設施。所以對於中下階層而言,打擊是三重的:財富成長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連保留唯一居住的地方不變的機會都失去了。這樣也可以作為切入點理解反修例運動的激烈和對移民的強烈掙扎:香港對絕大部份的香港人而言是唯一的家,沒了就是沒了,即使能在精神上重現,但物理上的消失和隔絕仍然是令人難過。

再補充一下:這種官商合謀的形式,按照現在的處理方法,不過是將本地權貴換成中央權貴,本質上仍然不變。原因在於官商商合謀本小利大,在堅持已經過時的小政府大市場形式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吸引力。我覺得值得留意的是內地的一線城市基本上就是模仿這種方法而成功的,但這也同時代表香港現在的問題他們早晚都要面對。 梁啟智在香港三十五問中提過,假如香港的問題不能以香港的原定政制框架解決,那麼在公民社會力量薄弱得多的內地爆發相同問題時,情況將會更慘烈,更不義,近幾年時有耳聞的房地產爆雷就是一個縮影,一個在官商合謀更嚴重,公民權利被一再削弱的地方,市民是怎樣被收割。

2. 浮生一草民,回應《香港政制改造:北京是否過於自信?

內地的精英政治藍圖師從的是新加坡而不是港英。北京最大的毛病在於對頂層設計的過度自信。君不見前中聯辦主任才送去研究黨史,如果輿情收集準確,頂層設計眼裡的「人民群眾」又豈會造成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盪?

頂層設計的缺點是人民的聲音容易被忽略。原有的半直選制度,因泛民永遠無法執政而需要時不時找議題,為反對而反對的事情曾出現而造成效率低下,但這個缺點怎麼比也比不上現建制派——「忠誠的廢物」——為支持港府施政而存在。

看了一些評論後發覺有些人根本不懂香港政治。為商界和地產獲取利益的建制派佔更多數,這也是港府長年「保持社會穩定」的方法之一——籠絡商界,因而忽視平民。君不見連現今特首彼時參選時連用八達通搭地鐵都不會,又怎會真正體諒平民百姓之苦,傾聽百姓之聲?

香港政治精英長年忽視基層(只有少數關注),此次頂層設計若真是想推動解決民生問題,那麼幾近肯定會失敗。民選都無法很好制衡權貴的力量,更不用説像已被完整控制的澳門(貌似繁榮穩定但腐敗處處,因稅收太豐惠及全民),委任決定一切的內地(打著社會主義旗號行資本主義的精神)。最後只會淪為另一批權貴在香港這個表面紙醉金迷的城市裡,喝著紅酒笑看民眾受苦。

香港的吏治漸敗不僅是立法會的亂象和庸官剛愎自用,也和ICAC漸漸失去功能有關係。想將香港變成一個新加坡式的高效廉潔,頂層設計只瞄著權力板塊做文章,最後香港只會做到了兩樣:高薪和管控。民聲,廉潔,多元包容,還有港人期盼的投票,很可能不復存在。

也許會有忠誠的賢能吧,雖然我深信只會留存忠誠的廢物。但願我是錯的。

3. 戰略大忽悠,回應《一場校園暴力後,一位母親的漫漫維權路

校園暴力的治理是中央和最高檢察院最近幾年主打的業務,《少年的你》能夠上映就是中國開始面對這個問題的徵兆。 但是地方政府不太積極處理這個事情往往是由於諸多慣性,不單單是紅色特權階級這一種可能,甚至是學校校園安全考評壓力,霸凌者家裏人人多勢眾耍無賴都會激發地方公安部門放縱的可能性。

不過這種案件放在五年前壓根不可能進入司法程序的,在內地長大的人都清楚,校園暴力長期被視為小孩打鬧,教育部負責公安部不負責;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司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地方執法還是需要時間去改進。

4. Jay_L,回應《豆瓣女權,夾縫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女權」

文章很好,女權那麼大一個話題,把它和民族主義,階級歸屬,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關係都帶到了,不容易~ 我不擔憂體制對女權的打壓。體制打壓的目標是可能形成政治壓力的群體,而不是針對女權。群體想形成政治壓力,不管是為了宗教媒體政治自由,還是勞工權益,還是馬雲在螞蟻金服上市時想擺脱監管的資本家特權,統統都被打擊。女權並沒有被特別針對。但是體制也有一個好處就善於吸納技術型人才。可以看到中國的國省部級裏面有很多是從國企,高等院校出身的專業人才後來轉型的技術官僚。由於女性在教育和就業被歧視,所以現在女性專業人才的能力往往比同級別男性更高。這樣在接下去二三十年會有很多女性專業人才因為專業技能突出而被體制吸納為技術官僚,然後在各自領域裏解綁女性。現狀肯定會穩定變好的。但想要像歐美那樣,依靠幾場運動,選出幾個優秀的法官,通過幾個法律就大步前進的情況是不會出現的,中國的體制就是寧慢不亂。

5. jackhui,回應《豆瓣女權,夾縫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女權」

我不太認可文中以「粉紅程度」來為國內女權分類的方式,這種角度並不能很好的闡述不同女權主義的思想差異,以至於出現「都是粉紅」只能分「硬核」與否。被分為「硬核」粉紅的女權思想,其主張在作者的「粉紅視角」下被描述為「以粉紅為目標」,似乎沒有「粉紅」以外的思想內核,以至於需要考慮「國家機器是否讓利」這個奇怪的問題。

這種粉紅視角講述的的是存在一個有缺陷的「國家機器」現實,而「個人」則提倡一個更完善的理念。而這種論述所引向的解決方案,便是讓「個人」理念推翻「國家機器」現實,進而實現社會進步。

而女權問題(或更廣泛性的各種歧視問題),現實上也是存在一個「國家機器」現實,即社會有一個強大的女性觀念。但其問題所在卻不是「國家機器」現實是錯誤主張,而是由強大壓力使女性被裹挾服從「國家機器」現實。這種強迫服從的現實,並無法通過「更換國家機器現實」來實現改變的,因為即使「女性應工作」主張取代「女性應照顧家庭」主張,女性依然無法自我選擇,依然是被裹挾服從「國家機器」現實,此舉無助於實現女性解放。

女權面臨着雙重問題:思想與現實。女性從思想上被壓迫而選擇不就業,女性因現實困難而不就業,而兩者會互相加強。因此女權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為主的:「以呼籲女性思想轉變」及「以提供現實誘因」。前者通過提倡女性轉變思想進行就業,從而改變女性難以就業的現實。後者通過解決女性就業困難,提供誘因使女性可以自我抉擇。

而文中「硬核粉紅」便是「現實」角度的一個分支,因為僅僅關注女性具體權益不挑戰國家體制,而被視為「粉紅」。但其不反對國家女性主張的原因,並非因為「粉紅」,而是這根本無所謂。理想女性生存環境下,應當存在不同女性生活模式主張,而女性自由選擇。「現實」角度專注現實困難,只要女性不因現實困難而無法自由選擇,「顧家」還是「工作」主張佔上風並非她們關注的重點,甚至不應該是外界干涉的目標,因為任何干涉都有可能使女性變得不自由。

當然這樣僅是從其中一種「現實」角度解讀,也不能體現其他女權主義的思想核心。但希望提出香港習慣的「粉紅視角」外的一個視角與大家探討一下。

6. 臘肉小包子,回應《豆瓣女權,夾縫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女權」

我感覺對女權主義是不是粉紅,是不是國家主義的討論,充分反映出了(一部分,主要是部分男性)自由派的自戀,無能和傲慢。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這和四五年前,新一代的勞工運動還沒興起的時候,不少自由派對左派的態度是類似的。無論看到怎樣的社會行動,只有這種行動看起來是在「希望」政府改革和改變社會,很多人就跳出來說,你們在維護極權政府,你們的進步都是假的,最終都是為權力張目。

說到底這最後的奇腔怪調拉到底褲,還是那種「人權大於女權」,「人權大於勞權」,「人權大於x權」的論調,這些人就是不願意看到,無論是新疆的民族「改造」論述,還是對外的「戰狼」嗓門,背後都能找到最典型的父權心態。

也無妨,其實一定要說「人權大於x權」也可以,但請不要覺得別人會聽你的話,主動過來跟你說,「啊你說得對,人權最大,我先跟你一起做人權抗爭和呼籲,再來做女權運動。」

道理很簡單:你算老幾啊?別人要奉你為導師聽你指揮?男人太喜歡指揮人了。對女性來說,女權主義是從生活中每個細節出發都能發現的抗爭姿態,在普通女性的境遇下,當然是更具體的「蟈蝻」更可恨,更值得作為討伐對象。

換句話說,女性為了反對男權,當然會借助一切可以借用的力量,這裡面自然包括了政府。你可以說這是幻覺或者這最終不能幫助女性。但如果自由主義男性的態度是「哈你早晚被鐵拳鎮壓」的話,這態度其實跟阿Q的精神勝利法無異了。而既然你從來都認為女權運動應該服膺你的政治理想聽你指揮,那你也就不要驚訝於女權運動根本 doesn’t give you a shit。

7. 第十一個觀察者、anonymous3、EricChan、醬紫,回應圓桌話題《大陸推「肛拭子篩檢」稱可以提高準確率引多國抗議,你能接受這種檢測方式嗎?

第十一個觀察者:我不明白「羞辱」在哪裏。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採樣步驟的麻煩和是否可以給予更多選擇上面,而不是「羞辱」上面。

我把場景說出來給各位看看:每天醫生要給受試者進行肛門採樣,化驗大便,這種事情對醫生來說難道是很舒服很享受的事情嗎?

醫療行為如何界定「羞辱」?難道這些人小時候有沒有屁股上打過針?有沒有用過肛温計,醫院裏有沒有驗過大便,驗過尿?他們認為這種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是不是羞辱?況且肛試子又不是讓患者大庭廣眾脱褲子漏屁股。

承認肛試子的問題在於步驟麻煩和可能造成不適應上,這是客觀事實,解決辦法是給出更多選擇,但是「羞辱」這種詞是否附加有政治含義?值得討論。

anonymous3:沒有選擇就是羞辱,是肆意揮灑權力者對無力反抗的。我受壓迫者的羞辱。性接觸有什麼羞辱的?沒有選擇的參與者給稱作性奴隸。

EricChan:你不要明白「羞辱」在哪裏,你只需要明白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就行了。正如穆斯林不明白為什麼其他人可以將「骯髒的」豬肉吃下肚,我們也不認為豬肉是骯髒的,這跟政治沒關係,跟誰進行肛拭子無關。

醬紫:@EricChan:從科學上看,豬肉不是骯髒的,認為豬肉骯髒是基於不科學的錯誤理論。同樣的,肛門檢測也沒有羞辱的意義,就跟檢查乳房檢查陰道一樣,純粹的醫學行為。在這種純粹的醫學或者科學的問題上,上綱到宗教或者意識形態,是真正的無理取鬧。

EricChan@醬紫:第一:吃豬肉和肛門檢測是否帶有羞辱意味。我的看法是這一點是人類主觀感受建構的,沒有爭辯是否理性的意義。正如很多人不能接受將蟲子作為食物,即使它們既乾淨又營養一樣。這點不是通過否認這種感覺的合理性就可以消解的,人類不是這樣的理性動物。第二,肛拭子是否有其醫學上的必要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最起碼受驗者應該可以自己選擇做不做。

我的觀點是「感覺」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你「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消解別人的感覺,不能用這些理由去決斷他人「感覺」應否存在。

醬紫@EricChan:我明白你說的點,要尊重不同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典型的左派思維。但你想過沒有,有的人會認為所有的進入式身體檢查都是羞辱,有的人會認為被限制人身自由就是羞辱,還有的人會認為疫情本身就是謊言。防疫或者很多其它的社會管理都會一不小心「羞辱」到一部分人。照顧到每一個人的感受,在實踐上並不可行。

我覺得樓主的論點和你回覆裏的第二點,肛拭紙的科學性,是否更準確,才應該是討論重點,而不是所謂羞辱性。

EricChan:@醬紫:我同意你的結論。但是你的推論倒是有點滑坡了,照顧感受和防疫控制之間並非必然衝突。照顧個人感受與防疫更非必然對立更不是非此即彼,政府是有需要在當中作出權衡。

8. Nahnuuy、Liuhuiming、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法國里昂規定學校午餐暫時「除肉化」,外界擔憂損害兒童健康,你如何看?

Nahnuuy:我覺得這不為一件壞事,讓孩子們明白素食背後的健康飲食觀念,同時保有一些慈悲心(compassion)

第十一個觀察者:均衡飲食才是健康飲食,完全素食不一定比均衡飲食更健康,而且說實話我看不出來這和「慈悲心」有什麼關係,做為肉食類的養殖動物的結局只有被屠宰,因為它們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

Liuhuiming:@第十一個觀察者:我不是素食者也同意公部門不能一意孤行而不聽取民意,即便這只是一天當中的一餐也當尊重個人選擇。但是我不同意你許多對素食者不尊重及缺乏資訊的謬論。你提出國家指導的這些方針是一方之言,但現今資訊自由世界已有許多研究證明素食並不會造成營養不足,我認識不少母胎素食者,高壯聰明,他們不會跟你爭辯,因為本身即證明。「而且說實話我看不出來這和『慈悲心』有什麼關係,做為肉食類的養殖動物的結局只有被屠宰,因為它們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這樣的偏激言論是否有些自大無知?建議可以參考現今許多有關温室氣體排放、畜牧業的相關研究及紀錄片?

養殖動物排放甲烷的温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三倍,此外,從生產效率來看,要養出一公斤的雞肉,要三公斤飼料,牛肉則需要六公斤,如果一個人一餐吃了一百公克牛肉,背後相當於六百公克飼料,就等於多消耗了五倍的糧食。 為了生產畜牧用飼料,雨林與森林被砍伐成農地來耕種飼料用糧食,而農地無法取代森林原有的造氧、養水能力。

吃肉吃素都是個人選擇,吃素理由不外乎環保及慈悲心,你不能理解沒人反對,但請不要貶低他人的選擇。

Nahnuuy:@第十一個觀察者:人類也是動物,你願意一生中被關在前一步後退一步大小的籠子裏生活嗎?縮短正常壽命的二十幾倍?和自己的排泄物生活在一起?一輩子見不到太陽?被拉到屠宰場待宰時看同類被宰,血流成河?—— 絕大多數家禽的一生。這就是慈悲心,無差別的慈悲心,至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這些家禽原本都是野生動物,只是因為人類的需求而被變成「家禽」,世界上從來不存在「養殖動物」這一物種。

地球上生命延續的本質是攝取其他的生命,植物、動物甚至到病毒細菌寄生於人類。因此當涉及到生命的本質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執行,而不是為所欲為。

9. ctlee1105,回應圓桌話題《228大檢控:當法例禁止,但保釋陳詞內容與公眾利益掛鈎,傳媒應否作出報導?

如果今時今日的香港「法治」仍然值得尊敬,那麼47人案根本不該發生。

說仔細一點,所謂「法治」,指的是哪些人?哪些機構呢?的確可以分開來對待:就算當今香港的審判機關,仍然有 —— 我相信 —-- 為數不少的專業、優質法官,但檢察,這個律政司可以如心使臂的系統,我想早就沒有人抱期望了。再外圍,警察,更是2019年就謝謝再聯絡了。

所以,我在一些私下、閉門的場合和前輩、朋友談到香港時說道:三權都壞了。但香港司法的「壞掉」法和行政、立法不一樣。前者是上層全爛光,後者是把異議者全DQ或逼走。但司法的情況是,即使多數好法官,都會被一些爛案子拖到癱瘓,動彈不得。

這就是我前一陣子隔海看周梓樂死因庭的感想:你釐清一個舊疑案,他們同時可以製造二十條新冤案。光看現在法院審訊的排程,就可以知道,這公平正義,從何談起?

如果要談法律,在《刑事訴訟程序條例》9P條文原本也有規定,只要「法庭覺得為了社會公正而有所需要」,就可以允許報導。這個「社會公正」的,縱使明文歸屬於法院,公民社會難道不能與之博弈以實踐這個價值?更何況,本案法官明顯是拒絕考慮「社會公正」這個面向。

這不是我自己獨有的想法,我看到新聞界出身的評論人區家麟,大致也是這麼持論。 所以,即令有些同行選擇了第一時間報導出來,但我以為都不應該受到過度責難。至少完全不需要從維護「法治」這種角度來批評。

還有一些我認為批評過了頭的。例如,從即時報導到長篇專題,不同的新聞產品本來就有不同分工;何況,新聞如同歷史,事件就像江水河流,誰能決定在哪裡才是個「可以冷靜持平報導」的段落?「新聞急燥症」這種話,說得就真的太過。

再者,資訊取得本來就有先有後,有(記者編輯主觀判斷的)輕有重,沒有人說一定非得所有當事人都要採齊備了才能報導。別的不說,占中九子得到的篇幅都是一樣的嗎?實務上,沒有人這樣考慮事情的,這麼說事情,成欲加之罪了。

此外,我也問過一個「純假設」的問題:47人之中,如果有一位或幾位被告,明白向某媒體表示希望刊出自己的陳詞,甚至投稿,那該刊還是不該刊?即使最後的決定是「因為其它人接下來的處境,所以我們不能刊出你的聲明」,但這句拒絕恐怕也不太能是理所當然地說出來吧。好在,似乎還沒有人碰到過這種情境。但,真的沒有一個決定是容易而無需掙扎的,也沒有一個組織或個人應該遭到苛責。

10. EricChan、Pomelo、PKPKC,回應《Netflix對白「換男友跟Taylor Swift一樣快」引熱議,這是「哏」還是性別歧視?

EricChan:不是對於女性的嘲諷都可以歸因為對女性的歧視。事情的本質不是 Taylor Swift 經常換男朋友,而是為什麼 Taylor Swift 經常換男朋友是一件需要被批評,Taylor Swift 本人需要覺得羞恥覺得憤怒的事情。攻擊 Netfilx 是捨本逐末。

Pomelo:@EricChan:她本人或許根本不覺得這是羞恥,而是非常正常,所以才表達憤怒。因為她認為別人不應該把這件事當作是嘲笑或者羞辱別人的手段(而事實也就是如此,這種事情屢見不鮮)。用憤怒回應羞辱讓羞辱者反思其實沒有什麼不對。

EricChan:@Pomelo:你說的也有道理,我的意思不只是說 Taylor Swift 本人對此需要感到羞恥,而是其他人, 包括女性覺得她需要為自己經常換男友的行為覺得羞恥。只是我覺得如果是一個男性被指經常換女友時,其他人,包括男性對此的道德批判一定會輕得多。就好像賭王何鴻燊可以在鏡頭前瀟灑地說自己是「風流而不下流」一樣。

PKPKC:@EricChan:你的觀點是:針對女性的指責之所以被視為是性別歧視,是因為這個本身放諸於所有性別的指責(通常)只被拿來攻擊女性。

兩點回應: 一:認為多情史的人需要被指責未必觀察到「此一指責通常只針對女性」是事實。例如我。但這可能這是經驗落差。的確有爭議。

二:此議題會有爭議,是因為這種偏差只是廣義概念上的「性別歧視」。之所以說要接受這是在概念上是一種性別歧視,是因為這加劇了對女性行為的控制(例如容許交一個以上的男友,但請盡量少)。這造成實際上的限制,不論多少。相同的例子有奧斯卡取消女主角,因為這只是限制女性的競爭對象及限制女性能飾演的角色。

以上這種行為上的限制與壓迫相差太遠。在性別平權路上,要放上枱面的性別歧視言論理應是對女性行為有明顯限制並造成實質壓迫的言論,或對女性刻版印象有明顯強化的言論,而這些刻版印象會造成壓迫。例:作為女人做家務、生小朋友是義務;同工不同酬;女人因為體力弱,所以請不要做運動;女性有比較強的情感能力,強烈建議讀文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