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台灣

南海爭議後九年,台灣鳳梨由市場寵兒成為「兩岸水果戰爭」前線

自中、菲「黃岩島事件」後,台灣鳳梨抓住機遇,一步步打開中國大陸市場。然而在今年春天,鳳梨歷史或許必須再翻過新頁。


2021年2月27日台灣高雄,農民在路邊的攤位出售鳳梨。 攝:Ben Blanchard/Reuters/達志影像
2021年2月27日台灣高雄,農民在路邊的攤位出售鳳梨。 攝:Ben Blanchard/Reuters/達志影像

2月26日,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佈通知,決定2天之後,即自2021年3月起,「暫停台灣地區菠蘿(鳳梨)輸入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是因為海關多次從台灣輸大陸的鳳梨中檢出有害生物,而「有害生物一旦傳入,將對大陸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迅速回應,稱中國海關總署單方面終止輸入是不符合國際規範的作法,感到「遺憾、不解」。農委會官員表示,按照過往經驗,若水果外銷發生病蟲害,通常會透過薰蒸、要求業者退運等方式處理,且台灣鳳梨過往測出相關蟲害的紀錄良好、數字並未特別高,這次卻以行政命令單方面終止輸陸,相當罕見。

海關總署所指在台灣鳳梨中發現的「有害生物」,是大洋臀紋粉蚧(Planococcus minor)、新菠蘿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和菝葜黑圓盾蚧(Melanaspis smilacis)三種介殼蟲。介殼蟲,在台灣是常見害蟲,常寄生於鳳梨、釋迦、荔枝等作物,前兩者也同時在中國大陸現蹤,第三種僅在台灣出沒。

這對於許多產地農民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因為,鳳梨的產季即將來臨,這些預備銷往大陸的鮮果,即將在清明節前後進入盛產期,滯銷危機迫在眉稍。面對此一局面,不少台灣民眾第一時間質疑,是否因為政治因素而導致鳳梨輸陸急喊停?陳吉仲回應,「除了政治訂單以外,大部分兩岸貿易都是市場貿易,沒有任何政治因素在其中」,陳吉仲並向對岸喊話,期待能從「市場專業」角度來處理此一議題,不要讓農民因為「非市場因素」而受害。陳吉仲的措詞謹慎,希望將問題框定在「市場」範圍的手勢,十分清楚。

根據農委會國際處統計,過去三年(自2018至2020年),台灣農產「主要銷陸水果」(即指外銷途徑中超過九成以銷往中國大陸為主的水果),為檳榔、蓮霧、鳳梨釋迦、鳳梨、葡萄柚與柳橙。其中,鳳梨外銷的總量中,銷往中國大陸的比例高達95.2%,近三年累積銷往中國大陸12萬2876公噸、產值1億5523.2萬美元,產量與產值均為六大銷陸水果之冠。

但事實上,台灣鳳梨年產量約43萬公噸,年出口量則約在5萬公噸左右,換句話說,外銷的數量僅佔全部產量的一成多。農委會向媒體宣布,已請國內電商平台、通路商協助銷售,同時建置企業團購平台,預計可以拉抬一成左右的銷量,並將產地價格穩定在近兩年的平均價格上,不致於崩跌。

鳳梨新聞正於台灣國內沸沸揚揚之時,另一個農業區,高雄六龜,也爆發蓮霧遭到中國大陸方面的業者要求「延後出貨」的消息。由於六龜當地栽種的品種係專門為外銷而栽種,台灣人並不喜愛,萬一真的銷陸受阻,是否可以順利推動內銷?目前,高雄市政府回應,蓮霧外銷數量不比鳳梨,目前受到影響的僅有1800多公斤,應該可以順利消化完畢。

2021年2月27日,台灣高雄的農田裡種了鳳梨。

2021年2月27日,台灣高雄的農田裡種了鳳梨。攝:Ben Blanchard/Reuters/達志影像

各類區域政治爭議中,鳳梨總成意外的主角

面對中國政府的封殺,台灣民間興起「吃鳳梨、挺農民」的熱潮。除了安排各大通路消化這批鳳梨,於26日舉辦完記者會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隨即在臉書上呼籲「敬請國人作伙相挺台灣農民」,不到48小時之內,已經突破2.4萬人按讚、三千餘次分享;總統蔡英文也隨後發佈文章,指中國的舉措「顯非正常的貿易考量」,要大家吃鳳梨、挺農民。

很快地,義美、大立光等企業便響應官方政策,預購了6600噸的鳳梨。可以預見的將來,搶購鳳梨作為一種「抗中保台」的行動熱潮依然會持續。

大陸網友對此亦頗有議論。截至2月27日,微博上 #大陸暫停進口台灣菠蘿# 標籤閱讀1.7億次,討論1.1萬條,#國台辦回應暫停進口台灣菠蘿# 閱讀1.2億次、討論3713條,兩條話題都曾上過熱搜榜。

知乎上有網友表示:「台灣主要是中南部在產菠蘿...這些地方的人,選出的民意代表全部是綠營...我們每買一顆台灣菠蘿,花出去的錢就直接用來支持民進黨等台獨力量。」另一位網友也認為,「這些台灣農產品很多是從東南亞進口的,他們利用惠台辦的優惠政策做了黃牛中間商..本來就沒必要找台灣,以前廣西可是爛在田裡的。」以「小粉紅出征」聞名的帝吧,則將「台灣難波萬」改為「台灣爛菠萬」予以嘲弄。

除了「吃鳳梨挺農民」,台灣也同時興起「為何不把鳳梨銷往日本?」的疑問。但每個國家對於水果入境的檢疫與商業標準各有不同,銷往中國與銷往日本的鳳梨水準與規格也差別甚大,諸如甜度、水份、外觀等,日本的要求都比中國嚴格太多。因此,在兩岸貿易仍然如故的前提下,多數台灣農民與盤商都寧願選擇將貨賣給標準相對「寬鬆」的中國市場,如今採收在即,才臨時說要改成「銷日規格」,能夠順利「轉身」的鳳梨,恐怕非常稀少。

為何台灣鳳梨外銷如此依賴大陸?還要從2012年的中菲黃岩島爭議說起。雖然自兩岸簽訂ECFA後,許多水果都因當時友好的兩岸情勢、以相對「非市場性」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但鳳梨銷陸的格局之所以成形,與2012年的中菲黃岩島爭議高度相關。

黃岩島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方約100海浬、海南島600海浬處,是南海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具有高度戰略意義,也是2014、15年間「南海仲裁案」的爭議島礁之一。中國、菲律賓與中華民國都宣稱擁有該島。

2012年4月,中、菲兩國在南海黃岩島海域發生爭議事件。菲律賓政府以違反漁業規範與《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為由,預備拘捕進入黃岩島海域的中國漁船,並與中國執法船展開對峙。菲律賓船艦後來雖撤離,讓中國取得當地的實質控制權,但在2014年3月,菲律賓將南海爭議提交國際法庭仲裁,指「中國對南海大約80%的戰略水域聲稱擁有主權」且「實質控制八個島礁(含黃岩島在內)」的行為違反國際法,史稱南海仲裁案

爭議同時,大陸國家質檢總局於2012年表示,自2011年以來,「各地檢疫單位多次從菲國進口水果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如蚜蟲、瓢蟲、螞蟻、鳳梨灰粉介殼蟲、香蕉腎圓盾介殼蟲等」,宣布將對菲律賓水果嚴加查驗,不符標準者將一律退運。菲律賓的香蕉、鳳梨受到重大打擊;而與此同時,台灣正值馬英九政府執政,兩岸關係和緩,中國大陸改向台灣採購鳳梨,形成今日台灣外銷鳳梨有高達九成依賴中國的「黃岩島體系」。

自2012年開始,台灣輸陸鳳梨數量便前景看俏,種植面積也止跌回升、緩步增加。2014年,當中菲為了南海仲裁案而關係緊張,兩岸官方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友善,這樣的樂觀氣氛中,在許多合作案中都引發青年學子對中共的疑慮,三一八學運直接由此引爆;但另一方面,產地農民因貿易紅利而對鳳梨「信心加碼」,也是同時發生的事實。

圖:端傳媒設計組

自這一年開始至2016年間,台灣鳳梨產量自9000公噸成長到29,000公噸,成長了三倍之多;而自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鳳梨產量仍持續增長,不過到了2018年即可看見成長幅度稍微減弱,來到32,000公噸。將鳳梨的生長期(13至18個月不等)納入計算,很明顯可以看到農民的決策時間點,與兩岸關係實有相關。舉例而言,2016年收成的鳳梨,農民是在2014年做的決定;2018年收成的,則是約莫在2016年做的決定。

不少產地農民直言,在馬習會前後決定種鳳梨、與「認為蔡英文很有可能當選」後決定要種鳳梨,並不相同。不少人坦白,在觀察到蔡英文可能當選時,對於鳳梨是否還能繼續銷往大陸,不免前景看淡。不過,因為黃岩島之後的貿易紅利,鳳梨仍是一支被看好的績優股。

這也導致台灣中南部鳳梨種植面積大幅上漲,從2011年的9000餘公頃左右,成長到1.1萬公頃。農地有限,農民做了鳳梨押寶中國的決策,就並不能輕易轉軌,它會影響到一年半後的收入,也相當程度造成「採購方國家可以片面禁止青果輸出、但已經種下的鳳梨卻已經在田裡」的局面。

圖:端傳媒設計組

截至2021年,台灣鳳梨禁止輸入中國政策上路前夕,銷往中國的鳳梨主產區,是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這三區鳳梨農民受到影響的程度也最大。總體而言,會銷往中國的鳳梨產季自三月底慢慢開始,清明節前後進入「大出」(指盛產期),六月才會進入尾聲,這場「鳳梨風暴」,或許要到年中才會完全告終。

1955年1月1日台北,鳳梨產業蓬勃發展。

1955年1月1日台北,鳳梨產業蓬勃發展。圖:Bettmann via Getty Images

鳳梨外銷:既「農」也「工」,一頁台灣史

台灣鳳梨銷陸遇難,不但象徵著「黃岩島事件」後的鳳梨外銷體制到了轉換時期;台灣政府、消費者對自家鳳梨的非市場性「力挺」,也見證著國際貿易的典範轉移。由過往信奉國際自由貿易的WTO時代,漸漸走向中美兩強對抗、台灣疫後本土自信高漲的時代。而一直以來,台灣每一次面對國際局勢的重大轉變,鳳梨都沒有缺席。

台灣與鳳梨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荷蘭時代,遠航至此的荷蘭船艦,帶來了奎恩系(Queen)鳳梨,此品種果皮、果肉較黃而多汁。但與大家印象中的「台灣鳳梨」大不相同,今日關於鳳梨的印象,主要來自日治時期自東南亞與夏威夷引進的開英系(Cayenne)鳳梨,開英系鳳梨果肉呈現淡黃色,葉片直立,除尖端與基部外,其餘葉緣無刺,果目扁平。若要一個台灣孩子在圖紙上畫下他所認知的「台灣鳳梨」,大約便會是如此面貌。

日本政府在台引入鳳梨種植,與日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密不可分,也讓鳳梨成為一種同時具有「農業」與「工業」特性的作物。日俄戰爭後,台灣以砂糖出口的消費稅、所得稅、香菸專賣等事業,達成財政自立目標,並進入史稱「黃金時代」之時期。在「黃金時代」、「工業起飛」與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歷史背景下,鳳梨既可作為軍備罐頭原料,亦可成為民生消費品,在此時進入日本政府規劃視野,成為重點扶植產業之一。自192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一改放任政策,陸續推動各項獎勵與管制政策,推動新式鳳梨罐頭工廠設立。

此後十年之間,台灣鳳梨產量直線上升,鳳梨株式會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鳳梨農田間管理技術亦日益精良,1935年,台灣鳳梨工廠已經過剩,乃至出現惡性競爭現象,總督府因此宣布實施統合制度,合併台灣數間鳳梨公司,關閉鳳梨工廠,彼時盛產鳳梨的中、彰、投地帶有不少農民因此失業。

同一時間開始,當時仍與台灣屬於日本的石垣島,其上的大同拓殖公司開始招募台灣移民,以「公司提供貸款、農民移居石垣島十年」為條件,吸引農民前往種植鳳梨。在「台灣關廠」與「石垣島獎勵」的一推一拉之間,前往種植鳳梨的移民超過三百餘人,成為「沖繩鳳梨」的先鋒隊。石垣島上的名藏、嵩田地區至今仍有完整的台人鳳梨產業聚落,年長者算來是當年「鳳梨移民」的第二代,形成今日日本國境之內罕有的「台籍農民村」聚落。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屬同一國境的台灣與石垣島分別為異國統治,原本緊密連結的鳳梨產業自此殊途。換句話說,今日台灣鳳梨銷日,所遭遇到的競爭對手「日本本土鳳梨」,其實也可說是「出自台灣人之手」。台灣命運百年流轉,惟鳳梨的身影永遠徘徊於台、日、中國大陸之間,至今仍成為兩岸之間的爭議主角。

回到戰後初期,台灣本土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後,仍持續種植製作罐頭用的開英系鳳梨,農業試驗所也把開英系作為育種母本,陸續選出台農6號(蘋果鳳梨)、台農11號(香水鳳梨)、台農20號(牛奶鳳梨)、台農21號(黃金鳳梨),以及最廣為消費者所知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品種,開啟戰後「鳳梨罐頭」盛世。

在罐頭經濟的黃金歲月裡,鳳梨、洋菇、蘆筍被稱作「三罐王」,1967年佔台灣外銷總額的12.3%,而鳳梨罐頭更在70年代創下外銷410萬箱、4億3千萬美金的經濟規模,一度成為世界龍頭。

1970年代,受世界貿易自由化所波及,台灣鳳梨外銷量下降,部分糕餅業者開始嘗試製作鳳梨餡料,但對於早年的市場來說,鳳梨雖然香氣撲鼻、風味討喜,但果肉纖維粗、酸度過高,不適合直接作為餡料,因此發展出以冬瓜做餡料的「鳳梨酥」,運用冬瓜軟糯清淡的特質,同時保存鳳梨的誘人香氣,又能修正粗酸口感,成為一般特產店常見的鳳梨酥。

2009年後,中部知名鳳梨酥業者興起,帶起一波「土鳳梨酥」熱潮,也拉動鳳梨整體價格向上,不過,這仍屬鳳梨加工範疇,對於種植面積的影響也並不明顯。鳳梨「鮮果」開啟外銷盛世、進而拉動農民加入鳳梨栽種行列,還是要追溯到前述的黃岩島事件後,才正式開啟。

近年來,在青果部分,最廣受喜愛的則是金鑽鳳梨,其餘香水鳳梨、牛奶鳳梨也有支持者。根據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統計資料,各品種鳳梨雖大致能覆蓋全年消費者需求,但在每年11月至1月間,仍有機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空窗期,供應量少。

不過,持平而言,即便是受惠於黃岩島體制,台灣鳳梨仍利用這數年之間,在大陸市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品牌印象。前「一米市集」的產品總監劉波,對中國小眾、高端、產地直送且友善耕作的水果市場十分熟悉,有豐富的一線採購經驗。接受端傳媒採訪時,他說,「台灣鳳梨在大陸市場應該是消費最頂端,品控、口味的控制比較充分,中國的大部份到產地還是比較粗放,所以口味上並沒有那麼豐富。」

劉波觀察,自2010年後,中國GDP開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開始對食品安全有所要求,「加上當時霧霾很嚴重,消費者開始(對生活環境)有所覺醒。」自此以後,中國發達地區(如沿海城市)的消費者會特別重視商品產地,尤其是水果,「美國蘋果、智利櫻桃、黑龍江的米,只要能讓消費者知道這個產地特別好的產品,肯定都是會特別標注。」

而台灣排名出口的水果名列前茅的鳳梨、蓮霧、芒果等,對大陸消費者也確實有品牌吸引力,「即便價格比較貴,大家還是吃得出來(台灣水果)口感與品質的不同。」

「我們在第一線作採購,除了台灣水果之外,我們會給全球產區做排名,再考量距離、供應鏈成本、品質掌控等要素,如果台灣鳳梨短時間進不來,我們短時間或許會選擇大陸產區或東南亞。」但劉波也認為,這樣的禁令應該是短期的,而不會長期持續。

2020年9月22日中國青島,台灣的一家供應商在2020年東亞海洋博覽會上向客戶展示台灣鳳梨酥和金門高粱酒。

2020年9月22日中國青島,台灣的一家供應商在2020年東亞海洋博覽會上向客戶展示台灣鳳梨酥和金門高粱酒。攝: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黃岩島已成往事:台灣與鳳梨,共同走向新時代

雖然如劉波這樣的業界人士十分樂觀,認為這場禁令「應該不會太久」就能恢復開放,但對於台灣農民來說,經過這場二月天的「鳳梨風暴」後,對於「水果賣中國」的樂觀心理,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若跳脫鳳梨層次來看,放眼所有農漁產品,自ECFA開始,以讓利、指定採購等方式,形成了一大批「兩岸紅利農漁產」,自此恐怕要暫時畫下句點。畢竟,在產季開始前夕,以這種方式喊停貿易,對產地可說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產業慣性,也勢必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

事實上,早在ECFA十周年前夕,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便告訴端傳媒:「如果我們只和一個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那麼國內的生產資源,便會盡力去迎合這個市場:如果這個市場要求的是高品質的商品,我們便會努力生產高品質的物品;反之亦然。」邱俊榮的分析,套用到鳳梨的案例上,一樣適用。

然而,洶湧的「吃鳳梨挺台灣」民意,或許也能成為台灣擺脫此一困境的契機。

在2018年韓流、2020年疫情與美國大選後,台灣民間「抗中保台」的氣氛,前所未有高漲。在這一波鳳梨事件中,民眾消化鳳梨、「對抗中國」的動力極強,加以鳳梨在傳統台灣文化有「旺來」之意,是可以用來祭祀的水果,也是可以入菜、可以醃漬方便食材,甚至連做成果乾後也能保留迷人香氣,「鳳梨乾」已經是市場接受度相對高的產品,搭配「吃鳳梨保衛台灣」的熱情,消化掉原本預計銷往中國大陸的鳳梨,應非難事。

這些本地消費者看似十分「不理性」的消費決定,是否可以長久持續?台灣人經過幾次「操兵」,是否會漸漸習慣以「保家衛國」的精神來消費本土農產品?一場鳳梨風暴,是否會加劇台灣社會的反中情緒?面對全新的國際局勢,鳳梨再一次陪台灣站上風口浪尖,中南部的鳳梨田,也成為當前兩岸的新角力戰場。

(實習記者何沛芸對本文亦有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鳳梨 每週推薦 ECFA 台灣農業 台灣農村 南海爭議 台灣 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