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內地春節賀歲檔的電影票房排名大局已定,《你好,李煥英》以黑馬姿態,在公映第十天反超第二位的《唐人街探案3》成為票房冠軍,隨後的《刺殺小說家》、《人潮洶湧》相去極遠。僅餘的懸念只是:《你好,李煥英》能再進一步衝破51億人民幣票房,成為中國歷史上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嗎?(冠軍由《戰狼2》 超56億保持)以今次兩部電影僅以十天就破40億來算,《你好,李煥英》公映十天後到2月21日還有2億的單日票房,後續的輿論口碑鋪天蓋地,確並非沒可能。
這次看來算是皆大歡喜的賀歲檔表現,在事前宣傳有聲有色、但看過片質後平均水平不被看好的形勢下,仍能在市場上取得驚人佳績(單農曆年假檔期合共就收超過80億人民幣),這批作品在電影工業上的貢獻,遠超過作品本身的實力,把它們放進中國電影發展趨勢和時代脈絡來分析更具意義。
是什麼引出中紀委罕有支持?
它是典型的 feel good 故事,對親情的懷緬,對不能重複的逝去時光的追悔,具凈化作用的觀影特質,本身有著跨文化社會背景的基本共鳴。
《你好,李煥英》的現象級別輿情似乎在一切意料之外。票房排行榜上幾部排名前列作品,都有一定的社會情緒(更準確而言是民族情懷)使然,讓作品能夠吸引平時不進戲院的觀眾。《戰狼2》 不用說,所帶出的強勢國際關係主動角色,都變成了新一輪的國際政治用語;《流浪地球》則背負了中國原創科幻大作的光環,中國科幻元年的吹噓;《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國潮流行下對中國原創動漫及東方神話化作IP的支持。
表面看來,《你好,李煥英》的人情小故事,不像上述「大故事」那樣能激發民族熱情。甚至乎,這套由半小時不到的綜藝節目小品改編而成的長版電影,架構鬆散得真就像是通過多個不同場口拼湊出來的長篇小品一樣。不僅許多歷史細節經不起推敲,穿越的過程也是隨意粗糙得令人震驚,個別場面也拍得拖泥帶水(最明顯是排球比賽一段)。但這些盲點似乎沒有掩蓋它的話題性,與感動力。
除了不會出錯的母女親情這些基本情懷外,它到底提供了什麼樣的社會共鳴?毫無疑問,它是典型的 feel good 故事,對親情的懷緬,對不能重複的逝去時光的追悔,具凈化作用的觀影特質,本身有著跨文化社會背景的基本共鳴。這就正如連中共中紀委都罕有提出、顯而易見的支持論點:
「正是因為母女間的這份簡單、純粹、誠摯的情感內核觸碰了人們內心柔軟的地方,打動了千萬觀眾。每個媽媽都了不起。愛在當下,莫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就是該片火爆出圈感動千萬人的原因。」
你現下所在的社會,就是最理想的
但研究流行之所以有意思,正在於流行事物背後,往往透現一種社會情緒結構,與其說故事是老掉牙的「子欲養而親不在」概念,不如說,它是現下中國最主流的選擇性集體記憶 feel good 敘事。那是一個「更宏大的敘事」,它反覆出現在不同款的電影中,包括《芳華》、《八佰》等等,以戰爭的創傷警掦「後人」盛世來得不易。順帶一提,有趣的是當講及「集體記憶」,《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分別用上《大俠霍元甲》的主題曲去引發年代回憶共鳴,跟之前討論港劇在中國內地的流行歷程一文有如互相引証。
現在的社會,就是各個可能之中,最理想的一個發展。當然,如果再推向極端,那文本的最終導向即為:這是最恰當的歷史選擇。
如今到《你好,李煥英》又進化到不用槍火搶灘,而是落在尋常的母女情,是一個廣泛在社會中傳頌,並看來深信不疑的大故事,有關歷史,有關當下。又因為這次是有關時空逆轉,人生穿越,這種歷史的假設被高調重提,令《你好,李煥英》作為主流中國發展敘事的比喻更為明顯,也更易被讀懂,與此同時也就不經意的成了主旋律。
那敘事大家大概也懂: 中國無論多麼艱苦都走過,現在的歲月靜好,實則也包含了前人的犧牲。現在的社會,就是各個可能之中,最理想的一個發展。當然,如果再推向極端,那文本的最終導向即為:這是最恰當的歷史選擇。
這不正就是現下中國社會上聽得最多的聲音?《你好,李煥英》有別於其他家庭穿越故事(這不討論其他如魔幻穿越),它設定的最妙筆特色,也是看來最感人的最後大翻轉的劇情設計:李煥英作為車禍受傷的母親,跟女兒一樣是穿越回1981年的勝利化工廠。那意味什麼?就是李煥英其實早就知悉眼前的女子,不是未見過的親戚,而是自己的女兒!她只不過默不作聲讓女兒去盡孝道。
跟其他單人穿越故事不同,當孩子返到從前,遇見年青的父母時,一般劇情下當年的父母均不知情,那意味著他們對人生還是充滿不同的期待與未知。他們的一切決定,切身處地,都是命運給到的自由選擇,起碼在旁觀的角度(觀眾和穿越回來的子女),父母並不知道未來是福是禍。以可類比的兒子穿越回到爸爸年青時代的香港電影《新難兄難弟》比較,戲劇的重點是通過梁朝偉作為兒子察看梁家輝所飾爸爸的英勇及我為人人精神,解開父子心結,令做兒子的更明白父親。
可是穿越回到1981年的那個李煥英,卻是知道了她自己的命運的,然而她沒有半刻質疑,簡直就像在高呼:要我重新選擇一遍的話,我都會這樣選擇!
順從命運吧:今日疫情大外宣
我們知道那選擇性集體記憶的強大治癒性與普遍性,那眼淚連隨帶來的 feel good 。由是,雖然不是創作者的攻心策劃與精準計算,但它的潛在文本,放到疫情的今天顯得更為有力,更是呼應著大外宣的敘事,引發連鎖的效應。
這種對命運的順服,對往後生活(同時也是曾經歷過的生活)的認可,認同感之強與義無反顧,簡直令人震驚。這種只片面解釋為「母愛真偉大」的萬能key,實則忽略了對青年李煥英的真實心理描寫,自然也找不著母女解開心結的細節,使當中的諒解流於形式化。
如果要找理由,那可不僅來自她本身對女兒的母愛親情,而是更貼近於另一個社會共識: 沒有必要選擇另一個可能了,因為現在我們所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可能。
正是在這設定中,帶點昆德拉式的反諷下(感動於自己的被感動),我們知道那選擇性集體記憶的強大治癒性與普遍性,那眼淚連隨帶來的 feel good 。由是,雖然不是創作者的攻心策劃與精準計算,但它的潛在文本,放到疫情的今天顯得更為有力,更是呼應著大外宣的敘事,引發連鎖的效應。
但要強調的是,這個巧合的主訊息與時代精神匹配,只是所有觀影情感的基礎,至於票房的爆冷原因,則還要加上更多的機緣。當中包括理應也是打母親親情牌,徐崢的《囧媽》沒有安排延後至今年賀歲公映,使《你好,李煥英》變成同檔期中僅有的温情之選。現象所致,現在李煥英都成了典範母親的代名詞,坊間有說「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有一個李煥英」,而反諷的是,片中的主要育兒訊息:「我未來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好。」以此比對現實孩童起跑綫及入學競爭,這種近乎是天真的簡化願望,面對當下社會教育狀況即顯得矛盾甚至偽善。換個角度,電影作為逃避,作為一個現實以外的想像出口,未嘗不是同樣擊中普羅心聲的另一種 feel good 。
這個成熟的IP化並不新鮮但在中國影市前所未有,在挑戰好萊塢同類系列的舉動上,實在有更長遠的商業價值和開創性。 正正也是這些未可知與嘗試——比默默內化所有創傷,並把所有記憶變為集體——更叫人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有所期待。
《唐人街探案3》:可以挑戰好萊塢
換個角度,從中國電影工業發展而言,這次大破記錄的黃金檔卻另有啟示。強銷情懷和創作人個人經驗,也夾著檔期運氣的《你好,李煥英》並不能複製,而作為中國史上票房總額最高,公映作品也較多元化的春節檔,《唐人街探案3》 和《刺殺小說家》才是具指向性的開拓作品。
縱有多少負面批評也好,在動作喜劇的執行層面而言,《唐人街探案3》其實是把同類追趕型動作喜劇做得最徹底的主流商業作品,而且必能複製。那密不透風絕無冷場的節奏,重資本大模規的製作,跨國故事的處理,生猛的表現,那種過火與瘋狂,可說集齊由許冠文式的幽默添上成龍的活力,除令人想到80、90 年代黃金時期的港產商業片(尤指成龍一系列遠赴外國攝製的動作歷險喜劇),這系列可能有着更進一步的中國原生作品市場潛力。
在這裏,可看到作為中國娛樂電影的未來新階段可能性: 《唐人街探案3》的角色宇宙在最後一小段中高調發放,出現過的「正義朋友」像極美國漫威出來的英雄一樣,站在高樓頂,尤如官宣一樣,預告作為一個IP ,「唐探」宇宙中的各式英雄及對抗的勢力Q將形成更多產出(人物中有來自前兩集的主力和延伸網劇系列中加入的有如cosplay的人物),預計中,每個唐探英雄都可再展現出各自的前傳或新冒險,有男有女,來自全球。它更可生出更多產品,電影外有劇集、手遊、漫畫、玩偶等,可說是現階段中國影視原創中的最全面IP。這個成熟的IP化並不新鮮(由漫威到星戰屢見不鮮),但在中國影市前所未有,在挑戰荷李活同類系列的舉動上,實在有更長遠的商業價值和開創性,而且也切合當前中國主導的國潮風。
《刺殺小說家》:靈光,未知,與嘗試
另一部本來口碑不差(開始時好評甚至超越《唐人街探案3》)的《刺殺小說家》,在人物編排及最主要橋段上雖然缺失明顯(前設裏大企業的老闆為何只是要殺一個小說家都那麼難?),但它郤有《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欠缺的新鮮感與電影靈光: 它真正把觀眾引進一個未知的世界,好奇下一刻出現什麼,完成了電影吸引力的其中一個重點: 真正沉醉在電影世界。如果《你好,李煥英》是對既往歷史的再次肯定,它的感人之處正在於它「明知故犯」甘願的自我犧牲。
《唐人街探案3》雖然花盡心思去營造各種劇情急轉彎,擬似的硬核推理,但看多了推理的觀眾,其實一早就意料到這種種「急轉彎」的必然發生。就算到緊隨其後的口碑作品《人潮洶湧》,兩角色身份掉轉的處理,那最終的解脫也不可免成了大家熟悉的套路。唯獨是《刺殺小說家》,帶有那種不知將引領觀者往何處的闖進電影世界快感。
這是個不容抹煞的大膽嚐試,結合了電腦特技、平行敘事劇情、文學性、對打場面、電玩升level框架與美學的混種作品,以投球代替發槍,設定頗具文學想像力,通過電玩想像去傳遞親情、信念,起碼在試驗一種具新鮮感的創作、世界觀與敘事方式——至於是否有點村上春樹已不重要,重要是作為電影(先跟原著兩者分開討論),這未知帶來了新方向新意象。正正也是這些未可知與嘗試——比默默內化所有創傷,並把所有記憶變為集體----更叫人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有所期待。
还是少一点这种牵强附会的泛政治化文章吧。
「但它郤有《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欠缺的新鮮感與電影靈光」一句,「郤」當作「卻」。
同意jackhui
万物皆可大外宣?魔怔了吧
对李焕英的分析很赞,的确让人注意到这部普通电影及不普通的一面。虽然美国人也讲接受生活,但人家生活在正常社会,没有那么多反人类的不公不义,更不会有人用各种手段强迫你假装岁月静好,你要宣泄愤怒随你。但你国可不一样啊。李焕英不过是你国各个魔幻现实的产物,底色还是你国那一套,所以更令人不寒而栗。看来你国文化真是有毒,越用心越真诚,毒性就越大
三坨屎罢了 也要分哪个臭?这作者也不看电影吧估计,李焕英反转制胜的靠的就是一句“我知道所有的结局,但我依然选择前往”但同样的母题降临能拍出存在主义的感觉,李焕英只能沦为廉价煽情,不过普罗大众就吃这一套也没办法,真正的减分项是李焕英前半部分缝的烂梗和电影结构的缺失,而不是什么大外宣,为什么很多本来可以被争取的普通人最后很反感港媒,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作者上纲上线胡说八道,对付中共的的政治宣传不能靠成为恶龙
捉个虫,第一张图的caption里“富阳市”应该是“阜阳市”。
ps,感觉端经常在地名上校对出问题啊,虽然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是细节上的不严谨会让媒体的可信度下降。
确实太强行了,接受历史是最好的选择确实是西方好莱坞的经典叙述,有着神启实现的宗教意味,比如《降临》讲的不就是这个故事吗?或者说,资本主义宣传制度本身就在自发地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形态(在中国表现为共产党的独裁)。
【真的是啥都能强行大外宣】
这能算中国大外宣叙事吗。。。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基督教思想吧。。
未睇,但多一個文藝戲種突圍,好過一味大曬金錢的戰爭製作,只有題材多樣性才可以擺脫一家獨大
作者的遣词造句读起来有点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