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内地春节贺岁档的电影票房排名大局已定,《你好,李焕英》以黑马姿态,在公映第十天反超第二位的《唐人街探案3》成为票房冠军,随后的《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相去极远。仅余的悬念只是:《你好,李焕英》能再进一步冲破51亿人民币票房,成为中国历史上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吗?(冠军由《战狼2》 超56亿保持)以今次两部电影仅以十天就破40亿来算,《你好,李焕英》公映十天后到2月21日还有2亿的单日票房,后续的舆论口碑铺天盖地,确并非没可能。
这次看来算是皆大欢喜的贺岁档表现,在事前宣传有声有色、但看过片质后平均水平不被看好的形势下,仍能在市场上取得惊人佳绩(单农历年假档期合共就收超过80亿人民币),这批作品在电影工业上的贡献,远超过作品本身的实力,把它们放进中国电影发展趋势和时代脉络来分析更具意义。
是什么引出中纪委罕有支持?
它是典型的 feel good 故事,对亲情的怀缅,对不能重复的逝去时光的追悔,具净化作用的观影特质,本身有著跨文化社会背景的基本共鸣。
《你好,李焕英》的现象级别舆情似乎在一切意料之外。票房排行榜上几部排名前列作品,都有一定的社会情绪(更准确而言是民族情怀)使然,让作品能够吸引平时不进戏院的观众。《战狼2》 不用说,所带出的强势国际关系主动角色,都变成了新一轮的国际政治用语;《流浪地球》则背负了中国原创科幻大作的光环,中国科幻元年的吹嘘;《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国潮流行下对中国原创动漫及东方神话化作IP的支持。
表面看来,《你好,李焕英》的人情小故事,不像上述“大故事”那样能激发民族热情。甚至乎,这套由半小时不到的综艺节目小品改编而成的长版电影,架构松散得真就像是通过多个不同场口拼凑出来的长篇小品一样。不仅许多历史细节经不起推敲,穿越的过程也是随意粗糙得令人震惊,个别场面也拍得拖泥带水(最明显是排球比赛一段)。但这些盲点似乎没有掩盖它的话题性,与感动力。
除了不会出错的母女亲情这些基本情怀外,它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共鸣?毫无疑问,它是典型的 feel good 故事,对亲情的怀缅,对不能重复的逝去时光的追悔,具净化作用的观影特质,本身有著跨文化社会背景的基本共鸣。这就正如连中共中纪委都罕有提出、显而易见的支持论点:
“正是因为母女间的这份简单、纯粹、诚挚的情感内核触碰了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打动了千万观众。每个妈妈都了不起。爱在当下,莫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就是该片火爆出圈感动千万人的原因。”
你现下所在的社会,就是最理想的
但研究流行之所以有意思,正在于流行事物背后,往往透现一种社会情绪结构,与其说故事是老掉牙的“子欲养而亲不在”概念,不如说,它是现下中国最主流的选择性集体记忆 feel good 叙事。那是一个“更宏大的叙事”,它反复出现在不同款的电影中,包括《芳华》、《八佰》等等,以战争的创伤警掦“后人”盛世来得不易。顺带一提,有趣的是当讲及“集体记忆”,《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分别用上《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去引发年代回忆共鸣,跟之前讨论港剧在中国内地的流行历程一文有如互相引证。
现在的社会,就是各个可能之中,最理想的一个发展。当然,如果再推向极端,那文本的最终导向即为:这是最恰当的历史选择。
如今到《你好,李焕英》又进化到不用枪火抢滩,而是落在寻常的母女情,是一个广泛在社会中传颂,并看来深信不疑的大故事,有关历史,有关当下。又因为这次是有关时空逆转,人生穿越,这种历史的假设被高调重提,令《你好,李焕英》作为主流中国发展叙事的比喻更为明显,也更易被读懂,与此同时也就不经意的成了主旋律。
那叙事大家大概也懂: 中国无论多么艰苦都走过,现在的岁月静好,实则也包含了前人的牺牲。现在的社会,就是各个可能之中,最理想的一个发展。当然,如果再推向极端,那文本的最终导向即为:这是最恰当的历史选择。
这不正就是现下中国社会上听得最多的声音?《你好,李焕英》有别于其他家庭穿越故事(这不讨论其他如魔幻穿越),它设定的最妙笔特色,也是看来最感人的最后大翻转的剧情设计:李焕英作为车祸受伤的母亲,跟女儿一样是穿越回1981年的胜利化工厂。那意味什么?就是李焕英其实早就知悉眼前的女子,不是未见过的亲戚,而是自己的女儿!她只不过默不作声让女儿去尽孝道。
跟其他单人穿越故事不同,当孩子返到从前,遇见年青的父母时,一般剧情下当年的父母均不知情,那意味著他们对人生还是充满不同的期待与未知。他们的一切决定,切身处地,都是命运给到的自由选择,起码在旁观的角度(观众和穿越回来的子女),父母并不知道未来是福是祸。以可类比的儿子穿越回到爸爸年青时代的香港电影《新难兄难弟》比较,戏剧的重点是通过梁朝伟作为儿子察看梁家辉所饰爸爸的英勇及我为人人精神,解开父子心结,令做儿子的更明白父亲。
可是穿越回到1981年的那个李焕英,却是知道了她自己的命运的,然而她没有半刻质疑,简直就像在高呼:要我重新选择一遍的话,我都会这样选择!
顺从命运吧:今日疫情大外宣
我们知道那选择性集体记忆的强大治愈性与普遍性,那眼泪连随带来的 feel good 。由是,虽然不是创作者的攻心策划与精准计算,但它的潜在文本,放到疫情的今天显得更为有力,更是呼应著大外宣的叙事,引发连锁的效应。
这种对命运的顺服,对往后生活(同时也是曾经历过的生活)的认可,认同感之强与义无反顾,简直令人震惊。这种只片面解释为“母爱真伟大”的万能key,实则忽略了对青年李焕英的真实心理描写,自然也找不著母女解开心结的细节,使当中的谅解流于形式化。
如果要找理由,那可不仅来自她本身对女儿的母爱亲情,而是更贴近于另一个社会共识: 没有必要选择另一个可能了,因为现在我们所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可能。
正是在这设定中,带点昆德拉式的反讽下(感动于自己的被感动),我们知道那选择性集体记忆的强大治愈性与普遍性,那眼泪连随带来的 feel good 。由是,虽然不是创作者的攻心策划与精准计算,但它的潜在文本,放到疫情的今天显得更为有力,更是呼应著大外宣的叙事,引发连锁的效应。
但要强调的是,这个巧合的主信息与时代精神匹配,只是所有观影情感的基础,至于票房的爆冷原因,则还要加上更多的机缘。当中包括理应也是打母亲亲情牌,徐峥的《囧妈》没有安排延后至今年贺岁公映,使《你好,李焕英》变成同档期中仅有的温情之选。现象所致,现在李焕英都成了典范母亲的代名词,坊间有说“每个孩子成长中都有一个李焕英”,而反讽的是,片中的主要育儿信息:“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好。”以此比对现实孩童起跑线及入学竞争,这种近乎是天真的简化愿望,面对当下社会教育状况即显得矛盾甚至伪善。换个角度,电影作为逃避,作为一个现实以外的想像出口,未尝不是同样击中普罗心声的另一种 feel good 。
这个成熟的IP化并不新鲜但在中国影市前所未有,在挑战好莱坞同类系列的举动上,实在有更长远的商业价值和开创性。 正正也是这些未可知与尝试——比默默内化所有创伤,并把所有记忆变为集体——更叫人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有所期待。
《唐人街探案3》:可以挑战好莱坞
换个角度,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而言,这次大破记录的黄金档却另有启示。强销情怀和创作人个人经验,也夹著档期运气的《你好,李焕英》并不能复制,而作为中国史上票房总额最高,公映作品也较多元化的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 和《刺杀小说家》才是具指向性的开拓作品。
纵有多少负面批评也好,在动作喜剧的执行层面而言,《唐人街探案3》其实是把同类追赶型动作喜剧做得最彻底的主流商业作品,而且必能复制。那密不透风绝无冷场的节奏,重资本大模规的制作,跨国故事的处理,生猛的表现,那种过火与疯狂,可说集齐由许冠文式的幽默添上成龙的活力,除令人想到80、90 年代黄金时期的港产商业片(尤指成龙一系列远赴外国摄制的动作历险喜剧),这系列可能有着更进一步的中国原生作品市场潜力。
在这里,可看到作为中国娱乐电影的未来新阶段可能性: 《唐人街探案3》的角色宇宙在最后一小段中高调发放,出现过的“正义朋友”像极美国漫威出来的英雄一样,站在高楼顶,尤如官宣一样,预告作为一个IP ,“唐探”宇宙中的各式英雄及对抗的势力Q将形成更多产出(人物中有来自前两集的主力和延伸网剧系列中加入的有如cosplay的人物),预计中,每个唐探英雄都可再展现出各自的前传或新冒险,有男有女,来自全球。它更可生出更多产品,电影外有剧集、手游、漫画、玩偶等,可说是现阶段中国影视原创中的最全面IP。这个成熟的IP化并不新鲜(由漫威到星战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影市前所未有,在挑战荷李活同类系列的举动上,实在有更长远的商业价值和开创性,而且也切合当前中国主导的国潮风。
《刺杀小说家》:灵光,未知,与尝试
另一部本来口碑不差(开始时好评甚至超越《唐人街探案3》)的《刺杀小说家》,在人物编排及最主要桥段上虽然缺失明显(前设里大企业的老板为何只是要杀一个小说家都那么难?),但它郤有《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欠缺的新鲜感与电影灵光: 它真正把观众引进一个未知的世界,好奇下一刻出现什么,完成了电影吸引力的其中一个重点: 真正沉醉在电影世界。如果《你好,李焕英》是对既往历史的再次肯定,它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它“明知故犯”甘愿的自我牺牲。
《唐人街探案3》虽然花尽心思去营造各种剧情急转弯,拟似的硬核推理,但看多了推理的观众,其实一早就意料到这种种“急转弯”的必然发生。就算到紧随其后的口碑作品《人潮汹涌》,两角色身份掉转的处理,那最终的解脱也不可免成了大家熟悉的套路。唯独是《刺杀小说家》,带有那种不知将引领观者往何处的闯进电影世界快感。
这是个不容抹煞的大胆尝试,结合了电脑特技、平行叙事剧情、文学性、对打场面、电玩升level框架与美学的混种作品,以投球代替发枪,设定颇具文学想像力,通过电玩想像去传递亲情、信念,起码在试验一种具新鲜感的创作、世界观与叙事方式——至于是否有点村上春树已不重要,重要是作为电影(先跟原著两者分开讨论),这未知带来了新方向新意象。正正也是这些未可知与尝试——比默默内化所有创伤,并把所有记忆变为集体—-更叫人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有所期待。
还是少一点这种牵强附会的泛政治化文章吧。
「但它郤有《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欠缺的新鮮感與電影靈光」一句,「郤」當作「卻」。
同意jackhui
万物皆可大外宣?魔怔了吧
对李焕英的分析很赞,的确让人注意到这部普通电影及不普通的一面。虽然美国人也讲接受生活,但人家生活在正常社会,没有那么多反人类的不公不义,更不会有人用各种手段强迫你假装岁月静好,你要宣泄愤怒随你。但你国可不一样啊。李焕英不过是你国各个魔幻现实的产物,底色还是你国那一套,所以更令人不寒而栗。看来你国文化真是有毒,越用心越真诚,毒性就越大
三坨屎罢了 也要分哪个臭?这作者也不看电影吧估计,李焕英反转制胜的靠的就是一句“我知道所有的结局,但我依然选择前往”但同样的母题降临能拍出存在主义的感觉,李焕英只能沦为廉价煽情,不过普罗大众就吃这一套也没办法,真正的减分项是李焕英前半部分缝的烂梗和电影结构的缺失,而不是什么大外宣,为什么很多本来可以被争取的普通人最后很反感港媒,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作者上纲上线胡说八道,对付中共的的政治宣传不能靠成为恶龙
捉个虫,第一张图的caption里“富阳市”应该是“阜阳市”。
ps,感觉端经常在地名上校对出问题啊,虽然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是细节上的不严谨会让媒体的可信度下降。
确实太强行了,接受历史是最好的选择确实是西方好莱坞的经典叙述,有着神启实现的宗教意味,比如《降临》讲的不就是这个故事吗?或者说,资本主义宣传制度本身就在自发地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形态(在中国表现为共产党的独裁)。
【真的是啥都能强行大外宣】
这能算中国大外宣叙事吗。。。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基督教思想吧。。
未睇,但多一個文藝戲種突圍,好過一味大曬金錢的戰爭製作,只有題材多樣性才可以擺脫一家獨大
作者的遣词造句读起来有点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