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拆彈專家2》是硬核港片回歸?台灣人心中的電影「港味」回來了嗎?

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於是他扭轉了作法,剎那召回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翁煌德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1-12

#香港娛樂工業#中國電影審查#合拍片#香港電影

2020年12月底,有台灣媒體在統計年度華語票房十大時,指稱港片難得缺席。不過這項紀錄隨著香港電影《拆彈專家2》在12月31日上映之後,也將隨之改寫。截至本文刊出前,《拆彈專家2》在台灣已經破五千萬票房佳績,表現甚佳。如果票房持續長虹,闖進2020年台灣市場的華語票房前五名相信是輕而易舉。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影評人與意見領袖都發表評論,指出《拆彈專家2》的成功是因為它找到了過去經典港產警匪片的氣息。諸如「久違的硬核港片」、「巔峰港片回來了」、「熟悉的港片回來了」等等溢美之詞忽然湧現。然而,要辯證《拆彈專家2》是不是表徵經典港片的回歸,或許不免要先停下來回來討論台灣人所認知的港片到底是什麼?

台片與港片的分野,1980年代才出現

論及台片與港片的關係,便會發覺兩地產業的連結堪稱千絲萬縷,早期許多導演與演員往返台、港拍戲,兩地投資流動比現在亦頻繁許多,現在觀眾看金馬獎可以像看奧運一樣會明確區分參賽作品產地,但過去未必有如此概念。好比香港邵氏出品的《楊貴妃》(1962)代表台灣(中華民國)角逐坎城、台灣聯邦影業主導的《俠女》(1971)代表香港在坎城獲獎。不過,以上述兩部作品為例,其實便會發覺那都是不具「台灣性」或「香港性」的作品,與黃梅調電影一樣,都是對「中國」這個概念的思懷。

在1970年代末期,台灣電影逐漸沒落,因應台灣外交危機之後大量出現的愛國政宣電影《八百壯士》(1976)、《梅花》(1976)、《筧橋英烈傳》(1977)難以鞏固觀眾,連瓊瑤的愛情文藝電影也顯現疲態。反觀港產片已有先前紅遍全球的功夫片所累積的能量,加上一批新導演徐克、譚家明、許鞍華也開始創作較為尖銳、反傳統的本土電影題材,隨著香港經濟迅猛飛躍,影視業終在1980年代迎來盛世。

簡而言之,台片與港片出現明確分野,或許始於1980年代,兩地都轉向拍攝「自己的故事」,彰顯本地的文化特色。台灣電影新浪潮開山之作《光陰的故事》(1982)和《兒子的大玩偶》(1983)亦是如此,這些作品同時也反映了本土意識的興起。而在另一方面,汲取更多資源與人才、創作空間也更為自由的東方明珠香港,則在商業製作上著力甚深,培養出海量明星,作品連年稱霸台灣市場。

不過上述作品都是不具「台灣性」或「香港性」的作品,與黃梅調電影一樣,都是對「中國」這個概念的思懷。

《無間道》電影劇照。
《無間道》電影劇照。

台灣人眼中的合拍片:「港味」消失殆盡

現在回頭梳理影史脈絡,方知台灣有線電視(台灣稱為第四台)被港片占據的遠因與近因,幼時卻甚至不知台灣也有人拍電影,猶記自己首次欣賞的國片是屈中恆與宮澤理惠連袂主演的《運轉手之戀》(2000),印象相當深刻,也大為喜愛,但能接觸到的台片終究有限,畢竟港片收視率高,電視台寧願不停輪播熱門片。也因為早期影片授權不清的狀況,有時一部電影的版權會有多家電視台持有,曾看過同一時間有三台同時在播周星馳主演的《賭俠》(1990)的盛況。

其實在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已然由盛轉衰,原因甚多,其一是台灣市場基於貿易談判在1990年代開始逐步放寬外片拷貝進口數,美國片成為市場主流,台灣資金開始移出香港,而香港片商卻惡鬥嚴重,大量粗製濫造作品充斥市場,已然難以再贏得觀眾青睞。再加上盜版衝擊等等因素,港片走向下坡。《無間道》在2002年的全方位成功,在當時來看能說是奇蹟,現在看來,有點像是迴光返照。

現在問起95後或00後台灣人對港片的印象,許多人會提起的恐怕頂多是周星馳,然後就是《無間道》。隨著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合拍片興起,過去大家熟悉的「港味」已經消失殆盡。個人最感怪異的,無非是每部港片必定會配有中國籍影星擔綱主演,以《拆彈專家》系列之作為例,在首集飾演劉德華女友的是宋佳、飾演他勁敵的是姜武,第二集飾演劉德華女友的則換成倪妮,皆是中國知名影星。普通話堪稱流利的劉德華為此也必須在兩種語言之間不斷切換。

由於香港影人必須取得中國資金進行創作,故事選材都必須受到嚴重限制,香港過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證明鬼其實不存在),遑論情色類型的三級片,連警匪片,也都必須依照規則走,罪犯必得伏法,警察形象哪怕是臥底也不能太超過,

《樹大招風》電影劇照。
《樹大招風》電影劇照。

中國對警察臥底角色是這麼審查的

前些年大家說《樹大招風》(2016)找到了黃金時代港片的溫度,先不論題材,一項重點是所有主演的演員都是操粵語的,沒有人要配合中國影星來進行轉換。但坦白說,語言的轉換對台灣人來說未必關鍵,畢竟過去第四台港片是聽不到原音的,清一色是「國語配音」。對於一般台灣人而言,感受到明顯落差的,或許是敘事上的侷限以及許多舊有的好題材,香港似乎不再觸碰。

由於香港影人必須取得中國資金進行創作,致使其故事選材都必須受到嚴重限制,香港過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證明鬼其實不存在),遑論情色類型的三級片,就連警匪片,也都必須依照規則走,罪犯必得伏法,警察形象哪怕是臥底也不能太超過,依據2020年7月中國廣電局「二十類題材審查及規避」,影片中「臥底警察(化妝偵查員)禁止吸毒、殺人、影響警察形象,犯罪人員須給出法律懲罰」。

作為熟悉中國電影審查套路的觀眾如我,看到《拆彈專家2》中的潘乘風身為警察卻犯下種種罪行,已經清楚知道結局會是如何收場。要不是讓他束手就擒、接受法律制裁,要不是就是讓他一命嗚呼。身兼編導的邱禮濤也知道最後如果讓劉德華接受司法制裁的場面肯定不好看,當然是選擇讓他壯烈犧牲。

不過這麼說並不是在指控《拆彈專家2》是一部無新意的主旋律之作,反而恰恰相反,邱禮濤在這部作品當中玩出了不少新意,尤其這又是一部在「後反送中」時期上映的作品,故事設計算是頗具趣致。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若再拍攝一部將神化港警的作品,肯定不得人心,於是他扭轉了首集純為英雄化港警主角的作法(首集一樣由劉德華主演,但兩集為獨立故事,內容毫不相干),試圖在進行了多一些的角色翻轉,辯證人物正邪。

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若再拍攝一部將神化港警的作品,肯定不得人心,於是他扭轉了首集純為英雄化港警主角的作法。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是警察?更像抗爭者?

《拆彈專家2》描述拆彈專家潘乘風(劉德華飾)因為一次意外失去左腳,上司認為雇用身障者有其風險,於是要他退出第一線轉為文職。潘乘風對此決定不滿,性情大變,遂在警察集會上舉布條抗議,最後索性退出警界。故事真正開始是始自一場飯店爆炸案,潘乘風成為頭號疑犯,卻意外撞傷腦部,忘記自己真實身分。

多數人皆認定他在警界遭遇挫折之後,加入反社會恐怖組織,力求報復社會。但反恐特勤隊總督察、同時也是他的前女友龐玲(倪妮 飾),卻告訴潘乘風,其實他是警方埋在恐怖組織的臥底。

究竟潘乘風是警察還是臥底,成為故事最大的懸念,邱禮濤成功地運用了幾次劇情轉折,讓觀眾不斷地推翻眼前所見,概念也許有師法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記憶拼圖 Memento》(2000),但效果顯然全然不同。固然劉德華也曾在《無間道》中飾演過扶正成警察的臥底,但那仍然存在自我覺察的過程,這次他的角色,連自己站在哪一邊都不知道。

邱禮濤在情節與角色的設計上,多少也因應了社會局勢進行調整。潘乘風這次的身分固然是警察,也仍然存在英雄光環加持,但或許對於觀眾而言,他更突出的身分並不是警察,而是「抗爭者」。遭到高層冷落對待的他,選擇舉起「警隊忘恩負義,用完即棄」的布條,其處境很單純,就是身為一個人的自尊被剝奪、被冒犯。以至於即使依然能保有工作,但是一股氣仍然不能忍。

自視正義的潘乘風更透過這段標語,拉出了自己與警隊的距離,像是一種切割,認定自己不再是這個體制的一分子。這種冒險的立場宣誓,直接宣告了他職業命運的死刑,在片中提到從此之後他遭到進一步的冷凍,更被社會大眾視為毆打警察的暴徒(他在抗爭當下與其他警員發生衝突)。這樣的人物設定,實在讓人看完不多行聯想。

他更突出的身分並不是警察,而是「抗爭者」⋯⋯選擇舉起「警隊忘恩負義,用完即棄」的布條就是身為一個人的自尊被剝奪、被冒犯。(他)拉出了自己與警隊的距離,像是一種切割,認定自己不再是這個體制的一分子。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港片精神到底是什麼?

若談起以警察為主角的盛世時期港產片,最經典的莫過於成龍自導自演的《警察故事》(1985)。成龍飾演的陳家駒向來桀驁不遜,有欠團隊精神,而在經典的首集之中,他遭到奸人所害,被誤解為疑犯,在一場經典場面之中,陳家駒為伸張正義,不惜挾持警局署長。不過一度被歸於體制之外的陳家駒在最後得以昭雪,也才有後面的續集故事。這種高舉個人英雄主義,無視集體秩序的敘事,大概受美國電影影響甚深,但它也表現了時年香港的自由精神。

不過在中港合拍片當道的現在,潘乘風在劇中的種種極端反叛行為,已經沒有任何轉圜餘地。光是舉布條這種小事,就已經宣告了他的職業終結。鐵飯碗自然值得珍惜,但潘乘風之所以選擇挺身而出,正是因為他更珍視自己的專業,堅信自己的專業能除暴安良,這種個人生命意義的彰顯、小齒輪對大機器的反擊,一剎那間召喚回了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那種精神是什麼?至少對於身為台灣人的我而言,興許是一種自由意識、一種拓落不羈。

《警察故事》系列的第六集,已成了一部完全的中資製作,成龍雖然再次主演,但經典的角色陳家駒都被換成了「鍾文」,情節與過往完全斷裂。任何影迷即便對成龍其人再也意見,也不會否認早期《警察故事》系列是如何精彩、如何深植人心,沒想到隨著合拍片時代到來,成龍卻甘願讓勇於對抗體制的正義港警陳家駒遭到改名換姓,搖身成為中國公安,令人不勝唏噓,也不得不說,背後的政治訊息是如何帶有預示性。那個深獲影迷崇敬的香港警察陳家駒已死。

一剎那間召喚回了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那種精神是什麼?至少對於身為台灣人的我而言,興許是一種自由意識、一種拓落不羈。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拆彈專家2》電影劇照。

香港警察大變身

話說《拆彈專家2》的導演邱禮濤早在1995年就執導過一部以警察為主角的作品,名為《夢差人》(台灣片名:夢幻警察)。黃秋生飾演的阿忠在劇中飾演一名沉迷警察電影、成天幻想自己能夠成為警察的交通督導員。後來真的有重大刑案發生,阿忠索性假以警察之名辦案,還真的運用了自己所學,將匪徒一網打盡。邱禮濤在劇中一一數落經典警察電影,並強調公民力量必須強過體制力量,才能確保社會穩定與進步。片末,假冒警察的阿忠還受到了警隊的表揚,其寓意濃厚。

當邱禮濤十餘年之後再以警察為題,他的角色身處體制,卻看來仍遊走於灰色地帶,在中國電影審查的大纛之下,他依然讓角色保有人性化空間,雖然結局走向理所當然,仍然存在略顯僵化的妥協,但無傷其創作企圖。而以劉德華來詮釋這種亦正亦邪的人物更是意義深重,因為他向來被認為是代表正向能量的影壇偶像人物。如果連好好先生劉德華都被警隊的不公對待逼到要出面造反,那請問還有誰能倖免?

歡迎光臨端傳媒小吃店!

1月5日至2月28日,《好久不見,想點什麼?——台港連結的廿道料理》於香港誠品銅鑼灣店 9F 開展。展覽期間設有限定訂閲優惠,精選了20篇台港主題文章免費開放閲讀,歡迎你閲讀、分享,來一趟台港文化深度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