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紀念傅聰:一段藝術與政治的衝突史

如果我們只記得傅聰的出走,而忘記了他的音樂,那他的出走便失去了意義。

華人鋼琴家傅聰因感染2019冠狀病毒於當地時間12月28日在英國逝世,終年86歲。圖為2009年10月2日,傅聰在台北舉行的鋼琴演奏會記者會上。

華人鋼琴家傅聰因感染2019冠狀病毒於當地時間12月28日在英國逝世,終年86歲。圖為2009年10月2日,傅聰在台北舉行的鋼琴演奏會記者會上。 攝:Unioncom/VCG via Getty Images

聶可

刊登於 2021-01-02

#中國音樂

當地時間12月28日,著名鋼琴家傅聰因感染冠狀病毒在倫敦逝世。消息傳開,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陷入哀思。卻也激起中文互聯網上一波「叛國」的唾罵和無奈的辯護。

1958年冬天,身為公派留學生的傅聰從華沙出走倫敦,並在5年後加入英籍至今。在一部分人看來,這是無法洗脱的「原罪」;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這是藝術家在特殊政治環境下無可奈何的自保。作為1949年之後第一位由頂級賽事獲獎走向西方舞台的中國鋼琴家,傅聰演繹的蕭邦、德布西、莫札特、史卡拉第等的作品廣受讚譽。但在這樣的討論聲中,傅聰的音樂成就似乎無足輕重,只是他出走英國的一個註腳,而不是相反。

傅聰出走,在政治上早有定論。一位鋼琴家為了遠離迫害、追求藝術,無奈流離他鄉,並在祖國需要時義無反顧地回歸,這早已是過去幾十年主流輿論的共識。然而,這次「叛國論」的重生,不僅挑戰了這一主流敘事,並再次顯露了民族主義背後政治邏輯吞噬一切的威脅。而傅聰,正是在這樣的威脅下出走。

當藝術話語的合法性被政治邏輯剝奪,藝術的「非政治」被理解為「反政治」,出走就不僅是個人決定,也是特殊歷史時刻藝術家為了維護藝術實踐和空間幾乎僅有的選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