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0年終專題深度

大灣區航空爭霸:香港會丟失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嗎?

「我承認大灣區的確會帶來好處,問題是,香港是否一定分享得到?」一個灣區,被規劃了三個國際樞紐機場,廣、深誰先跑贏香港?

圖:端傳媒設計部

端傳媒記者 梁越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12-16

#粵港澳大灣區#2020年終專題#一國兩制#香港經濟

【編者按】這是端傳媒2020年終專題的第三篇,歡迎點擊訂閱專題。我們與你一起,關注一個時代的碎裂與另一個時代的新生。

在香港國際機場接送親友的人們,以往都要在機場大堂駐足良久,努力抬頭從上方的大螢幕辨認航班,在潮湧的旅客和行李中拼命搜索熟悉的身影。然而2020年一年來,熟悉的場景早已不再,接機、送機大樓以至整個機場,皆一片蕭瑟。只餘零丁旅客和職員掠過冷清的通道。

一場疫情,有如無色暴風,席捲全球的航空業,香港亦不能倖免。即使香港政府於今年6月9日,向國泰注資273億港元,亦無力抵抗疫情帶來的打擊:今年10月,國泰平均每天只運載1,243名乘客,創史上新低;原有96條客運航線亦大幅削減至現時的27條。同月21日,國泰集團宣佈,將會於全球削減8500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5300名以香港為基地的員工,旗下的國泰港龍航空,亦會即時結業。

壞消息震憾了國泰員工和不少港人,更直接震憾了前國泰空中服務員方子俊。接過解僱的大信封以後,方子俊回憶,2007年剛入行時,國泰航空已經幾近如同香港的國際品牌,亦是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基石;不論是服務、名聲、航點網絡、班次,皆處世界領先位置,「外國人至少一定會聽過國泰這個名字,更有澳洲旅客跟我們說,比起自家的澳洲航空,他們更喜歡乘坐國泰的航班。」

然而,身處國泰之內,對國泰的衰落,方子俊比一般人早有心理準備。這些年來,他看著員工福利的變化,已大約感受到國泰下墜的軌跡:以往豐厚的外站津貼,令空中服務員一個月只需要飛2條長途航線,即可有充足收入,幾年前開始逐年減少;平均為四星酒店的外站住宿,部份在近期已變為普通賓館。他甚至認為,港龍停運早已近乎定局,疫情不過加速發生;即使疫情過後,國泰的角色亦只會不斷被淡化。

這兩年以來,香港正值多事之秋,不少人嗟嘆,過往香港的一些抽象價值,如法治,如自由,正處於急劇轉變當中。而隨著港龍停運,國泰衰落,另一家航空公司——香港航空,亦於12月11日裁走250人。未來,會否連航空業,一個長年為香港作出巨大貢獻的產業,亦正面臨消失之危?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或許只是承襲前代優勢的虛象?又會否被經常被提及的大灣區乘勢追上?半世紀的地位與傳統,也許正在洗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