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加速脫鉤時代的《花木蘭》:如何做到一次過得罪全世界

電影試圖討好各個群體,又要迎合審查,最終令政治光譜上的各色觀眾,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批評。

2020年9月9日,北京的一個公交車站上有電影《花木蘭》的廣告。

2020年9月9日,北京的一個公交車站上有電影《花木蘭》的廣告。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林知陽 發自紐約

刊登於 2020-09-15

#劉亦菲#撐警#迪士尼

「開場兩分鐘後,我就知道這電影麻煩了。」

這是華裔撰稿人 Xiran Zhao 在接受播客《話中國》(ChinaTalk)訪問時提到對新版《花木蘭》的第一印象。看完全片後,她在推特上寫道:「不要看木蘭。不要花一分錢。不要鼓勵迪士尼製作這樣的電影。觀影體驗完全是一場折磨,比我想像得要差得多。我又累又氣,徹底精疲力盡了。」

一夜之後,這條推特被轉發超過萬次,一躍成為推特上 #Mulan 話題的第一條。

經過數次延期,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終於於9月4日在迪士尼自家平台 Disney+ 與觀眾見面,並於9月11日在中國院線公映。作為今年迪士尼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商業影片之一,重製版《花木蘭》的背後,不僅是1998年的經典動畫和2億美元的製作成本;時值影視工業因疫情停滯的2020年,現象級作品《花木蘭》,承載着迪士尼、好萊塢、院線乃至全球電影產業在新冠疫情中復甦的希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