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台港連結:在帝國末日裏恣意遊走,我聽香港的獨立樂團

聽香港獨立音樂,總能在大國的強勢政經影響下生長出屬於島嶼城市的遍地經歷,那與台灣的島嶼情感完全不同,既難免受到壓抑,卻也因而勁草疾風。

特約撰稿人 陳玠安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8-16

#香港獨立音樂#音樂#獨立音樂

【編者按】端的五週年連結,文化組希望以互換的視角,讓台港兩地的樂評人異地而論,推薦來自另一座城市的聲音。昨天由身在香港的黃志淙和江慧楓書寫自己喜歡的台灣音樂,今天則換由台灣樂評人陳玠安分享自己對香港獨立音樂的想法。儘管這些音樂並不陌生,但平日熟悉的觀點和說法,換到另一個城市的角度,會出現怎樣的改變?音樂總是最直接的方式,讓我們貼近另一種生活。

註:文中有 YouTube 歌曲試聽,以網頁版瀏覽為佳。

對於略有資歷的台灣Indie樂迷來說,這二十年來,香港的 Indie 音樂一定多多少少在心中有些粗略印象。但究竟「香港的 Indie 音樂」總的來說,是什麼?這些答案如剪影般掠過記憶,三兩個深刻的名字,或許與台灣有關聯,也有「異國感」不乏驚艷,香港的 Indie 是什麼,也就是這些 artist 的代表作了吧。

比如,曾與陳珊妮合作的「人山人海」相關 artists 作品,曾帶起一陣電音迷幻風潮,台灣文青奉之為珍品。千禧小清新竄起之時,成為最棒的「外國團」之一的 My Little Airport,在台曾經被代理過的 Marshmallow Kisses,則是先合上時勢,此後在台有影響的樂團。已堪稱整個亞洲嘻哈至尊的 LMF(Lazy Mother Fucker),也是「必聽」的強勢一席。對我來說,香港 Indie 音樂時不時走進我的聆聽,有時是熟悉香江的朋友引介,有時去會賣粵語唱片的唱片店突襲,很多則是在袁智聰先生曾主理的經典音樂雜誌「MCB」裏認識。

林一峰,李嘉強,對我來說也能稱之為樂團音樂。帶著 band 來台演出「貢寮海洋音樂祭」的恭碩良,當然也是。有幸訪問過的 Primary Shapes,我只聽了那麼一張,卻在記憶裏難以忘懷。同樣也曾有機緣相遇聊音樂的 Edmund Leung(他曾經的 ....HUH!?樂團也是)好有故事,多年來,我努力在 google 避開「梁漢文」,想要找他的新動態,卻好難好難。

好像香港傑出的 Indie 音樂人從來不曾在聆聽裏缺席,但怎麼會如此資訊不對等,往往是到了樂團要來台演出或做一些相關,我才想:「啊,一定要去聽」。網路上當然找得到資訊,但比起強勢的台灣樂團場景,香港的陌生感太強烈,同為華人,語言一方面是阻礙,可對我而言不算是絕對,更多是沒有香港樂團積極在台發展吧。社群媒體出現,我追了好些香港新樂團的頁,總算有點同步,但上述那些記憶裏的名字與好音樂,有時影音難尋,沒消沒息。我相信他們一定仍在,只是,既使去了香港,也未必找得到「下落」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