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連結:A面與B面,我們聽到的那些台灣獨立音樂

在香港樂評人的眼裏,台灣獨立流行音樂為何如此吸引?歌聲之中的哪些細節跨越了地域界限?
端傳媒五週年 音樂 風物

【編者按】端的五週年連結,文化組希望以互換的視角,讓台港兩地的樂評人異地而論,推薦充滿個性的跨地域之聲。今天身在香港的黃志淙和江慧楓書寫自己喜歡的台灣音樂,明天則換由台灣樂評人陳玠安分享自己對香港獨立音樂的想法。儘管這些音樂並不陌生,但平日熟悉的觀點和說法,換到另一種角度,會出現怎樣的改變?音樂總是最直接的方式,讓我們貼近另一種生活。

註:文中有 YouTube 歌曲試聽,以網頁版瀏覽為佳。

A面:天與地之間,又嫉妒又羨慕

黃志淙(音樂/文化/媒體/教育人)

上一次台北旅程是今年一月大選的時候,當時台北的音樂會活動都因選舉而讓路,但像之前每一次,我在唱片店書店收穫豐富。今次更在幾個月後要結業的敦南誠品流連忘返,亦十分懷念張鐵志在華山青鳥書店的講座(《我們如何走到這裏》),那是我們大選學習考察團上機回港前的最後一個活動。張鐵志在講座上提過幾個關於當下台灣文化及創意發展的重要階段和概念。

在後解嚴時代,台灣年輕人興盛後物質主義(美國學者 Ronald Inglehart 於1977年提出新生代對非物質如自由、平等、環保等理念更多重視),重視公共意識、正義感、參與感、自我實踐等價值。講者提出台灣當下的時代特徵:小確幸、小清新、小日子。因大家勇於誠實重返/重新想像歷史、土地、空間,台灣文化因此漸漸邁向百花齊放的局面。當中,獨立文化 Indie Music, Book store 和 DIY culture 的蓬勃,也在數碼社交媒體的催化下,大大提升自由度和可能性。這同筆者在2010年完成的論文(《數碼複製時期對流行音樂文化的研究》)也有方向相同的論述和結語。而因為講者身為雜誌人和美藝人,他相信「用設計改變城市」,並且一邊推動,一邊發現美感經驗、美感教育的健康進展。例如金曲奬近年的視覺設計更新,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以下向香港音樂同好推薦五隻台灣樂隊,以說明台灣這種時代潮流的發生和演變。

01 生祥樂隊/林生祥

首次欣賞他們的現場演出,是2014年度的「野台開唱」。感激香港台灣兩地音樂串聯人鍾錦培(Thomas,香灣人)的邀請, 令我看到一個由皮膚、到心肺、到腦細胞都感動的音樂會。土地的氣味、公義;山水的描繪、擁抱。在半露天場地呼吸清新自由的空氣,流動的不止是汗水、清水、啤酒,還有血脈。

林生祥的作品客家語、台語及國語都有,也得到奬項或提名。鍾永豐的文本、詩詞、故事、人物生動,歷史感與活在當下緊密交纏。林生祥以個人名義出版的電影配樂 《大佛普拉斯》(2017)、《陽光普照》(2019)、《男人與他的海》(2020),從影像到音符的配合和結合,讓人進入荒謬/殘酷世界,共同呼吸人生的高低跌宕。


配器獨特!東方美學的弦琴、嗩吶碰撞西方樂器,電結他配上1960年代 Surf Rock 音效或當代 Post-Rock 後搖氛圍。當然還有爵士、藍調的底藴。隊員也包括來自日本的大竹硏(電吉他)、早川徹(低音提琴),純熟的合作,看他們在台上何等享受,我們也自動能量互動,心聲互訴。

他們在香港的演出,包括九龍灣、中文大學及柴灣青年廣場等,每次都令人十分感動。特別難忘的,是2019年正值香港動蕩之際,他對香港的支持、鼓勵及啓思。最令我感動的時刻,是歌曲《遠行》催淚飄緲之音,鍾孟宏導演貼心、浪漫、勇敢而超脫的歌詞:

幸好 我不怕恐懼
我把恐懼給了雲
讓它帶去 無盡的森林

我走向 遙遠神秘的星空
幸好我什麼都不是
我只是微不足道的煙塵
飄蕩在妳的身邊⋯⋯

02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王榆鈞對香港的關注關心,「係愛呀!」她的《HK》(2014)是送給我們香港的一首音樂。她曾在2015來到香港的 live house「Hidden Agenda」演出;2019年11月又譜曲贈給香港——2019,對香港來說真是布萊希特所謂「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而她也是因在香港表演所以無法出席金音獎領取再一次的獎座。因此,我作為香港人想對她連聲感謝,但仍是不足夠,便很想借以下聽後感,抒發更多思緒。

點燃無力改變的冷漠
點燃無法直視的情感
點燃彼此的心房
點燃遺忘的記憶

《原始的嚮往》(The Initial Longing)是王榆鈞2018年出版的專輯,樂評人馬世芳推介語為「以夢入歌,夢會變得可信/煉詩為歌,詩會變得堅硬」。來自高雄唸戲劇的她,曾以2014年出版的大碟《頹圮花園》(Abandoned Garden)奪得是年金音獎「最佳民謠專輯」。此後,她心中再有一團火,想和你和我一起在時間長河、歷史洪流裏,找到一點一滴的人文心跡。

在《原始的嚮往》中,她的作品包括本土與外地的跨界合作,包括阿根廷、日本、法國等朋友在音樂及視覺上的協力,也開啓了某種「後現代嬉皮」的心態。作品中的詩詞翻譯更包括英、法、西班牙及日文,在華文唱片中極為罕見。《原始的嚮往》全碟雖然只有七首作品,但中長篇居多,擁有足夠空間,凸顯詩詞的社會性、批判性、思考性,令人可以好好細味,慢慢咀嚼和生活。其音樂編排與演奏,充滿斑斕的波希米亞、吉卜賽色彩,民謠/新古典染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氣味,化學作用神奇。而她的唱腔,令我想起美國的音樂傳奇 Nico(The Velvet Underground)和 Patti Smith——後者更是活躍的詩人和社會運動份子。


人類對自由的嚮往,爭取公民社會的公義,是原始?是自由?《沈默的左手》、《媽媽請不要擔心》和《正在開鑿的出路》的內省和低迥,都不能不重溫多幾遍。當然大碟的重磅作品還有《暴民之歌》,13:26時長的史詩式巨構,來自詩人鴻鴻的詩作,以尖銳聰敏的筆觸,回應2015年政府對台灣示威學生的「暴民」標籤,並拉闊鑽深近代學生運動的悲壯歷史歷程。

筆者也曾身處2020年初台灣大選的時空,在倒數中的敦南誠品音樂店找到《原始的嚮往》這張美不勝收的唱片/詩畫集。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遇上鴻鴻的詩書,感覺很幸運幸福。無論這些是命運抑或緣份、歷史的偶然或必然,過去數年兩地各種運動的互動,政治的變遷,一切都像冥冥上天已主宰和安排。緣份,是可遇不可求!

03 滅火器

高雄 Pop Punk 樂隊滅火器行軍20年,與香港最貼近的一次,要數由林夕填詞的《雙城記》。兩地的互動,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命運,在今年初大選前也變得特別微妙。筆者在台北觀選時,很多台灣人都十分感激香港人。旅程中,我也買了滅火器的最新大碟《無名英雄》,而且這個特別精裝版還附上另一張單曲《自信勇敢咱的名》,這首正是2020年度選舉歌曲。

回帶至另外一首歷史性歌曲《島嶼天光》 (2014),滅火器從太陽花運動到2016大選再到2020大選,一直肩負起台灣人民樂團的使命。特別是台語歌,用自己的語言唱出在大時代中自已的心聲和訴求,別具歷史意義。


Sam、Orio、JC 三位高中同學由一齊追夢到夢想成真,故事真實動人。新碟內的英文歌《California Dream》(新歌五號),分享了他們另外的一些音樂夢。事實上,他們也極之慶幸能夠在疫症爆發前順利在美國舉行巡迴演唱會。愛造夢的他們,在2017年8月 發起和主辦的「火球祭」音樂節終於可以在高雄舉行,一連兩天,夢成真。他們邀請了日本 Punk Rock 樂團 BRAHMAN、南韓樂團 HYUKOH、加拿大天團 Sum41、香港 Supper Moment、日本的MONGOL800等前來表演。

在當下世界極度黑暗的日子,也但願滅火器繼續燃亮大家的希望,能像他們碟內的國語歌《航向遠方的船》那樣:

當寒風一再地吹起你的思念
你頭也不回
你知道自由才是你的終點
無論它 多麽地遙遠

04 以莉高露

她從花蓮阿美族到台北到宜蘭南澳種稻,也於台東池上稻田美地生活創作,和人生及音樂路上的伴侶陳冠宇,共同度過多年美好時光,創製令人暖心舒懷的獨立/民謠/民族/爵士唱片,也曾獲得金曲奬的奬項。

《輕快的生活》(2011)是風潮音樂(1988-)出品。我曾經到訪她們於華山的大店及小店,宜蘭綠博山林中的 pop-up 小亭店,也在那些遊子路上遇上了她的動人嗓音。

這張專輯內的作品,讓我們深深體會在地生活提煉出來的音樂,自自然然便能夠感動人。再加上她很多首作品都用原住民語言唱出,一種獨特的文化、身份、氛圍,交織出一座座在台東原住民族村口的圖騰。《結實纍纍的稻穗》這首開場曲,輕柔得像掏耳般,既舒服又快慰。田園之外、太陽、星星也散發大地的氣息和靈氣。用國語唱的《休息》擁有另一種生活情懷。結合西班牙語的《晚安太陽》,柔軟而浪漫,飄於手風琴的音頻間。


但,別誤會她是不吃人間煙火的。相反,對歷史對公義,她同樣會發聲。 2015年的專輯《美好時刻》由海岸音樂出版,開場曲《優雅的女士》 是向勇敢堅毅受盡委屈的高菊花女士致敬,並由日本藍調結他大師菊田俊介助陣,促成了一首極度感人的獻曲,也為她的父親及家族所受到的白色恐怖迫害而追思,更替未來和自由的渴求,送上冀盼。

狂風暴雨曾吞蝕森林
小花被打落不再開
人們哼唱著安魂曲
她說不要忘記啊
這是命運的旋律
自由飛翔⋯⋯

05 Cicada 四重奏

這是來自台北的四重奏組合(木結他、鋼琴、小提琴、大提琴),2009年組成。她/他們以「蟬」為自己的名字,聲音比形體的存在感更強烈。然而,她/他們的題材和探索,都勾劃出一幅幅土地、海洋、山林的地圖和意像,箇中的色彩和想像空間,有如電影配樂、生活配樂、旅行伴樂。

或者有些朋友會用 Neo-Classical 和 New Age 等稱呼 Cicada 的生活配樂,但這些都只是方便大家較容易切入和理解。不過,音樂分類從來都不是欣賞和愛音樂最重要的一面;反而,在 Cicada 的遼闊情緒、情感光譜中遊歷,放空自己,讓思想菲林(底片)走光,然後又會對自身及身邊重要議題反思。捨下肩頭背包,心靈如有頌缽自然響奏。沉幽、平和、愉悅,無論是淡淡的、委婉的、澎湃的、激昂的,都很動聽入心。而他們的唱片封套設計也如詩如畫,美藝感濃烈。


香港也有一個叫「海島小輪」的四重奏室樂組合,希望他們也能夠向前行更遠的境地,甚至有機會和 Cicada 合作合奏。夢仍在發之際,Cicada 能夠在8月初往台南巡迴演出,確是幸福!另外,生祥樂隊也替張鐵志的新雜誌《The Verse》啓航以樂打氣。而望向香港此刻,疫情第三波個案跳升,相比台灣的穩定,音樂文化及民間活動的恢復,我的心情實在百感交集,在天與地之間,有妒忌又羨慕。

B面:沒有分界的第一首歌

江慧楓 (商台DJ,「聽楓的歌」 節目主持人)

在電台裏,我用連續五個晚上每晚90分鐘的時間,分享我喜歡的台灣音樂,然而,這對於貪心的我來說實在不夠用。我一直覺得台灣音樂在變化與進化,愈加可愛和有型,當然也有庸懶、輕鬆⋯⋯無論在電台,還是這裏的文字,我都想跟大家一起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一直以來,「獨立音樂」一詞都讓我感到困惑,到底何謂獨立音樂?即是「地下音樂」?「非主流音樂」?隨著網絡發展,各地的音樂種類都變得更多元化,什麼獨立不獨立、地下不地下、主流不主流的界線,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最近2020年金曲獎入圍名單公布記者會上,評審主席陳鎮川也提到,在現在的環境下,真的太難再把獨立音樂跟主流畫出分界了。縱然如此,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人會以音樂廠牌來分辨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而台灣近年亦有很多後起之秀沒有選擇加入傳統唱片公司,但他們也非常值得大家的關注。

人們常說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介紹這五個音樂單位不如就由我認識他們的第一首歌開始吧(是令我認識他們的第一首歌,不是他們的第一首作品)。

9m88

這位女歌手出道的時候頂著頭懷舊 Afro hairstyle,身穿復古系服裝,外型上已很吸睛。我聽她的第一首歌恰巧也是她的第一首作品:《陪妳過假日》。剛開始簡直覺得她是 Featuring Queen,在她還沒正式推出自己單曲前已有三首 feature 不同男歌手的作品,先有跟Leo王的《陪妳過假日》,異鄉人的《SWAG午覺》,ØZI 的《B.O.》;再來一首跟馬念先合唱的復古戀愛歌曲《你朝我的方向走來》。而她的聲音配上不同的男音樂人,也會有不一樣的化學作用。


她在大學唸的是服裝設計系,再特地跑到美國唸音樂,所以她的歌曲跟她的外型都給觀眾很特別的衝擊和感覺。但我覺得真正能感受她的,就是現場演出!第一次看她表演是在台北香堤大道廣場,那天天氣悶熱得要命,但看到她在台上自然地唱出很 chill 的歌,有點奇怪但又搞笑逗趣的律動,實在令人忘卻那一陣陣包圍著我們的悶熱感。因為台下的觀眾都能感受她的投入,所以我們也不自覺地走進了她的律動裏面,觀眾即使沒有大膽舞動,但我們的頭跟手腳也會不自覺地跟著打拍子。

她自信地喜歡著自己的興趣,在2019年推出自己的首張專輯《平庸之上》,唱片裏充滿她的想法。當中我最喜歡的是《Aim High》,也就是專輯的首波主打,一直努力是為了看到自己的進步,忘記了休息,也忘記了跟其他人比較,那種為了自己而追求更好的感覺,聽了也覺得爽。

The Fur.

每年金曲獎入圍名單出爐,都像是指著我的頭跟我說「你啊,過去這一年怎麼沒有留意到她/他?現在入圍了你都沒有聽過他們的作品!」2019年去台北採訪金曲獎,典禮前一天我坐在咖啡廳,繼續惡補過去沒有聽到的音樂。在音樂串流平台上打上「The Fur.」,然後出現了一張可愛的 CD cover,卡通的色彩繽紛的,藍藍的天空,有一間小屋冒出一頭白色的小鬼。


他們當年入圍了最佳新人,專輯第一首歌《Short Stay》是輕快的感覺,像是在喝一口波子汽水,甜甜的然後冰凍的感覺走到喉嚨,氣泡又在口腔裏跳動,是一種沒有顧慮的快樂。來自高雄的 The Fur.,因為一場音樂節而決定走在一起,然後一個接一個參與,其中因為去過了「貴人散步音樂節」,就開始從高雄走到歐洲,英國、荷蘭、德國、西班牙⋯⋯有人形容他們的音樂是 Dream Pop,也有人說是 Surf Music。他們的歌曲以英語為主,大部份的作曲作詞都來自主唱柚子,她大學主修外文系。《Town》這張專輯整張聽下去都是輕鬆的,但說的就是一個城鎮的故事,也是成長的矛盾故事。

25歲這個關鍵年紀,叫人又愛又恨,迷戀足球員美斯的小女生在歌裏面變成了老婆婆依然喜歡著這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牛油果在台灣因為外形不討好,所以沒有人喜歡,就像社會上不被了解的人物。The Fur. 即使已踏入多個國際舞台,但依然沒有簽下任何公司,一直以獨立樂團的身分及自己的能力去發展他們喜歡的音樂。

岑寧兒

「讓我帶著你對一切的期望 讓我為你的期望裝模作樣⋯⋯」這是我哥中學時期的手機鈴聲,沒有伴奏,就一把憂鬱女生的聲音這樣子唱著。後來翻查一下才知道原來這首歌,這個版本是岑寧兒首張兩天港台完售個人 EP《{4-6pm}》裏面的作品。

岑寧兒是一位有多重身份的音樂人。她是香港人,但在台灣發展。她是唱作人,是不同歌手的演唱會和聲,也是 Eason and The Duo Band 其中一員。她兒時加入了合唱團,長大後曾經跟著李宗盛大哥做跟音樂劇有關的工作,在大哥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她從完全不會結他到今天,已經是自己的專輯《Nothing is under control》的全創作者了。記得她曾經說過剛開始寫歌的她,就是躲在房間裏亂寫亂哼,當時大哥也會聽她寫的 demo,給給意見。後來的她認識了更多音樂上的朋友,甚至比賽每天要邀上一首 demo。就在這樣的情況,她愈寫愈多,然後把這些demo都放上 streetvoice 這個平台上。


曾經聽到有人說過,岑寧兒的聲音,可以溶化所有的東西。是的,我覺得尤其在你難過,在你很累的時候,她輕柔的聲音就給了我們很多的支持,完全是我們所說的「治癒系」。就像有一個好朋友帶著結他在你旁邊跟你分享聊天的那種悠閒輕鬆。當中當然有輕鬆的,憂鬱的,傷心的,夢醒的,而這些感受都透過她的歌聲和音樂走進了我們的心中。

記得2018年採訪金曲獎,那一年她的專輯入圍好幾個獎項,她穿著黑裙子走在地毯上,看到我的第一下,她居然是用口型和肢體動作跟我說「好熱啊」。哈哈哈她真的是一個很隨興自然的女歌手。

Julia 吳卓源

Julia 是令我最想把她的聲音帶到香港的新晉女歌手。她於台灣出道,但在澳洲長大,從小學習古典樂,直到遇上 Mariah Carey, Christina Aguilera 等歌手發現了流行樂的轉音跟技巧,就一直研究。她很喜歡跟自己同一所音樂學院的 John Mayer,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她最拿手最喜歡的音樂種類就是 R&B。


接觸她的第一首作品是她第一張專輯《1:28》裏的《台北的夜空下》,感覺是一個很酷的女生,在夜裏硬撐著失戀後的失落感。接著聽到——也是我最難忘的——她的翻唱作品:《為你我受冷風吹》。她為這首歌加上電子R&B的改編,變得完全不一樣。感覺多了一點現代都市的味道,但還是《台北的夜空下》那個倔強的女生。後來她還改編了齊秦老師的《原來的我》,她成熟厚厚的嗓音唱著自己改編的老歌,讓我一直期待有一天看到她跟齊秦老師的合唱。

《1:28》給了大家很鮮明的曲風和形象,但沒多久她就跟台灣的 Hip-pop 歌手呂士軒、熊仔、RGRY等人有不同的合作,讓她的形象再突破了一點,從 R&B 走到 Hip-pop 的領域。她還推出過一張實驗性質的《1994依舊事事》大玩復古風,成為活潑跳脫的小女生。最近這張《5am》是有點回歸 R&B 的懷抱,躲回房間憂鬱也堅強地唱著她的生活和感受。我認為 Julia 給大家的律動,有點不一樣,是有點騷也有點自信的那一種。

吿五人

2018年香港 TTN 舉辦了小呼叫音樂節,請來很多不同的台灣獨立樂隊在 TTN 這個音樂重地演唱一個週末。我看著名單,留意到一隊叫做告五人的樂隊,腦子裏冒出來的是好奇心「告五人這個名字好像很奇怪啊。」後來才知道告五人這個團名是他們當時在廣告版上亂挑而成的。


如果到 YouTube 搜尋告五人,點擊率最高的那首會是《披星戴月的想你》,這也是我第一首接觸他們的作品。這首2015年推出的歌曲早在 streetvoice 已經被聽翻,我認為歌裏濃厚的音樂元素,遞進的情緒跟淋漓盡致是讓人不斷單曲循環的主因吧。三人樂隊,女主唱是犬青,男主唱兼結他手是雲安,哲謙是一位看起來很文靜的鼓手,掛著眼鏡的他在每一場現場演出裏總是用力地揮動他的鼓棒。

記得跟他們訪問時,他們說過他們很喜歡香港文化,從電影、食物、交通工具到建築都很感興趣。就在最近的這一張入圍多項金曲獎的專輯,有一首歌就不停的提到「西多士」這款港式食物。來自宜蘭的他們,對外在的東西特別是大自然都很敏感很有感覺,所以他們在音樂上做的比喻和描繪都做得很細膩。比如說諷刺那些不懂裝懂的人的《你要不要吃哈密瓜》,或在為「查無此人-小花計劃展」而製作的概念專輯《查無此人》裏面,講到消失這個話題的《鹿》,都是很值得細味的作品。

讀者評論 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想到的是像killerblood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生活的城市浸润在合唱队排练的辉光里。人生,真好。

  2. 台灣獨立音樂真的發展的很不錯 就連我這種歌單凝固在上一個十年的都聽過吳卓源 9m88 顏社他們的作品。這大多數是從我一直訂閱的YouTuber之間互相串場認識的。感覺台灣的創作人特別是網絡Youtuber之間有一種港澳Youtube圈子里沒有的一種氛圍。彼此間互幫互助互相客串交流,讓觀眾能認識更多的YouTuber 反之香港本地Youtuber之間相互競爭甚至偶爾攻擊的氣氛不一樣

  3. 喜欢喜欢🌻🌻

  4. 令人感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