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蘋果之死香港媒體變局國家安全法反修例運動一年

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

「警察翻閱記者的採訪資料,像看一條魚新不新鮮。」

2020年8月11日凌晨約二時,首批《蘋果日報》印好送到報紙檔販售。

2020年8月11日凌晨約二時,首批《蘋果日報》印好送到報紙檔販售。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李慧筠 余楚言 余美霞 陳莉雅 發自香港、台北

刊登於 2020-08-10

#810大搜捕#國家安全法

看著黎智英和張劍虹等公司高層戴著手銬被警方押回公司,杜彥均(化名)想過喊一句「張生加油、黎生加油,撐住頂住」,但下一秒,他選擇了沈默。他匿名受訪時表示,那一刻他覺得《蘋果日報》當下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緊守崗位的記者。

8月10日,《蘋果日報》創辦人、72歲的黎智英早上7時多在家中因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3小時後,約200名香港警察進入《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所在的壹傳媒大樓進行搜捕。長達8小時的搜查中,報社大樓被嚴密封鎖,除《蘋果》記者外,其他機構的記者不得入內,警方最終帶走30個證物箱、多個手提箱、以及疑為電腦主機的證物離開。儘管壹傳媒工會引述總編輯羅偉光的說法,警方從法庭處獲得的搜查令並不包括新聞資料,但警方在《蘋果》編輯部多次翻閱記者桌上的文件資料。同時,大搜捕的消息這天席捲香港各處,除黎智英外,另有9人涉嫌港區國安法和其他罪名被捕。

《蘋果》創辦於1995年。早年從商、創辦佐丹奴的黎智英說因受六四天安門事件所影響,在90年出售佐丹奴股權,創辦壹傳媒集團和《壹週刊》,五年後又辦報紙《蘋果日報》,後開拓台灣市場,開設台版《壹週刊》和《蘋果》。過去25年,《蘋果》在香港新聞、輿論界長期佔據重要角色,也獲兩極評價,一方面,其調查報導、對熱點事件的快速反應和勇於批評政府、中共等的做法令民主派人士和民眾所欣賞,另一方面,也曾被指在性別議題、新移民等問題上報導偏頗,過分販賣低俗情色內容等。但爭議之下,面對愈發收緊的新聞和公民社會空間,不少市民認為「香港不能沒有《蘋果》」。該報社遭大搜查後,壹傳媒集團股價飆升,大量市民發起今日買報紙的支持行動。一時洛陽紙貴,日常每日印刷7萬多份的《蘋果》,今天印刷55萬份,市民凌晨時分開始排隊購買。

遭遇了跌宕起伏的一天,風暴之中的《蘋果》記者們經歷了什麼,有哪些感想?我們採訪了七位《蘋果》記者,有人第一次穿過層層警察的封鎖才能抵達辦公桌,有人在連續工作10小時後歸家的地鐵上哽咽,也有人在對岸的台灣辦公室默默擔憂,但同樣包圍他們的,是種種前所未有的恐懼與清醒。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