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黎智英和張劍虹等公司高層戴著手銬被警方押回公司,杜彥均(化名)想過喊一句「張生加油、黎生加油,撐住頂住」,但下一秒,他選擇了沈默。他匿名受訪時表示,那一刻他覺得《蘋果日報》當下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緊守崗位的記者。
8月10日,《蘋果日報》創辦人、72歲的黎智英早上7時多在家中因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3小時後,約200名香港警察進入《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所在的壹傳媒大樓進行搜捕。長達8小時的搜查中,報社大樓被嚴密封鎖,除《蘋果》記者外,其他機構的記者不得入內,警方最終帶走30個證物箱、多個手提箱、以及疑為電腦主機的證物離開。儘管壹傳媒工會引述總編輯羅偉光的說法,警方從法庭處獲得的搜查令並不包括新聞資料,但警方在《蘋果》編輯部多次翻閱記者桌上的文件資料。同時,大搜捕的消息這天席捲香港各處,除黎智英外,另有9人涉嫌港區國安法和其他罪名被捕。
《蘋果》創辦於1995年。早年從商、創辦佐丹奴的黎智英說因受六四天安門事件所影響,在90年出售佐丹奴股權,創辦壹傳媒集團和《壹週刊》,五年後又辦報紙《蘋果日報》,後開拓台灣市場,開設台版《壹週刊》和《蘋果》。過去25年,《蘋果》在香港新聞、輿論界長期佔據重要角色,也獲兩極評價,一方面,其調查報導、對熱點事件的快速反應和勇於批評政府、中共等的做法令民主派人士和民眾所欣賞,另一方面,也曾被指在性別議題、新移民等問題上報導偏頗,過分販賣低俗情色內容等。但爭議之下,面對愈發收緊的新聞和公民社會空間,不少市民認為「香港不能沒有《蘋果》」。該報社遭大搜查後,壹傳媒集團股價飆升,大量市民發起今日買報紙的支持行動。一時洛陽紙貴,日常每日印刷7萬多份的《蘋果》,今天印刷55萬份,市民凌晨時分開始排隊購買。
遭遇了跌宕起伏的一天,風暴之中的《蘋果》記者們經歷了什麼,有哪些感想?我們採訪了七位《蘋果》記者,有人第一次穿過層層警察的封鎖才能抵達辦公桌,有人在連續工作10小時後歸家的地鐵上哽咽,也有人在對岸的台灣辦公室默默擔憂,但同樣包圍他們的,是種種前所未有的恐懼與清醒。
港聞記者:「你要穿過警察...... 才能返工,那一刻真的需要勇氣」
杜彥均(化名)回辦公室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細望了望桌面,上面放著記者日常所需的用品與一些公開資料。他發現個人物品的擺設發生了變化,「望一眼就知道被人動過了」,又仔細檢查了一遍桌面,擔心有可疑物品或竊聽工具。就在不遠處,帶著搜查令的警察正在壹傳媒的編採部進行搜證工作。
杜彥均加入《蘋果》一年多,此前在行內打滾十幾年,「加入蘋果之前就預過要打仗了。」這是他第一次親眼見證警察搜查一間傳媒公司。
數個小時前,他一醒來就看到無數信息湧入手機,資訊炸開。首先看到的是壹傳媒創辦人、自己的老闆黎智英被捕了。在他心中,黎智英被捕「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一陣子他多次被捕,身上有多條控罪,但今次情況明顯更嚴重:「因為不是什麼非法集結,直接用到國安法了。」緊接著,網絡的消息鋪天蓋地而來,身處將軍澳壹傳媒大樓內的蘋果日報員工,發現公司被200名警力包圍。
「我們做了很多年記者第一反應知道事態很嚴重了,因為就算犯了什麼罪都好,你搜傳媒都不需要這麼多人的。都知道這種高姿態是一個政權的表態。」杜彥均平日下午兩三點才回公司,但他這天決定提早趕回去,並特意帶上筆記本電腦,以防進不去公司,只能在街頭寫稿。
不到中午,杜彥均抵達壹傳媒大樓。警察登記了他的身分證和職員證,在專人看送下,他終於抵達自己的工位,「為什麼我好像被當作一個犯人」,杜彥均說。平日在運動示威現場見慣的橙帶封鎖線,此刻遍佈辦公室。荒謬感再一次爬上心頭:「看著警察在自己平日工作的範圍裡面肆無忌憚的走動、翻閱、碰我們東西,甚至是在我們平日跑來跑去的空間...... 因為做新聞很急的嘛,拉起封鎖線不讓我們左行右行⋯⋯這種感覺是不知道怎麼形容的。」
杜彥均心中掙扎,他想過喊一句「張生加油、黎生加油,撐住頂住」,但他最後選擇沈默,他覺得當下的蘋果,更需要每個人都守住自己的崗位
「不知道怎麼形容的感覺」重複了數次。再一次讓他失語的時刻,是目睹黎智英和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出現在辦公室。杜彥均心中掙扎,他想過喊一句「張生加油、黎生加油,撐住頂住」,但他最後選擇沈默,他覺得當下的蘋果,更需要每個人都守住自己的崗位,於是他起身目送他們離開,觀察警方的舉動,再回到工位準備稿件。
直到警方撤離壹傳媒大樓,杜彥均不能平靜地寫稿,決定與同事下樓散步,他們繞著大樓走著,「嘗試呼吸一口空氣。」他與同事互相安慰,是不是自己還未ready面對這一切?
「以前很聲大大(粵語,很有氣勢的樣子),我們一定要頂住啊,撐到最後一刻,但當極權打壓來到這麼近的時候,你會發現感受很不同。」杜彥均說,「理智上我知道我在做的事是光明正大,是界都沒踩的,但情感上(很難接受),因為那條線不是我畫的。」
杜彥均曾到中國採訪,也經歷過在廣東被警察「送到」深圳過關返香港,「你會覺得返到香港是安全的。」對比在中國做新聞的景況,那是一種風險可預期的狀態,但在如今的香港,「紅線」是模糊的。
杜彥均也沒少去過示威現場,有過和警察據理力爭的經歷,發麻的恐懼感受時常出現。但今天的感覺很不一樣。「他今天沒對著我拿胡椒噴劑出來,但沒差別的。你今日返工時面對警察都要鼓起勇氣,但你都不知道為什麼返工要鼓起勇氣。」杜彥均嘗試描繪旁人難以想像的恐懼,「你想像下,你要穿過警察,被他登記身分,才能返工。那一刻真的需要勇氣。」
壹傳媒被搜查的事件在香港引起風暴,壹傳媒股價急升三倍多,市值由2億飆至6.7億,「留白都會買報紙」的呼聲在網絡上傳遞著。杜彥均一整天都收到關心和鼓勵的信息,甚至有不少人勸他快點離開香港。但他一心想著把今天發生的一切記錄在隔天的報紙頭版上,「聽日頭版一定有字,不會有空白的。也不會開天窗。難道要益左佢咩?(難道要便宜他們?)這麼垃圾的打壓。真的封了蘋果再給天窗。」
凌晨一點結束工作後,在寧靜的歸家路上,突然有股強烈的情緒湧上杜彥均的心頭,他覺得自己盡了努力守住崗位。基督徒的他想起《聖經》的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港聞記者:「他們翻閱記者的採訪資料,像看一條魚新不新鮮」
「好激動、好憤怒,尤其是看到警察翻閱採訪資料的時候,他們像走過街市、看一條魚新不新鮮般翻閱那些資料——要不是同事喝停,他們真的彷若進入無人之境。」
對入行7年的港聞組記者蘇澄(化名)來說,報館是為社會裡被忽略的人發聲的地方;採訪文件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珍而重之地保存的重要材料。
因為疫情關係,蘇澄本來在家工作,看到早上警察進入壹傳媒大樓的直播後,公司隨即召她回去幫忙。
「我想了一下,沒什麼猶豫就飛回公司。」
那一下時間很短,要考慮的卻有許多。警察正登記進入大樓人士的個人資料,會不會被起底?警察搜查大樓之後,會否同時拘捕記者?「看直播的時候很怕,身為一間被搜查的報館的員工……」後來她想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其他仍然在工作的同事。
「我慶幸自己有回去公司。」蘇澄說。
回到壹傳媒大樓,蘇澄與其他人一樣,經過警察的重重關卡,才能到達2樓編採部。當時已值下午時分,《蘋果》記者直播到總編輯羅偉光跟警員理論的場面已經完結,辦公室瀰漫著一股寧靜和嚴肅的氣氛。
她發現,自己的座位被劃入警察的封鎖區——儘管她的辦公地方,離黎智英、壹傳媒行政總裁及《蘋果日報》社長張劍虹等高層人員的辦公室,整整10張辦公桌的距離。封鎖線之大,將網絡編採部、報紙編採部和部分財經組的辦公位置,重重圍封;而且,出入每個區域的辦公桌的主要通道,都有警員駐守。
蘇澄說,她花了許多力氣,跟警察爭論能否回座位上工作,在場警員要求她不可拍攝、不可直播。「我覺得不合理,你搜查我,我為什麼不可做攝錄?但我需要回去電腦做編採工作,唯有同意。」期間,她聽聞有同事想到另一層完全封鎖的樓層看看情況,也遭門前的警員拒絕。
昨天(10日)之前,她曾經以為,政府未必會高調地搜查一間主流傳媒,因為政府將為此付出相應代價——引來社會上更多譴責,也讓其他國家目睹香港的新聞自由受損。但是,當她在直播中看到幾名公司高層被扣上手銬回到公司,當他們要上廁所時、警察就封鎖附近茶水間的位置,「原來他們可以看哪裡就看哪裡,喜歡封哪裡就封哪裡。」
她想過轉行,但還是捨不得。去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轉行計劃。「多一個記者始終好過少一個。」
年少的時候,蘇澄因為喜歡讀《壹周刊》的人物訪問和專題故事,入讀新聞系,畢業後順利入行。大抵每個記者心底都盤算過這工作的兩個優點:工作時間彈性、以及有機會寫別人的故事——哪怕僅僅只為社會現狀帶來幽微的、不顯眼的改變。
也像每一個記者,蘇澄很快理解到這一行業工時長、待遇差,唯有一顆熱心燒得紅透,但燒光了也就沒了,最後人人都做不長。她想過轉行,但還是捨不得。去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轉行計劃。「多一個記者始終好過少一個。」
25年以來,每逢六四、七一,《蘋果日報》翌日頭版都會以油墨印上香港集會群眾的照片。「我們是個異類。但是,這也是一些香港人想聽的、不能沒有的聲音。」
「我曾經在有審查的媒體做過。在這間報館工作,我真的有自由,會被尊重。既然我認同這公司的價值,那就吃得鹹魚抵得渴。」她說。
從白天做到晚上,幾乎10個小時,蘇澄逼迫自己一直處於備戰狀態,一口氣做了好幾個採訪報導。回家的路上,她終於看到電話堆滿朋友傳來的未讀訊息。她給家人打了通電話,但怕情緒太激動,草草交代幾句就掛線。
蘇澄想起,今天有一刻,公司同事甚至在嚴肅的氣氛裡開玩笑說,《蘋果》最後一天了。
放鬆下來,她忍不住在嘈吵的地鐵車廂微微哽咽。「其實今天的事,我還沒消化好。」
未來,蘇澄不知道黎智英會不會罪成,會不會有同事被拘捕。「不知道啊!你問我的話,做到執笠(倒閉)那天吧。」她只能確認,這一刻,她至少沒想過做逃兵。
港聞記者 :「香港人好像只有自己的腦子是私人空間」
阿水(化名)總覺得「那件事情」來的時候,會像末世來臨那樣有很多前奏。對方會說:「我們準備來抓你了」,會先出搜查令、會有預警;然後阿水就會和一大堆同事一起站在公司的大門前擋住⋯⋯ 他總是這樣幻想,像一場激奮人心的電影。
但現實並沒有這樣展開,而是一個浪峰眨眼就蓋了過來,把所有人都推倒在地。
阿水數年前從新聞系畢業,坐不定的性格和傘運經歷促使他踏上記者之路。從實習到人生第一份工作,都是在《蘋果日報》。8月10日早上,200名警員浩浩蕩蕩進入壹傳媒大樓時,阿水還在夢中。醒來時手機裡湧來同事們傳來的照片——密麻麻的軍裝警員滿佈日常走過的長樓梯,「好像看着一種很熟悉的地方被一群外來人入侵了。」他說,他想起去年中大和理大攻防戰時,同學們留守校園的感受,心裡揪着,哭不出來但卻很沉重;一整天下來他看着直播,稿子也寫不好。
大學二年級時,系上有個老師曾這樣講過:假如23條通過了,你家裡藏着一份《蘋果日報》都會出事的。今年7月,23條換成了國安法,「但國安法仲辣過23條」——法案列明,允許警方在合理懷疑下,搜查可能存有犯罪證據的地方。面對公司被過百警員封鎖搜查,阿水感嘆,反修例運動期間也會有法律說明私人地方不許進入, 但他現在覺得,「香港人好像只有自己的腦子是私人空間」。
當你想起這些情況的時候,都沒辦法不嘗試和他一起走下去⋯⋯ 蘋果仍然有好多值得香港人支持的地方。
記者這一行,行家常說「三年小限,五年大限」,阿水一入行也給自己設了個「限」:「入行時給了個promise(承諾)自己,做兩年就不會做了。」今年上半年,阿水因為過去經常在前線,目睹種種抗爭畫面,導致精神上出現困擾——適逢特別日子的前夕變得好緊張,他說自己會不斷想起被警察粗暴、不友善對待的經驗。恰好,阿水想藉此離開和重整一下,但疫情來臨,工也變得難找。
沒人料到,濃霧也就隨着疫情緊緊罩住了香港。阿水現在走不了,也不敢說自己會不會繼續做下去。但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連下星期世界會變成怎樣我都不知的時候,唯有做好每日的duty(職責)。」他說,儘管蘋果報導偶爾筆鋒尖銳,採訪手法為人詬病,但仍有很多同事在堅持、在每一則報導上深耕。「當你想起這些情況的時候,都沒辦法不嘗試和他一起走下去⋯⋯ 蘋果仍然有好多值得香港人支持的地方。」
阿水現在還年輕。他說,國安法來臨後,有同事因擔憂自己小朋友和家人,已有考慮過移民,自己也不例外,每天和同事調侃說要去台灣開糖水店。但他後來還是在想:假如在這個階段,年輕的記者都走光了,剩下來的記者該怎麼辦?「我們無理由拋下他們的嘛。」
他又笑言,大時代之下做記者是需要多少覺悟,「既然都經歷了一年洗禮, 唔差在洗多陣。(也不差洗多一會兒)」風暴過後工作仍會繼續嗎?「我們預定的新聞都會繼續去做、繼續採訪⋯⋯對我來說,我唯有living in the truth(活在真相中)。你知道自己沒有做錯事,或者對得起良心去做,這樣就夠了。」
攝影記者:「你問我蘋果前景會怎樣,我連明天警察來不來都不知道」
「警方任意在不同範圍驅趕你——明明是自己公司,但不知道去哪裏才好。他們搜查的東西,跟他們調查的案件有沒有關係,你都沒有一個答案。」
8月10日本來是攝影記者鄭家康(化名)休假的日子,他一覺醒來看到同事傳來黎智英和4名壹傳媒高層被捕的消息,迅速起床更衣,很快收到第二個消息:警察進入壹傳媒大樓了。
「那刻覺得,終於來了。」他第一個決定,是驅車返回辦公室大樓。他說自己沒有不回公司的理由。「我在這裏工作,又是做新聞的人。」
鄭家康加入傳媒業擔任攝影師已有近30年,其中20多年,都在《蘋果》度過。壹傳媒集團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駿光街,對於大樓和附近一帶,鄭家康瞭如指掌。但這天回到公司的那一刻,他說,一切非常陌生。
他駛到報社大樓正門100米外的路段,就發現路被封了,壹傳媒大樓附近被警方團團包圍,他沿途看到10幾架警車泊滿了大樓附近的路段。到了馬路口,要先向警員展示記者證,由警員指示他泊車的位置,再和同事、公司律師一同排隊,等警員登記自己的職員證、身份證、電話和地址,才能進入報社。
等進入報社大樓後,他發現每一條樓梯、每一個電梯口都有警員駐守,「感覺像是這間公司不是我的公司。」
上午11點多,鄭家康終於進入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2樓編採部,當時那裏有約50名警員。最初,他和一些同事並未身處警察封鎖區的範圍,有同事嘗試站上桌子拍照紀錄警察搜查報社的畫面,警察馬上叫軍裝警員擴大封鎖線的範圍。
「我想像過警察會來檢取公司的東西,但沒想到是這個人數、這種規模,」鄭家康說,自己從事新聞攝影這麼多年,在不同前線採訪過親歷過,但那一刻仍是相當愕然,也從沒有想過自己在報社裡不能舉起相機。
2004年,他曾經歷「先科國際造市案」,在同一座大樓裡見證廉政公署人員上門搜查《蘋果》報館。當時,廉署拘捕先科國際有限公司主席黃創光等共9人,指他們涉及造市案;後來廉署指控有人向傳媒披露事件中的證人身份,於是派出100人分頭搜查7間報館,包括《蘋果日報》、《南華早報》、《星島日報》、《信報》、《東方日報》、《太陽報》和《大公報》,並檢走新聞資料。
但是,鄭家康形容今天的氣氛比當年更加誇張。當年「先科案」,他只目睹10來個廉署人員走入壹傳媒辦公室。今次,調查人數翻好幾倍,卻只搜查一間傳媒公司,處處都有警員駐守。「警察連外面條街都封了。」
8月10日晚上8點,鄭家康一邊接受採訪,一邊在衝刺安排第二天《蘋果日報》的相片,不時停下來跟旁邊同事討論頭條用什麼相片—— 這夜凌晨被印刷在《蘋果日報》A1頭版的,是這家報社自己被搜查的現場照片。
「你問我蘋果前景會怎樣,我都不知道明天警察還會不會上來?黎智英說『煮到過來便吃』,我有點認同;現在不是你想怎樣,事情就會怎樣發展。」
今天,本來也是鄭家康的假期,但他決定銷假上班。「就算放假,你的心情都只會關注公司、想知發生什麼事,不如回去公司」他說,無論以後怎樣,「都要做你自己要做的事。」
醫療記者:「過百人的群組,沒人問今日要不要返工。」
公司被警察搜查的當日下午,Emily 去了肺炎疫情記者會,這是她原本就安排好的工作。倘若這是如常的一天,她會花大量時間在記者會前準備提問資料。但這天從早上睜眼後,她總是忍不住打開《蘋果日報》的新聞直播,看看公司的情況。
這天下午,她來到記者會現場,甫坐定,身旁的記者同行湊上來問,要不要提問200名警察聚集的問題?Emily以為行家在開玩笑,便答,「不如你問啦,費事我來問。」以她的經驗判斷,長期坐陣記者會的張竹君醫生,不會正面回答警員相關的問題,她相信行家們也會有此判斷。出乎她意料,「開玩笑」的行家,最終在記者會上真的就200名警員進入同一大樓的問題提問了,另一位行家也有提問。
乘著其他記者的發問,Emily決定「轉個彎」、以更貼近的醫療而非政治的方向發問:「當200人在室內聚集,我們又不能趕走他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達到防控的措施呢?」如她所料,張醫生沒有回答。「當有其他行家問的時候,你作為涉事傳媒代表,你沒理由不問。其他行家給到我勇氣問這題的。」
同事們紛紛在群組裡面發即時相片,或是討論做直播的事宜,甚至有原本放假的同事,專門回了公司。
記者會結束後,攝影同事走來對她說,「都知道不會回答你的啦。她(張竹君)醫生都沒有記錄你的問題。」據Emily等記者觀察,一般情況下,張醫生都會即時抄下記者的提問再作答。
對比起網絡上的憤怒或悲情,Emily顯得冷靜。今早醒來後,看到鋪天蓋地的新聞,她開始擔心會不會不夠人處理新聞、還有沒有做即時的同事能幫忙上稿⋯⋯ 不過工作群組的同事們,都顯得很冷靜,「過百人的群組,沒人問今日要不要返工。」同事們紛紛在群組裡面發即時相片,或是討論做直播的事宜,甚至有原本放假的同事,專門回了公司。
壹傳媒被搜查的新聞傳遍全港後,久未聯繫的受訪者找到Emily,希望她刪除聯絡方式。早上新聞席捲後,她也曾思考過,要不要將辦公桌上的個人文宣撕掉,不過最後作罷。不過,警察搜查過辦公室後,有熟識的同事問她要不要撕掉,Emily覺得這些文宣或許會影響公司,最後,她決定還是撕去。
Emily 想起一個多月前的報慶活動中,黎智英說「國安法殺到來,一定是我們造成的」。這是玩笑話,Emily笑著回憶道。在她的印象中,《蘋果》的老闆就是一個能將沉重之事輕描淡寫的人,也不太多情緒。今日,黎智英在辦公室說「煮到埋嚟就食」,Emily想,這就是平日的黎智英,會用一點點搞笑的說法來表達沉重的事情,「我想大家都收到他的心意。」
台灣《蘋果日報》記者:「遲早有一天,歷史會給這整件事一個公道」
現年 37 歲的王雄(化名),在台灣《蘋果日報》做了七年記者,因工作關係,他長期關注兩岸三地的時政新聞。8 月 10 日是他難得的休假日,但一早打開臉書,發現塗鴉牆上全是「香港蘋果日報被抄」的新聞。王雄說自己表示有些震驚,但又說不上太意外:「從(港區)國安法通過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多少就預期會發生這種事。之前不是一直有傳出港府會抓四個人的消息,其中一個就我們老闆(黎智英),當初還以為國安法一過立刻就會動手,沒想到會挑到這個時候。」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王雄仍不免擔憂香港《蘋果日報》在這種壓力下是否能順利經營:「畢竟記者寫新聞是要掛名的,如果寫不利港府的報導,會不會因此落到國安法的架構裡受罰、被抓?我覺得這都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恐懼對王雄並不太陌生。過去他曾在中國大陸擔任過一陣子外派記者,時不時遇上電話被監聽,或看到同業寫了不利當局的批判性報導、而被吊銷記者證,種種經歷讓他決定離開大陸,回到台灣「做正常的新聞」。
王雄說,儘管有擔憂,但換作是自己遇上這個情況,並不會選擇離開《蘋果日報》。他說,《蘋果日報》或許在社會上的評價兩極,卻也難以否定他們做過非常多謹守新聞本分的重要調查報導,並對社會民主化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為同一集團下的員工,王雄堅信台灣《蘋果日報》不會遇上同樣的問題,「台灣民主已經根深蒂固了」。而他也打算繼續待在蘋果:「既然會做新聞,就多少會遇上一些麻煩,但這終究是我們選擇的路」。
在王雄看來,此時香港所遭遇的狀況,就如同台灣戒嚴時期,站在一個更長時間維度來看,「遲早有一天,歷史會給這整件事一個公道。」
新入職記者:「公司唔收皮、我都唔會咁易收皮住」
8月10日,周末凌晨4點才睡的李仲燊(化名)早上突然醒來,一如往常瞄了一眼手機,卻見十多名朋友傳來消息,邊夾帶粗口地告訴他報社被搜的消息。李仲燊整個人馬上清醒過來,刷一刷新聞,自己也忍不住一聲:「屌!」
李仲燊是應屆新聞系畢業生,數月前剛加入《蘋果日報》做副刊記者。對比起追即時新聞,副刊的自由度相當大,他也很喜歡這份工作。不過,入職才一個月不到,國安法就通過了,李仲燊當時就已經知道,《蘋果日報》終會面臨被矛頭指向的一天。但他沒想到的是,速度會是如此之快。
醒來不久,手機的工作群組後來裡傳來消息,有人通報公司因發生突發情況,呼籲同事不要回去。李仲燊打開直播,看着平日會經過的地方都被警員用封條給封住了,裡頭的人不能出去,外頭的人也不能進來,像圍城。他有點生氣、有點不滿,他形容現在就像是不受房間主人歡迎的人,穿着鞋「啪塔啪塔」地闖進房裏,踩來踩去,踩上床鋪、踩上書桌又翻亂文件。
「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李仲燊還強調。
回想剛獲《蘋果日報》取錄時,李仲燊的爸爸不怎麼高興。他說,爸爸立場偏親建制,認為《蘋果日報》「收美國佬錢」。起初,李仲燊還會反駁爸爸,但爸爸始終不服,後來他也放棄解釋了。
剛從象牙塔走進大觀園的李仲燊,就像被媽媽拋下水裡學游泳的孩子一樣,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學習、自己做。因為工序不熟練、稿子也靠得相當緊密,李仲燊常常會在公司待到深夜,成為該樓層最晚離開的人。有一次他上司還開玩笑說:「我(做完gym)回來不要再讓我再見到你!」嬉笑怒罵間,李仲燊還是覺得有點窩心。
8月10日,李仲燊剛入職不到幾個月,公司的未來就被捲入國安風暴之中,「想像到會被人留難、找一兩篇報導說你有問題,但沒有想過這麼多人會衝進去。」雖然錯愕,但他說工作還是要完成、稿還是要交的。
李仲燊相信:公司「無咁易收皮的」,「咁公司唔收皮、我都唔會咁易收皮住」。(沒有這麼容易玩完的;公司不玩完,我也不會這麼容易玩完的。)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杜彥均、蘇澄、阿水、鄭家康、王雄、李仲燊均為化名)
如果还可以再回应一句,那就是@ATTTTTTT 如果让我见到你真人,我一定把你的头剁下来!
我只想回应下面一句:抓尼玛逼!
真的是大快人心,抓得好,拍手叫好
論挑起民粹,蘋果日報就係香港版嘅「環球時報」。不少文章都係添油加醋,無出處,造謠,毫無深度,錯字連篇。新聞自由大哂?濫用自由嘅結果就係無自由。現實d啦。
說實話,蘋果不是我喜愛的媒體,不過在極權下,她是不可缺少的!
香港人加油!
蘋果撐住!
感謝蘋果 撐住!
端也要撑住,加油
撐蘋果!另,就憑這篇既快既佳的報道,就值得再說一句:撐端傳媒!
「撐蘋果」這三字更代表我們對新聞自由的嚮往與堅持,更謝謝端這個快而詳細的專訪,希望有更多人訂閱。同路人,一起掙扎!另外想說的是,五毛,腦袋是個好東西,你就是沒有。
致敬!
做骄傲的公民,不做暴政的走狗。致敬,给所有不跪低的媒体人。
我也想撑苹果,但是八字不合,所以来撑端了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感謝端,也感謝蘋果,以及每一位追求真相和公義的傳媒人。
想不到端傳媒也有一些習慣舐共的低水平讀者,但幸好是少數。夏蟲不可以語冰。跟自甘被圈養的家蓄談論自由、尊嚴,是沒有意義的。
端端要加油啊
這是一件好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外國的強力制裁,是國安法通過後開始的。而這一次緝捕黎智英和派二百多的警察進入報館,更是舉世矚目。所以,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好消息會陸續出現。1,確認美國對港官制裁的合理性,對下一步的行動有了更多的依據。2,增加和加強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厭惡,例如日本外長的發聲明(與周庭被捕有關)和瑞士的聲明與金融公投的推動。3,加強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嘻,希望他們能對國家的能力有更多的支持和信任。4,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雖然幾乎等於沒有。5,對香港的民主發展,看看今天的蘋果日報的銷售和股價就知道香港人並沒有放棄。基於以上理由,所以謝謝中國,謝謝港警。這真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唉,共產黨真是無恥啊
端傳媒的各位也加油,支持你們
訂閱蘋果日報,訂閱端。
作為所謂藍營的台灣人,即便從來不喜壹傳媒和蘋果,但兔死狐悲,我只能確信即便得拼個魚死網破,此生也決不成為中華閹人國的奴才。
希望端傳媒能一直存在 ~
言论的自由市场,就应该允许多种声音存在,而不是消灭那些你不喜欢的声音,以达到所谓的“和谐”。
就正如需要解决的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大家不用理過激的評論,用行動支持該支持的媒體。端是唯一一家在掃蕩第二天便報了蘋果記者專訪的媒體!
現在還有誰敢說端是藍媒?即刻續訂一年,支持獨立媒體
蘋果的報導手法這些年來一直不喜歡,特別是早年他們一味捧溫和派攻擊激進派,早已經讓我對他心寒。
不過他不該被打擊,大公文匯都沒事憑什麼只打壓蘋果。
到底是網評員還是讀者不重要,樓上那幾根韭菜覺得蘋果不配新聞自由,卻自以爲配有言論自由,自相矛盾的韭菜一直是華人社會裡永垂不朽的笑話!從清皇帝禁止人民與洋人交流到如今,習皇帝以勾結境外勢力治罪,這些韭菜在任何時代都能被割得如此心滿意足,活得如此舔不知恥!
雖然大家平日就指責中國政府,但如今看來,最大的錯誤是這些指責仍舊將中國政府想像得太道德了。
《端》的評論區就如當下的縮影。評論須知早就把規矩列明,給予公共空間裏應當舉止的具體說明。但肆意的人總是無法自禁自重,將一切視若無睹,任意踐踏蹂躪。來往的人過後,剩下腦海中肖像模糊、繼續在原地工作的人。
沒必要清理+1,因為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这位BigBroWatching是从1967年穿越过来的吧?
自由就是不容許張三李四阿豬阿狗都能隨意判斷一家媒體配不配有自由。
香港加油
蘋果日報的報導也配叫新聞自由?2020年最荒謬的笑話!
出租車司機里有個場景也是這樣連夜印刷
苹果日报经常用一种煽动对内地普通旅客歧视和仇恨的方式报道新闻,这不是追求民主自由,这恰恰是反民主,反自由的。某些港人只是图普世价值的名,行反动排外的实。
满口支那贱畜的香港废青也配自称民主开放?我呸!
8月10日,是香港变成臭港的第一天。中共,如你所愿。
关闭苹果日报 或者全部换人只是迟早的事情。和平手段解决不了问题。
在這一篇底下威脅要棄端的,不是有點搞笑嗎
可考慮續端了⋯
祝平安
氣到不知道該說什麼...
先去7仔買份蘋果。
五毛沒有想法,都是工作。
端再是這樣 我忍無可忍會棄用。要不你學習立場,直接放棄評論功能。
沒必要清理,讓人見識到親共分子的露械行為,可揭破更多左人港豬的幻想。自由派人士講話尖酸刻薄,亦是立於個人修養之曲筆,而親共分子只會爆粗口而已。
还是那句话,端传媒再不对中国网军的言论进行审查的话,会失去读者
留着垃圾账号,才能知道垃圾的想法。
香港加油,捍卫媒体自由!
畜生,一看就知道是共用帳號,端到底何時才要處理這些垃圾污染版面
哈哈,爽,清算。找你英国主子牵回家?人家嫌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