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2020停跑的經濟

專訪陸銘:報復性消費會不會來?新基建能拯救經濟低迷嗎?

中國大陸或將投資萬億人民幣開展新基建,並已發放數億消費券。若不注重經濟結構,可能會給未來「埋雷」。

2020年3月23日,戴著口罩預防2019冠狀病毒的市民於上海豫園。

2020年3月23日,戴著口罩預防2019冠狀病毒的市民於上海豫園。攝: 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白莉莉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4-13

#新基建#報復性消費#2019冠狀病毒疫情

【編者按】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全國各地發行專項債券10233億元(人民幣,下同),全部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生態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另據新華網報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下稱「新基建」)投資計劃正加速推出,預計年內投資規模將達萬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多省近日向居民發放了數以億計的消費券,涉及餐飲、零售、文娛、旅遊等多個領域,以期提振經濟、刺激消費。

就在3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1月至2月的經濟數據,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降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三項數據下滑均超過兩位數,且創下歷史新低,可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巨大衝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大陸曾以四萬億投資計劃提振經濟。這一回,面對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經濟低迷,新基建、消費券會成為提振經濟的有效方法嗎?端傳媒就相關問題請教了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他的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社會經濟學,曾出版《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

以下是端傳媒和陸銘的對談。

端傳媒(以下簡稱「端」):對比2008年經濟危機,中國政府推出號稱「四萬億」的投資計劃,此次疫情期間,「用基建托底經濟」的做法是否會再次發生?

陸銘(以下簡稱「陸」):啟動基建來拉動和刺激經濟增長,這不是「會不會」的問題,中國大陸已在這樣做了,只不過今天的做法和10多年前相比,存在一些差異。

第一個差異體現在經濟總量上,大陸今天的經濟總量比08年大了很多,所以這次政府加大投資的力度肯定遠超上一次。

第二個差異體現在結構上,更注重一些新興經濟領域,比如新能源、新材料、5G、充電樁這些領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