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扶貧官員口述:講得久了,連自己都相信扶貧太重要了

為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大量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被派駐鄉下,與貧困戶同吃同住,誓要保證其脫貧。

2016年10月12日,人們蹲在拆卸中的一個三亞建築物中。

2016年10月12日,人們蹲在拆卸中的一個三亞建築物中。攝: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實習記者 李格亞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12-17

#扶貧

編者按:2015年10月,習近平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就要在未來五年間使7000萬貧困人口擺脱貧困。一場被寫入「十三五」(指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列出2016-2020年政府工作重點)的「脱貧攻堅戰」隨後席捲全國,2016年至2019年,中國累計發放3800多億(人民幣,下同)專項扶貧資金,除了各級政府、事業單位被要求派幹部下鄉扶貧,為數眾多的民營企業亦被動員起來出人出力。與此前多年的模式相比,這場扶貧運動被要求做到「精準」,「脱真貧,真脱貧」。

這場消除貧困的運動贏得國際社會大量關注。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表示:「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紐約時報》則報導,一些學者擔憂習近平的計劃更像是製造頭條而非為貧困群體帶來持續改變。還有聲音認為,脱離中國設定的貧困線不代表真正脱貧。中國的貧困線從1985年的人均年純收入200元增至2015年的2855元,漲幅14倍;但與此同時,GDP增長95倍,生活成本更是日益趨高。此外,扶貧過程也不時曝出醜聞。2016年和2017年,審計署抽查700多億扶貧資金去向,發現約1/10的金額出現貪污、挪用、數據造假等問題。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測算,截至2018年底,中國只剩1660萬人尚未脱貧,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脱貧只剩下最後一步。這場脱貧運動真的有效麼?中國式脱貧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參與其中的一線官員怎麼說?端傳媒連續兩日推出專題報導,解析中國脱貧戰的理想與現實。本文是專題的第三篇,邀請一線扶貧幹部分享工作內容和心聲。第一篇《12.8萬個貧困村被要求限期脱貧,一個村莊決定試試養雞》,以中國西南的一個村莊為樣本,記錄貧困戶、脱貧官員等不同角色在一場荒誕脱貧戰中的故事。第二篇評論《中國特色的精準扶貧做了什麼?會如何改變中國社會?》,則梳理了這場脱貧運動會如何改變中國社會。

張國清,曾任中國東部某縣縣委副書記,主持脫貧工作

你浮在上面怎麼能發揮作用呢?

我曾於2016年年初至年末主持過縣裏的脫貧攻堅工作。我所在的縣是省級貧困縣,一個傳統農業縣,沒有什麼工業,缺水易旱,交通也不發達,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勞動積極性也不高。

脫貧任務2015年下半年就下達到縣裏了。習大(編註:習近平)提出2020年要全面小康,有那麼多貧困戶肯定說不過去。以前是「大水漫灌式」扶貧,省裏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上向貧困地區傾斜,只到縣,沒有精確到貧困村和戶上。現在開始搞「精準扶貧」,就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我們開始從機關、部分事業單位,包括醫院、小學,選調扶貧幹部下鄉,包村包戶,責任到人。選調的幹部,從縣級到科級,各個級別都有,原則上要是黨員。

女性扶貧幹部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吧。因為要住在村裏,一方面女同志下去生活不方便,另一方面不安全。女同志膽子小、害怕,而且一般家裏有孩子要照料、家務要做。組織上一般在動員、安排人的時候優先考慮男同志。

下鄉扶貧的幹部,要麼是年紀比較大的、在原單位工作任務不是太重的,要麼是年輕的、作為組織上的重點培養對象被送去基層鍛煉,等將來可以提拔使用。有的人不願意去,怕基層工作辛苦。但扶貧是政治任務,組織定下來就要服從安排。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