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潘國靈:運動語言之蜘蛛網結

既是時代革命,革命語言也不可缺。層出不窮的運動語言細胞分裂般滋生,蔓延全城,輸出海外。

2019年10月1日國慶日,示威者在沙田的商場下塗鴉。

2019年10月1日國慶日,示威者在沙田的商場下塗鴉。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作者 潘國靈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11-29

#香港文學

五個月來隨運動衍生的語言已結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蜘蛛網。我嘗試解開不知是否不自量力,但除了能力問題我也自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即使能理出一點頭緒這有意思嗎?於此時此刻分析是否太過抽離?但我相信,即使帶有距離,語言分析還是需要的,尤其我是一個文字的人。身體臨在為先,文字記下來也是一種見證,我如此相信。以下所述主要見於連月來的街頭現場,累積下來,試作檢視。

又回到最早時3月31日第一場反修例遊行,作為「前奏曲」或一個對照。當日記下來的標語有:「引渡返大陸,香港變黑獄」(香港眾志)、「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社民連)、「內地司法不公不義,置異見人士於險境」(民主黨)、「反對將港人移交大陸」(學術自由學者聯盟),比較特別的要算:「香港正彌留 向台灣問候」、「相信中共 你將失蹤」。如果這是起點。有誰料到,幾個月後,層出不窮的運動語言如細胞分裂般快速滋生,擴散蔓延覆蓋全城,以至輸出海外。

最早的關鍵字:鐘

以下不會就所有語言都標明一個清晰時間或時序,只望大致發展出一個脈絡和輪廓。6月進入風暴期,旋即出現的語言都可說衍生於警民衝突的「互動」之中。由帶粗口或性含義的「記你老母」、「唔好搞我後面」、「自由閪」(閪為粵語女性生殖器。)到向宗教挑機的「叫耶穌落嚟(下來)」,都少不了警察的「貢獻」; 好些不僅瞬間流行,甚至印製成Tee有示威人士穿在身上。富生活感的廣東話(有誰再要說「保育廣東話」的話,我會說:它是活的,不用保育)發揮其幽默抵死(要命)本色,有時在示威場合中流轉,為緊張氣氛帶來一點緩解作用。

生活語言之精妙,有些無法翻譯,只有生活在這地方、操地道語言的人才能領會。一字記之曰,或者由最早的關鍵字便埋下玄機:「鐘」。五年前,政府不想見到的「佔中」變了「佔鐘」(佔領金鐘);五年後,政府一意孤行的「送中」眾人畏之為「送鐘」(民間諱忌,源自「送終」之諧音)。民間玩「食」字,也不一定玩音,中文象形文字也可玩,如「林鄭」不久已變「林奠」,於遊行場合活現成祭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