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逃犯條例

鍾劍華:逆轉的香港區選後,各方的政治責任

大部份市民都認為,政府如果不承諾作制度改革,根本就不足以解決香港如何有效管治的問題,也無從平息因此次事件而引發延續至今的政治對立及紛爭。

2019年11月24日區議會投票日,元朗八鄉票站。

2019年11月24日區議會投票日,元朗八鄉票站。攝:林振東 / 端傳媒

刊登於 2019-11-26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逃犯條例#評論#鍾劍華

11月24號晚,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結束、開始點票,點票只開始了約一小時,民主派的優勢已經呈現壓到性態勢。其實當天早上7:30開啟投票站之後,就出現了前所未見的人龍,投票率大增。原因是不少人受「傳聞」影響,聽聞建制陣營會於早上盡快安排鐵票投票,下午則破壞部份重點票站,從而鎖定選票、有利建制派候選人。這一類傳聞過去幾個月有很多,雖則未必人人當真,但在整個社會越來越不信任政府的氣氛下,人們寧願保持懷疑、提早行動,也多於單純相信官方澄清。

單是這一點,已經揭示了這一次投票是一場十分重要的政治表態。正因如此,區議會的職能、參選人的政綱、或爭取連任的議員過去的表現,都變得不是「最重要」。事實上,不少人都清楚表明,是要透過這次選舉向政府表明一種態度,也要懲罰一些盲目支持政府的建制派政黨。

《逃犯條例》修訂觸發過去幾個月的政治對立及社會動盪。特首林鄭月娥輕視民意,而由建制派佔多數席的立法會、以至由建制派操控的18區區議會,也無法有效釋放反對聲音。這一場風波下來,重燃了香港人對政治制度改革的渴望,因為香港市民認為,從政府的管治班子,到特首的顧問團「行政會議」,到作為最高民意機關的立法會,再到基層的區議會,全部都未能有效掣肘政府(特首)的行為,令政府甚至走到完全背離民意的方向上去。正如前高官、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也一再指出,如果每次遇上重大爭議,都需要幾十萬人甚至過百萬人上街,才能夠改變政府的主意,而制度上也不能制衡,說明可能真的是制度出問題了。

因應政府反應之遲緩以及對警權約束的漠視及乏力,香港社會數月以來發生多番遊行示威乃至暴力對抗,愈發暴露了制度缺陷。到了區議會投票這一刻,大部份市民都認為,政府如果不承諾作制度改革,根本就不足以解決香港如何有效管治的問題,也無從平息因此次事件而引發延續至今的政治對立及紛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