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修例運動持續將近半年而未見平息,過去兩星期衝突更愈演愈烈,示威者和不同政見的市民均出現第一宗死亡個案,社會情緒極度緊張,而原定在11月24日(下週日)舉行的香港區議會選舉能否如期舉行,成為當前一大焦點。
運動至今,政見不同的各方陣營持續角力,有人寄望選舉呈現反修例運動觸發的民意,甚至藉此獲得相稱的政治力量,亦有人擔憂結果不如預期,露出自己的底牌,也有人認為,議會抗爭已經意義不大,改良之路不必再走。與此同時,政府取消區選的流言,不絕於耳。上周經歷香港中文大學經歷激烈「戰事」後,政府官方論調仍是每日密切留意情況,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強調,「如期舉行區選的決心從不改變...... 不會為區選是如期舉行設下死線。」
然而,近兩日,香港理工大學陷入運動至今最激烈的一場衝突,政府最終會否取消選舉乃是未知之數。聶德權昨日稱,如期舉行區選有三大因素,包括立即停止暴力和威嚇、沒有堵塞隧道幹道及道路,以及停止破壞交通設施,才能讓區選和平公正進行。他稱政府將從18日開始密切留意局勢發展,並沒有為何時取消區選劃死線。
早在殖民地時期,香港已經設有區議會,屬地區諮詢架構,而部份議員代表可以此晉身有一定法定權力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回歸之後,港府雖然沿用這一制度,但已解散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職能淪為徹底的諮詢性質,主要為地區福利及公共設施等「提供意見」,實質權力不大。
回歸後,自1999年開始第一屆區議會選舉,議員於翌年1月1日開始履新,任期四年。今屆為第六屆選舉,回溯過往,區議會選舉的公眾關注度一直不高,整體投票率長期偏低,1999年投票率不足三成。直至雨傘運動後,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才攀升至47%,仍然未過半數;若以年齡層劃分,年輕人的投票率持續居列榜末,長者的投票率則最高。
細看歷屆區議會選舉結果,五次皆由建制派佔優,另有逾一成議席在沒有多於一人出選的情況之下,由於沒有候選人競爭,只要報名參選即可當選。
承藉反修例運動的衝擊,今屆區議會選舉迎來突破:全港452個選區,每一個都有超過一名候選人參選,大批政治素人湧現社區,嘗試在選舉制度內取得話語權,這是回歸後第一次實現零區自動當選。
大眾目光重新聚焦區選,原因是儘管議員在區議會架構內權力不大,但在地方行政仍有一定影響,更重要的,是其地區資源及政治力量。一來,區議員在地區的支持度一般可以轉嫁予立法會選舉,故區議員被視為立法會候選人在地區的重要樁腳;而現時70個立法會議席,有6個經由區議會途徑選出。另外,區議員在特首選委亦佔117席,有權提名及投票。
區議員潛藏的力量,足以左右立法會和特首這兩個重要選舉,影響政治生態的平衡。
民意爭奪戰這個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拭目以待。以上屆區選為例,同樣在政治氛圍籠罩下舉行,一批候選人在雨傘運動後,挾以「傘兵」之名參選,然而民主派奪取的議席比例只有輕微的提升,建制派仍然主導區議會。惟參看投票數據,仍有大量選票尚待開發,平均有逾兩成合乎資格但未有登記成為選民,另有逾四成半人未有參與投票。今年的選民登記率突破八成六,選民人數逾413萬人,會否扭轉局面,尚待揭曉。
(實習記者韋穎芝、梁中勝對此文有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