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逃犯條例

去中心化運動中,「不割席」的異見與包容

運動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更好的審議文化。

2019年11月13日,示威者在中文大學二號橋現場。

2019年11月13日,示威者在中文大學二號橋現場。攝:廖雁雄/端傳媒

刊登於 2019-11-18

#逃犯條例#評論

在任何的社會運動裏,代表性以及由之而來的正當性問題都是無可避免卻又難以解決的問題。社會運動雖然是自主參與的,但運動之中一般有不同的組織與網路,而不同的組織與網路所掌握的資源又不盡相同。有些組織會比其他組織掌握更多資源與聚焦能力,於是便更有能力去主導一場運動當中訴求和內容。在2014年,「大台」一詞首先浮現,指的便是握有主要資源的組織透過它的資源(例如媒體網路、物資、人手等)繞過部份抗爭者的意願去單方面定義運動的目標、手段及整體戰略。因此,「大台」一詞並非指向任何類型的協調組織,它指的更多是一種「沒有正當性」的協調組織。組織缺乏正當性是由於有一定數量的抗爭者對組織的決定不滿,而同時組織又沒有有效而公正的程序去解決這些不滿。

故此,「大台」不僅僅是協調組織,它指的是一種非經民主授權的領導型組織,而同時這領導型組織的決定在抗爭者間又具有相當程度的爭議性。但首先,大台為何會存在?一般而言,大台扮演著協調行動、配送物資、解決內部爭議以及處理抗爭後續事宜的角色。

許多論者此前已指出,反修例運動透過新世代的即時傳訊科技,已經可以擺脱大台的部份功能而直接由抗爭者自行協調物資的配部以及戰略的部署。有緊跟是次抗爭消息的人都知道,透過Telegram和連登,抗爭者能有效地向所有支持是次運動的市民徵求物資及相關的運送地點,也能有效地馬上報告各區的即時現況及哪些抗爭地點要守要撤等信息。這些即時及自行的協調,在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亦由於這個原因,從未接觸新世代科技的建制中人,一直無法想像一場沒有大台而能曠日持久並協調有度的抗爭。於是,他們寧願相信是背後有一個連他們自己都沒法點明的大台存在,而無法相信任何其他解釋。這就像從未接觸科學的人,不相信閃電是自然現象,而總認閃電背後一定其他更高層次的生物在操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