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逃犯條例

香港十年:一位「中間派」港漂的自述

香港社會在這次運動中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們港漂其實沒有機會參與進去。我們不是持份者,以後大和解中,就失去了講話的份。

2019年10月1日國慶日,港島有遊行。

2019年10月1日國慶日,港島有遊行。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苗碩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11-14

#港漂#逃犯條例#香港

【編者按】反修例運動在本週,進入了一個危急時刻。幾起傷人事件引起輿論譁然的同時,來自中大的「戰事」,直接導致香港幾所大學提前結束本學期課程或改為網上授課。這一事件引起的內地生撤離風波,再次將港漂群體拋進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過去幾個月,這一群體時常失語,偶爾被針對,多次被利用,最近則陷入了恐慌之中。在媒體的報導裏,他們有人將香港視作「戰區」,每到週末就乘坐第一趟回深圳的大巴,逃離瀰漫催淚煙霧的街道;也有人因為支持或僅僅同情香港運動,在內地網絡上被人肉和舉報。其實說到底,只是因為這個複雜的群體,並不能被任何個例所代表。

這篇文章的口述者,已來港十年有餘,2008年到香港時,「奧運剛剛結束,一片大好,大家歡天喜地」;再往後,她卻發現香港和內地的分離,「是一步一步加深的」。2014年佔領中環時期,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覺得「有段時間車很少,空氣都新鮮了」;這一次,她卻說「因為反修例運動,才對香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於未來,她是悲觀的,因為「中國失去了整整一代香港年輕人」,也很遺憾,作為港漂無法發聲,「沒有和他們經歷這段事情,對以後香港社會的形成,沒有發言權」。

通過採訪,本文試圖完整地呈現一位「對香港抱著好感」的港漂,對這個社會和它正在經歷掙扎的理解、同情、反思。至於她的聲音有多重要,是否「中立」,或有多少代表性,則留待讀者去判斷。

我2008年本科畢業,來到香港讀碩士。當時申請的時候已經很晚了,沒有做太多預備,申到學校就來了,所以到了這裡都不太了解這座城市的情況。

我們來的時候,不會講廣東話其實蠻難生活,不像現在普通話這麼普及,剛來時不太適應。我當時是聽都聽不懂,TVB也很少看,連「唔該」都聽不懂。

因為沒來過香港,來到後挺失望的。當時我住在九龍的一個區域,樓都挺舊,也沒有覺得香港特別好,而且地方很小。剛開始對香港不是很喜歡,跟內地的環境相比,我覺得它的設施好像沒有內地好。特別是當你一出來紅磡火車站,面對的是紅磡那些小舊房子、那些唐樓的時候,落差還是蠻大的。

聽不懂廣東話,外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時也沒有Google Map,我又不太認路。出門要經常問路,香港的路又很難找,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基本靠著個手機就能去任何地方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