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阮越清專訪:真正需要我們打動的人,常常是不讀我們作品的人

改變人們的心智,常常不是寫書能夠做到的,而是要通過人與人的交流,要去到那些地方,進行那些困難的對話,去人們生活的地方面對他們。

阮越清。原照片攝影:BeBe Jacobs

阮越清。原照片攝影:BeBe Jacobs圖:Tsengly /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錢佳楠 發自美國

刊登於 2019-10-27

#文學#越南#難民#移民

【編者按】:阮氏出生時姓名在越南登記為 Nguyễn Thanh Việt,到美國之後,他的姓名被登記為 Viet Thanh Nguyen,作者本人曾經公開說明過這個不美麗的誤會,他不再介意之餘,後者也成為他作家身份的標記為世人熟知,初入中文世界時,台灣的出版社譯為阮越清。自本訪問進行時起,我們亦考慮到底採用哪一個名字,為讀者進入這位優秀作者世界的窗。他所書寫的越南裔在美國的處境,與他姓名的誤會一起,皆成為少數族裔作家在英文世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們絕非對作者不敬,卻也無法撤銷全世界經由 Viet Thanh Nguyen 而認識並了解阮氏的現狀。至少,這指代了阮氏如今的人生階段。

今年五月,愛荷華作家工作坊張貼出「大師課」的通知,所有人看到造訪的大師是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時都激動不已。他書寫有關越戰的長篇小說《同情者》(The Sympathizer)摘獲了2016年的普立茲小說獎。小說的敘事者是一位越法混血的雙重間諜,既是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又是不動聲色的觀察者,越共和美國雙方的人性與非人之處都通過他的視角被一一捕捉。

通常,大師課是寫作工作坊的延伸,來訪作家讀學生的作品,而後進行點評。阮越清完全不同,他的大師課更像是公眾演講和問答的結合,我們藉由文學談論更廣闊卻更切近的現實。「我在柏克萊(Berkeley)讀的大學,」他說,「那兒有一句話,文學拯救世界。不,文學不能拯救世界,但是社會運動可以。」

這也是他如今多重身份中的一種:作家,大學教授,社會運動者,公共知識分子。他去美國各地演講,給《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等報刊撰寫社論專欄,他自言很珍惜這些機會,因為他的聲音可以通過這些渠道觸及不讀文學作品的普羅大眾,那才是思想碰撞真正發生的場域。

他也談了少數族裔作家不得不面臨的困境,因為講述本族群的作品不多,所以寫作的時候不得不擔心是否要顧及這個群體的「整體形象」,然而,他表示當寫作《同情者》之時,他把這些顧慮統統拋除,「要寫一部我真正想寫的小說,我知道我必須不去想這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