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觀眾將被鬼魂帶往何方:遊戲《返校》拍成電影的理由

導演才是玩家,觀眾則像是玩家在遊戲中的「角色」。告密者與加害者,與白色恐怖時期國家機器戕害人權自由的手段相比,都是廣義的受害者⋯⋯

《返校》電影劇照。

《返校》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作者 鄭秉泓 發自高雄

刊登於 2019-09-25

#電影

註:內文涉及關鍵劇情討論

2019年9月20日,對於台灣人從此是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台獨教父」史明在這天晚上辭世,享年103歲。此外之於台灣電影,這一天同等重要,因為這是以白色恐怖和轉型正義為題材的國產遊戲改編電影《返校》的正式公映日。

台灣人最矛盾的一點,就是既政治狂熱又政治冷感,可以狂熱到一切泛政治化二分為藍綠統獨,也可以冷感到把「政治歸政治XX歸XX」這句話當成口頭禪無限上綱。所以每每有以近代重要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宣佈開拍,往往就是口水仗的開始,在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上映的《返校》電影版,自然也不例外。

忠於電玩精神 vs 能夠說服的敘事線

《返校》原是一款2D橫向式恐怖冒險解謎遊戲,最初在2016年5月13日開放PC平台試玩版,後於2017年1月13日推出正式版本,2017年六月確認由台灣知名監製李烈的影一製作股份有限公司取得電影拍攝版權,從劇本打磨、拍攝以至後製,耗時超過兩年。電影版《返校》日前才推出,因為題材上的政治敏感度加上香港反送中抗爭持續,隨即成為全民熱議話題,首週末三天創下總計新台幣6770萬元的票房成績,在台灣影史首週末票房紀錄(不含口碑場)僅次於2011年的《賽德克‧巴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彩虹橋》上下兩集。

《返校》遊戲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62年的翠華中學,高三女生方芮欣和高二學弟魏仲廷在暴雨中空無一人的校園中甦醒,他們一方面要找到離開學校的方式,另方面還要找到失蹤的張老師和社團夥伴們,但是他們似乎被困住了,學校充斥各式各樣的鬼魅,逼迫他們面對被遺忘的真相⋯⋯這款解謎遊戲雖然已有考究完備的故事角色及時代背景設定,但在電影化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最大難題在於,如何在忠於電玩人設與核心精神之餘,又能拉出一條同時能說服遊戲迷和一般觀眾的敘事線,而且發展屬於自己的個性和風格?而主創團隊面對歷史和政治的態度又是什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