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影像逃犯條例六四週年

三本拍攝六四廣場的攝影書,也觸碰了今夏香港的命運?

直到香港的衝突升高,我才更為意識到手上這些書各自與香港皆存在著某些關聯,以及這些關聯對於香港的啟示意義。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特約作者 李威儀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9-06

#六四30年

六月,在人們對北京八九民運三十周年進行回顧之際,香港社會因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燃起「反送中」的抗爭衝突,香港人對於中國政府治理所潛伏的不安感與日益緊縮的政治空間與言論自由的不滿情緒爆發,引發逾百萬人上街頭示威、至今未止的流血衝突,並造成數起自殺陳情事件。

原本在此寫下一點文字的用意,是在八九民運三十年紀念的此刻,為幾本自己一再造訪的關於八九民運的攝影書做些筆記。但直到香港的衝突升高,才更為意識到手上這些書各自與香港皆存在著某些關聯,以及這些關聯對於香港的啟示意義。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
黃勤帶《89廣場的日子》。圖:作者提供

《89廣場的日子》,香港人成為傷口本身

即使九七過後的香港並未發生如同六四事件般血腥的殺戮,但是「對於香港人的精神和想像而言,有什麼確實發生了。」

1989年,香港攝影工作者黃勤帶在北京,目睹這場舉世矚目的北京之春。在運動落幕的隔年發行,他將照片集結起來出版了《89廣場的日子》,這本書最初是作為報導攝影意味的一份紀錄。隨著時間逝去,天安門廣場與長安大街上曾經壯懷激烈的吶喊,逐漸嘶啞、噤聲,只餘寂寥沉澱。二十多年後,黃勤帶又將影像重新編輯發行,新版的《89廣場的日子》加入了他在九O年代重返北京拍攝的照片,並取下初版那張示威者從天安門廣場帳蓬中探頭微笑的書封,換上了全白的封面。

書本的影像序曲是八九民運後的第一個十年,也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的後兩年。黃勤帶再度踏上北京,天空正下著大雪,他拜訪六四亡靈袁力的墓,又走上一片白茫的天安門,回到當年的廣場,端詳著國家博物館前懸掛的計算澳門回歸日的大型倒數計時器。書頁接著回到1989年的現場畫面——人群、標語、激情與軍隊的種種閃回,因為書頁中大片的留白,情節緩步推進。由於知道事件的結局,廣場上再激昂澎湃的樂句,如今都像是一首哀歌的悲壯前奏。頁末,黑幕上,坦克駛入。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