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逃犯條例

鄧鍵一、袁瑋熙:參與一場不懷期望的社會運動,人們心裏在想什麼?

數據說話

2019年8月4日,防暴警察在銅鑼灣施放催淚彈,驅散佔領馬路的示威者。

2019年8月4日,防暴警察在銅鑼灣施放催淚彈,驅散佔領馬路的示威者。攝:陳焯煇/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8-16

#袁瑋熙#逃犯條例#香港#評論#鄧鍵一

整場「反修例」運動已經持續了超過兩個月,群眾的訴求由最初的撤回方案,至七一後的「五大訴求」,到近來社會有較強共識的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要求都十分清晰。然而,兩個多月來,政府除了宣布「暫緩」修例之外,就只有在不同場合向公眾致歉,至今仍然沒有回應社會的主要訴求。不過,正如我們過去兩個月所見,群眾的抗爭熱情沒有因為政府「冷對待」而冷卻下來,反而更趨激進。面對政府的冷淡回應,到底示威者是抱著怎樣的期望參與這場運動?他們是否期待政府因爲公眾壓力而讓步?這是我們其中一個希望了解的問題。

過去兩個月,筆者二人與李立峯、鄭煒進行了多次現場問卷調查,了解示威者的參與動機及政治態度。其中幾次,我們問受訪者「你覺得政府最大機會因應這次的抗議行動作出甚麼回應?」選項除了政府各種可能的實質回應之外,還有一項是「不再作任何讓步」(註1)。

選擇「不再作任何讓步」的示威者,就是身處現場參與抗爭,卻對成果不存希望。他們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力感下的政治參與,或者是一種「不懷期望」的政治參與。回顧過去兩個月的調查,6月9日的大遊行,有35.9%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會作任何讓步,是至今最低百份比的一次。往後的示威,認為政府不會讓步的示威者,分別佔樣本44.5%至60.4%。這而在筆者撰寫本文時候最近的數據(8月4日將軍澳、西環集會),約51.5%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會再讓步。

圖:端傳媒設計組

這篇文章,我們以8月4日兩區示威的調查結果為分析材料。初步觀察所見,這些不懷期望的參與者,有幾點值得留意。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