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香港科幻作家】譚劍:香港科幻,必須放在全球視野中來談

相比台灣與中國內地,香港科幻更具生命力;「因為恐懼,所以書寫」,只有當人們關心未來,科幻才會蓬勃。

譚劍曾於2004年寫成〈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時隔15年,他修改此文,進一步疏理2004年之後香港的科幻文學。

譚劍曾於2004年寫成〈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時隔15年,他修改此文,進一步疏理2004年之後香港的科幻文學。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作者 洪嘉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7-17

#香港書展#科幻

因為一個劉慈欣,中國內地的科幻文學近十年來風起雲湧,即便是較少接觸內地出版的香港讀者,也會對《三體》留有印象,更別說改編成電影、曾經在香港上映的《流浪地球》。

內地科幻文學掀起的這股熱潮,也讓人扣問,香港的科幻怎麼了?這是個沒有答案,卻總叫人思考不已的問題。倪匡之後,本地具市場知名度的科幻作者缺乏,中生代作家譚劍以《黑夜旋律》入圍九歌出版社的「九歌30文學大獎」(這個文學大獎當年並沒有選出最後的得獎作品),香港讀者對他依然陌生,直至《人形軟件》出版,本地讀者才驀然發現香港也有十分出色的科幻作家。然而香港科幻如何走下去?

「香港書展2019」的主題是「科幻與推理」,把兩個類型創作放在一起並列主題,是擔心單一主題不夠撐場?還是科幻與推理息息相關?主辦單位的思路我們難以推論,但把「香港科幻」深挖下去,也許可以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在香港,寫的人越來越多

譚劍於2004年寫成〈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收錄於《科幻‧現代‧後人類——香港科幻論文精選》一書(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時隔15年,他修改此文,進一步疏理2004年之後香港的科幻文學。「我本來對香港科幻並不樂觀,但後來看見很多人在寫,就樂觀起來了。」譚劍說。他以為2004年香港科幻已經走到盡頭,甚至以為自己不會再寫。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