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陳慧 X 應亮:我有這樣的命運便有這樣的自由,自由不是被給予

我們最早的自由就是叛逆;自由是一種風險,我堅持一個他人禁止的選擇,即是自由。

導演應亮和編劇陳慧的對談。

導演應亮和編劇陳慧的對談。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作者 羅樂敏 發自香港 ; 錄音整理 實習記者鄧捷

刊登於 2019-06-07

#電影

近年香港移民潮彷彿再現,朋友相聚總聽到有人離開。其實經歷九七移民潮,大部份港人未覺外國有多好,反而深曉異鄉窘局。無奈面對大灣區融合,自由空氣愈加稀薄;而今修例在即,港大民調顯示逾四成受訪者有移民打算。對許多人來說,離開,僅僅是為了去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

離開與流亡,也是去年底上映的電影《自由行》的主線。故事講述中國流亡導演為與身內地母親團聚,不得不參加台灣觀光團作為幌子,惟全程仍被盯緊,歷盡諸種不自由,而主角也不得不在自由、親情、家庭中作選擇。電影反映了導演應亮的親身經歷;而電影的編劇、香港小說家陳慧,也恰於去年遷居台灣。

香港和台灣,是應亮與陳慧足跡的重疊處:他們都離開了自己的出生地,一個從不自由的地方來到相對自由的地方;一個仍兩地奔走,向家鄉作漫長的告別。如今雙城情勢湧變,我們邀來兩位共坐一處,談談香港與台灣與他們個人。兩地而言,自由在萌發新機,還是不過徒增絕望?而他們自己又如何在不同地域脈絡中,思考與實踐「自由」?若創作是利器,他們又如何以此踏上異鄉?

:陳慧
:應亮

自由是一種風險,我堅持一個他人禁止的選擇,即是自由。——陳慧

在香港已是異鄉人

: 2016年接到應亮劇本初稿時,我沒有想過「異鄉人」、「自由」這些課題。如果要談異鄉人,我當時在香港已經是一個異鄉人。這個「異鄉」不是地域上的,而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是意識形態上的。比如,我看著自己很熟悉的的店舖變成藥房。我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的 outsider 的感覺,所以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異鄉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有一個家。我還未移民台灣,也沒有想到,我搬到那裡只是因為工作,每個月我都會回香港處理事情。香港對我來說需要很漫長的告別,台灣對我來說需要很漫長的適應。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