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剛被美國實施貿易禁令的華為公司創始人、總裁任正非,5月21日在深圳華為總部接受中國記者群訪,這些記者來自包括央視、《財經》、《財新》在內的各界媒體。很快,訪談的兩萬字實錄問世,並收穫中國社交媒體上各方的一致好評。
總體來說,包括之前對華為的運作及「狼性」文化多有批判、或是與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保持距離的人,這次也與大多數人一樣,盛讚任正非的表現。
於是任正非憑藉一人之力,展開華為的輿論反擊,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其影響力遠勝之前發表各種攻擊性言論的中國官方媒體。
而在中國大陸的輿論場上,信息量稀少的中美貿易戰,席捲着數以億計中國人的關注,即便不是每一個人,都已感受到它帶來的經濟後果。事實也表明,在國民中做出輿論上的爭取,創造同仇敵愾的認知,成為中國官方精密部署的系列行動。而在凝聚人心的輿論戰中,被推向前台的任正非,成功引領他身後的公司與體制,佔據了「理性」的高地。
任正非的話術進步
今年前五個月,任正非多次安排「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媒體群訪,其中包括女兒孟晚舟於加拿大被捕後,1月集中接受國內外媒體的專訪。這也是任正非在2015年2月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接受專訪以來,最為密集地通過媒體闡述華為綱領、剖白個人心跡。
多次記者群訪的背景,是隨着貿易談判,美國對華為步步升級的壓力。任正非會根據不同背景挑選主要問題,並釋放特定信號。第一次是通過外媒向英美喊話:華為相信規則與合作,華為不等於中國政府。第二次是通過國內媒穩定市場:華為沒事,對困難有所準備。第三次作勢回應民族主義情緒:不要民粹,不買華為不等於不愛國。
仔細研究四年內任正非的訪談內容,可以明顯看到他的話術修為,在不得不站到聚光燈前直面媒體的若干年間,進步迅速。2015年的達沃斯論壇,他用直白的「我是無能的」來放低身段,刻意掩飾他並不得體的幽默。外媒對他作出「裝瘋賣傻」等負面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那次專訪的意圖。
很容易就能比較出來,任正非在面對中國媒體時更輕鬆,面對外媒記者則更專注。這表現在他會無視中國記者的問題,要麼直接跑題,要麼回以套話。當然,迄今為止,外媒記者與任正非的「交手」也很難說有收穫。任正非堅守他預設的立場,頭腦清晰地保衞其表達飄忽的邊界。
在最新的長談中,任正非拋棄了過去插科打諢的弊端,顯露出完全的主場優勢。一改過去求生存的低姿態,大談華為爭「世界第一」的理想。他精確地迴避體制問題,甚至不惜透露先後兩任妻子和平共處的隱私,強化以情動人,淹沒記者追問。
他遵守着常規的公關話術,依託豐富的業界經驗,儘可能多地向外輸出姿態、觀點與立場;儘可能少地正面回覆提問者問題;儘可能攤薄信息量,但又通過頻繁的、高密度的情感表達製造出誠懇的公眾形象。這一次,任正非完全走出了達沃斯的陰影,將這些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正與反的民族主義武器
本次訪談,發生在中美貿易戰升級的關口:之前的談判近乎破裂,而美國繼試圖引渡孟晚舟受審、 在全球範圍內發動盟友限制華為的5G網絡建設後,開始全力使用各種行政與司法工具來狙擊華為——這家已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象徵的公司。
而另一個輿論形勢,則是面對美國本輪提高關税與升級的最新制裁,中國官方營造輿論的反應在節奏上是滯後的。而過去一年各種官媒義正言辭式的話語,也使民間輿論有了逆反心理。任正非此時以民間代表而非官方身份攪動輿論場,使本已處以劣勢的「中國聲音」,改頭換面後得以再次籠絡人心。
因為這次設置了明確議程的訪談,與其說是講給國際觀眾,不如說是針對國內聽眾。顯然,任正非本次講話的基調,是淡化國內激進的民族情緒,軟化支持者,同時拉攏之前對華為表示懷疑的人。
前幾次的訪談中,任正非謹守兩條線索:一是強調華為的技術先進,既是為公司18萬員工鼓勁,也是為凝聚身後的民族驕傲。二是刻意保持政治中立,具體表達時着力去政治化。最新的談話中,任正非堅守了第一點,但在去政治化表達上使用了圓滑的策略。
這個策略就是,他一方面直接批評中國國內的意識形態,但使用限定詞,比如「狹隘的」,來修飾愛國主義和民族情緒。另一方面大談教育強國,將這種無害話題的進行大幅擴充,以沖淡他對意識形態婉轉且少量的批評。
任正非之所以批判「狹隘的民族情緒」,目的也很明顯,就是抵消貿易戰中依附在華為品牌上的激進民族主義。這一義和團性質的激進勢力,作為現實存在,可以星火燎原,也可以引火燒身。對它的準確拿捏絕非易事,華為若被它深度盤踞,等於在國際上授人以柄。
聯繫華為在長時段的表現,它在營銷中是默認民族牌這個標籤的。但在華為的民族性上做出直白附和的僅僅是部分高管或一般員工,而任正非此前既不反對也不支持。這種精明的分工終於收割成果,當需要任正非出面抨擊民族情緒時,他戴上了「理性」的白手套。
所以,從整體上看待任正非的五月語錄,縱覽他今年以來的話語演義,能看到一幅中國特色的景象:過去的華為以順應民族主義打開國內市場,現今的任正非以口頭反對民族主義賺取滿堂喝彩。民族主義成為任正非手中一張雙面王牌,正面或反面亮出都能穩贏。
這個時代「最可愛」的「公知」
兩萬字訪談實錄經過潤色,儘管事實欠奉,卻在公布後受到廣泛好評,一些原本對華為保持距離的泛自由主義者也被折服。這群人一向習慣以谷歌而非國貨構築價值觀的護城河,但在兩萬字的橫掃之下也潰不成軍,轉而支持華為。
5月21日這一天,將華為列為民族主義第一方陣並曾抵制的人,遽然將任正非認作當今中國最可愛的人。他們似乎認同一個道理,如一篇微信文章中所說,任正非做到了「把政治與商業分開,把愛國與商品分開,把憤怒與理智分開」。
任正非用話術接續公知啟蒙話語,將其奇妙地嵌套在時代姿態中。透視出的,則是時代對啟蒙的埋葬,是公知屍骨被民族象徵挖墳的再利用。
他通過兩萬字訪談實錄所表達的——技術全球化、社會多元化、愛國理性化、呼喚中國開放——都是傳統公知話語的主要觀點,在過去十多年裏廣為傳播,只是到近年幾乎絕跡。任正非用話術接續公知啟蒙話語,將其奇妙地嵌套在時代姿態中。透視出的,則是時代對啟蒙的埋葬,是公知屍骨被民族象徵挖墳的再利用。
從熱烈的社會反響看,受眾幾乎是照單全收。特別是新的支持者,把任正非的公知語錄認作久違的福音,無意溯源或辨別其真實與否。早已不成氣候的老派大陸公知群體,身陷高壓環境,話語被全面剝奪,則是任正非信手拈來的前提。於是,華為掌門人受到萬眾擁戴,被讚譽為「理性、中立、客觀」的代表,儼然超越意識形態的壁壘。
這種看似荒誕的社會心理,在日益仄逼的中國社會,是對所謂「識時務的強者」意料之中的追捧。如一直未走下神壇的馬雲,和這次終於站在台前指點江山的任正非,他們身上兼具的商業權威與極強的現實感,終於匯聚了眾人的簇擁。
他們替代了曾經的文化公知,是強調民族榮譽而又不訴諸民粹情緒的代言人,是取得了巨大的世俗成功而又不會輕易為時代變幻陪葬的代表。在整個國家都被美國政府敵對的時候,這甚至體現了一種投射:無論價值觀與職業背景,這是每個中國人現在都想成為的模樣。
而這也是一次權力的遊戲。屬於任正非獨家的公知講演,猶如一次大型的丈量事件,它丈量出社會思潮如夢如幻的變遷,成王敗寇的歷史觀依舊是中國民眾的死穴;它丈量出知識人在歷經生存磨難的考驗後,思想隱疾也就此落下病根;它當然也丈量出複雜中國的況味,縈繞於各種求解的反覆路徑。
總之,任正非在輿論戰關鍵時刻高調現身,自如切換改革開放話語與世界公民的身份,以謀略家風範自以為義。這是他與華為的高光時刻,在貿易戰的高壓之下,他再一次確認了國家榮譽與個人驕傲的合二為一,又試圖將華為從激進民族主義情緒中剝離開來。
已經火力全開的美國人,自然不會費心在意華為與它身後國家的區別,但中國人民卻被說服了:華為不代表國家,華為僅代表我們自身。
但最終,每個人又通過對任正非的認同,融入了這個國家。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