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風物

《還願》情緒風暴之後,被吞噬的中國遊戲人

《還願》在中國大陸有多受歡迎,事件反轉的時候,玩家就有多難接受。這場爭議之後,對試圖進入大陸市場的台灣人和產品來說,曾經擁有的「不表態的灰色地帶」,可能正逐漸被打破。


今天所有的門戶網站會處理掉關於赤燭的所有內容。因為通過《還願》這個遊戲已經給這家公司做了定性,這是台獨的公司。 網上圖片
今天所有的門戶網站會處理掉關於赤燭的所有內容。因為通過《還願》這個遊戲已經給這家公司做了定性,這是台獨的公司。 網上圖片

【編者按】:一張「小熊維尼符」帶來的效應,何以在兩岸持續震盪?《還願》為什麼、又是如何「傷了中國大陸玩家的心」?這樣的情緒風暴是怎麼生成的?這場風暴結束後,對台灣、甚至各國有意進軍中國市場的遊戲業有何影響?《端傳媒》彙整了玩家各方意見,並和不願具名的中國遊戲業內人士們聊了聊。由於引述玩家評論,本文有部分劇透。

「當初有多喜歡這個團隊,多對這個團隊充滿希望,現在就多希望他們馬上倒閉、永不翻身。」2月21日,在赤燭遊戲公司製作的遊戲《還願》被大陸網民發現遊戲文本中曾暗藏一張寫有「習近平小熊維尼」符咒的當天,一名網友這樣評論。

赤燭的作品在中國大陸受到關注,是從2017年初《返校》開始的。《返校》出爐之初,一批大陸遊戲實況主播在視頻網站上直播,作品的精良製作在當時引起討論。

而赤燭當時也為《返校》製作了簡體中文版,並為大陸量身定做,修改了部分文本和畫面內容:例如文字中的「共匪」被改為「匪諜」、「大總統」被改為「偉人」、「日本統治時期」被改為「以前」,物品中的中華民國國旗被改為其他圖案的旗幟等。

《返校》遊戲畫面。
《返校》遊戲畫面。網上圖片

但在《返校》走紅數月之後,《返校》的大部分遊戲實況視頻,均被大陸視頻網站刪除,官方並沒有公佈原因。

而這次在《還願》可以上架遊戲平台Steam中國區的前提下,2月19日遊戲發佈當天,已有大量大陸遊戲實況主播在直播通關全程。很快地,這款遊戲在互聯網大熱,成為繼大陸今年的國產賀歲片《流浪地球》之後,第二個在全網引起全民討論的文化作品。

在以二次元動漫遊戲內容為主的、全中國最大的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上,《還願》的實況一度霸榜,單日熱門視頻榜的前十位置,一度幾乎全部是《還願》相關內容;遊戲中的元素成為網絡流行語,「八十八」、「何老師」等遊戲中的用詞在各大討論平台被網民頻繁玩梗,遊戲中的反派「何老師」甚至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

「哭倒一片」的遊戲結尾

而遊戲的悲慘劇情,也使得玩家們表現出強烈的共情和代入感。

據赤燭遊戲官網對《還願》的簡介,這是一款敘事型的心靈恐怖遊戲,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台灣,故事發生在一家三口之家生活的老公寓中。玩家在這個曾經被稱之為「家」的空間內探索,在許多個不期然地轉身中,驚覺周遭環境的樣貌變得愈加詭譎。「當你遊走在一個又一個過往片段,隨著一層層的解謎抽絲剝繭,逐漸挖掘出掩埋在家的表象下,那些難以面對的不堪真相。」

在Bilibili平台上,名為「逍遙散人」、擁有214萬名粉絲、累計超過1.8億次播放次數的遊戲人氣主播,平日播報風格是搞笑、插科打諢,卻在直播《還願》到中後期,不斷嘆氣和對男主角表示憤怒,一邊說著「我都不想玩了」,一邊操作角色。直到推開遊戲最後那扇門,他哽咽地表示,感謝製作組沒有讓他看到令人心碎的畫面。

這不是唯一的例子。到了遊戲結尾,小女孩角色「美心」奔跑起來;隨著搖滾樂響起,網友發的厚厚的彩色祝福彈幕,將畫面層層覆蓋:「去吧,美心!」「跑吧,美心,不要回頭!」「她終於可以出去玩了!」屏幕場面十分「壯觀」。

不同的文化脈絡下,玩家對遊戲的理解也有不同。Youtube上熱門美國主播的《還願》遊戲實況影片,同樣讚美遊戲的細節和「驚恐位」的設置,但對於遊戲中動人心弦的情節,歐美遊戲主播表現得相對冷靜——他們熱愛遊戲,但在理解劇情、浸入情感時,明顯更加抽離。

相較於與Bilibili用戶在遊戲結尾段哭倒一片,由於文化差異和理解部分,有好幾個在熱門的美國主播實況影片,到結尾處都認為這是個開放結局,對整個故事劇情也有些不解。

時間回到2月19日,元宵節當晚,《還願》上線,這個故事成為大陸網絡全民話題,不少網民情感熱烈表示心疼美心、痛恨何老師,為故事結局感到痛心。微博畫手甚至創作出故事裏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同人畫作,實現美心「在衣櫃開演唱會」的願望,在網上廣為流傳,甚至有網民高呼要「暴打何老師」。就連在互聯網上有「何老師」外號的知名主持人何炅,都要發微博稱「此何老師非彼何老師」。

一夜之間,這款遊戲幾乎呈全民一片讚好之勢。

《還願》走紅不久後,網上傳出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儘管遊戲看似大熱,但在Steam中國區僅賣出不足一萬份;大批遊戲的擁護者因而開始自發推銷遊戲,督促網友出資購買,支持遊戲公司,甚至批評那些僅看過遊戲實況得知全部劇情、卻沒有花錢購買遊戲的網民為「雲玩家」。

例如,在大陸「豆瓣網」,《還願》的遊戲條目下,有一條評論被頂至熱門最高:這名網友要求,只看過實況視頻的用戶,就不要到遊戲條目下標註自己「玩過」這個遊戲了。不過,另一條意見相反的評論寫著「我偏要標註『玩過』」,也被頂到了熱門最高。這名反對者認為,「要求看過視頻的人一定購買遊戲」乃是輿論施壓、道德綁架,甚至主張這種論調是遊戲發行商的宣傳手段。

《還願》遊戲畫面。

《還願》遊戲畫面。 網上圖片

《還願》在大陸網絡急轉直下的96個小時

遊戲在大陸有多受歡迎,後來事件反轉的時候,大陸玩家就有多難接受。

台灣的PTT、巴哈姆特等討論平台上,從2月20日起,就有人陸續發帖稱發現了「小熊維尼符」這枚「彩蛋」,它在大陸實際引起廣泛討論卻是在23日。當天早上,最初在大陸公佈彩蛋消息的網民,正是轉載了台灣討論平台的內容,在網上提出質疑;當時還有大陸網友回覆,認為不能過早下判斷,要核實其真實性。

而第一個在平台上公開舉報並引起反響的,是微博紅人梁興揚。

梁興揚本身是一名道士,擁有151萬微博粉絲,以宣傳「宗教徒要愛國」著稱。22日下午,他身穿道袍在網上直播《還願》實況,觀看人數高達20萬,他還與觀眾相約次日繼續。而在23日早上11點,梁在微博宣佈爽約,並貼出符印的圖片,指控遊戲「暗藏台獨傾向,侮辱國家現任領導人」,要求網管部門和遊戲監管部門重視,並tag「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微博帳號。

輿論開始激烈地轉向。一開始還有網民提出,調侃領導人可能就是個玩笑,但有聲音反駁:「罵領導人(習近平),在這裏代表的就是罵大陸。」

23日中午,赤燭在FB發表第一封簡短的聲明,稱「團隊在製作prototype時經常會參照當時的網路用語作為暫時素材,但這次因為版本同步問題而沒有全部刪除,實屬意外,沒有任何攻擊或辱罵意圖」。當晚7點41分,赤燭發佈第二份聲明,表示「事情起於一位成員在美術素材中置放一段文字…...,其他赤燭成員是不知情的。」

網民開始在遊戲中找到種種「蛛絲馬跡」:根據遊戲文本,故事中的邪教名為「陸心社」,邪教頭子名為「陸恭銘」,被認為是影射大陸是邪教,而「陸公民」是邪教教徒。再加上習近平的名字出現在符印上,似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隱喻閉環。還有人認為,遊戲中「邪教泡酒」儀式從10月1日開始,到10月7日結束,影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此外在遊戲中出現一張報紙,標題上有「包子襲擊小學童被捕」、「包子被判三年以上最高死刑」,亦被認為是諷刺有「包子」外號的習近平。

網民將《還願》整個遊戲的故事總結成一個比喻——整個大陸就是邪教,習近平是邪教神,大陸人是邪教成員,至於主角一家和孩子,可能影射被大陸殘害的台灣人。

這些猜想在大陸網路廣傳,引發了更大的憤怒:「很多人在遊戲最後美心死了都真情實感流淚了,現在還有種被耍了的感覺吧?」「我對你友好,可你卻說我對你的友好是邪教,讓你挖眼拔舌,害死你的孩子」。

大陸網民認為自己熱愛這個遊戲、幫助推廣,還從遊戲中學到要反對邪教的道理,卻其實一直在遊戲被比喻成邪教而不自知,是「被暗算了」。一夕之間,互聯網上充滿類似的留言:「我們真情實感為美心流淚,原來人家把我們當何老師。」「大家試圖放下政治立場之間的不同,以血和淚的共鳴去體會他們(赤燭)的作品時,他們反過來拿政治立場把我們隔離在他們之外。」

大批當紅遊戲主播在網上表示自己已將視頻自發刪除,發表的聲明都情緒激烈。Bilibili的主播「中國Boy超級大猩猩」說,「就當我瞎了眼,當初熬夜把三期視頻趕出來,不值得。」曾經對著遊戲唉聲歎氣的「逍遙散人」,說自己「氣火攻心」:「所有人都被欺騙了」。

2017年因直播《返校》走紅的主播「半支煙sama」,更在微博上寫了一封喊話赤燭遊戲的信:

「赤燭,兩年前我採訪你們時還記得嗎,故意在最後臨時加了一題,我問的很直白不拐彎抹角,因為我作為一個視頻作者需要這個答案,兩岸的朋友也需要這個答案,你們回答我說是被台媒惡意抹綠的,是有跳樑小丑惡意宣傳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你們知道有多少觀眾和我一樣拿著這樣一個官方的態度去和那些真正在抹黑嘲諷的鍵盤俠噴子理論嗎?……不同的是,當時支持過為你們發聲過的玩家,這次都只能閉著眼睛接受更惡毒的嘲弄……。」

對此,赤燭則回應《端傳媒》記者,針對這一次的事件,相關說明都寫在先前的公開聲明中了,「目前團隊對外暫時不會做任何回應」。

有玩家指出,這裏的「包子」,其實是赤燭其中一名共同創辦人王瀚宇的公開外號。另有遊戲主播解讀,「泡酒儀式」結束的日期1987年10月7日,是一個當年記載中發生了月食的中秋節,結合遊戲劇情,應取的是其至陰、且「無法團圓」之意。至於對「陸心社」的諧音猜想,有台灣網民這樣解釋:「陸恭銘」其實是諧音閩南語中的「路光明」,而如果是想台獨的人,根本不會用「陸」來代指中國大陸,會直接稱其為「中」。

對於除了小熊維尼符以外,對上述元素的聯想解讀,赤燭則是在2月25日的第三份聲明中也回應稱:「絕無暗藏其它多餘的意識形態,或是攻擊現實人物之意圖。希望不要因為該元素誤植的關係,對遊戲其他元素過度解讀」。

從《還願》到「還錢」

無論這些聯想是不是空穴來風,赤燭也沒有機會再對大陸的玩家解釋了:他們的微博帳號當天就被封了。

沒過多久,微博上《還願》相關的內容都被刪除了,包括主播們的留言。百度貼吧豆瓣上那個曾經引起爭吵的《還願》遊戲條目也消失了,在Steam中國區,《還願》迅速下架。到了2月24日,網上對《還願》的討論,無論是支持還是追罵的,基本都被刪除消失,仿佛沒發生過。

隨著憤怒而來的,是在網上聲勢浩大的退款潮。由於「還願」已經成為違禁詞,有網民在討論時,將遊戲代稱為「還錢」。部分購買的玩家表示,這其已經超出了Steam一般的退款條件,所以不知如何申請退費,網友們互相分享申請退款心得。

大陸相聲演員王自健在微博分享了退款教程,說只要在退款理由上寫「內含政治因素」,不論遊戲時間長短,都能退款。

《還願》在中國區的銷量如何,目前赤燭並沒有公佈。此前,關於《還願》銷量,網路上有「中國區銷量不過萬」的傳言,台灣網路評論對退款宣言不以為意,不少台灣玩家將大陸網民的激烈罵聲,總結為「玻璃心」。大陸網民則拿出Steam上的差評數試圖反駁這個傳言:事發之後,短短幾小時,《還願》在Steam上的總評價從原先的95%「佳評如潮」迅速下跌至40%至60%「褒貶不一」;而玩家在Steam平台上的給分前提,是需要先購買才能評論的,這說明了光是在Steam付費購買《還願》的玩家,有一定比例是來自大陸市場。

《還願》遊戲畫面。

《還願》遊戲畫面。網上圖片

漩渦中心,代理商的身影消失了

在兩岸的對罵喧囂中,處在事件中心、最有可能被波及的群體,卻悄然隱身。威權世界的聲音裏面沒有他們,自由世界的人也沒有看到他們。

匿名知情人士向《端傳媒》記者透露,2月23日當天,《還願》的大陸代理方Indievent公司有員工接到通知,稱北京已經派出工作組,前往公司所在地上海,要求所有負責《還願》遊戲相關的員工在次日(24日)上午報到。而至於那些人員將會面對什麼,則不得而知。

公開資料顯示,Indievent在2017年成立,並在2018年5月與《還願》的投資方唯晶宣佈合作。目前,Indievent的微博被禁止評論,所有與《還願》相關的微博已刪除,包括23號下午3點那條宣佈與赤燭終止合作的公告。

26日早晨,赤燭再發第四份聲明,稱由於遊戲出現閃退等原因,「決定暫時將還願下架」。28日左右起,在網絡管制和熱度減退的作用下,大陸網絡上對此事的討論已經幾近消失;微博上搜索「支持國產遊戲」,大陸玩家們已經在轉發業內近期較受關注的國產遊戲《隱形守護者》《太吾繪卷》等。帖文中使用的語句是:「支持真正的國產遊戲」。

有網帖指,《還願》的投資商唯晶背後,是大陸資金投資了這款遊戲,下面的一條回覆獲得了一千多個「讚」:「希望大陸投資人以後少給灣灣投錢,內地這邊沒有好的團隊可以投資了嗎?」

在此前,唯晶已經宣布將提吿赤燭。而Indievent的公司網站,目前已經無法訪問了。

從此打破「模糊地帶」?「再也不要熱臉貼冷屁股」

在《還願》爭議的背後輿論發展,可能逐漸預示著,試圖進入大陸市場的台灣人和產品曾擁有的「『不表態』灰色地帶」,在逐漸被打破。

豆瓣一名網民總結了「這件事給我的最大教訓」:「什麼支持國產遊戲(編者按:大陸網民曾以「支持國產遊戲」為由,希望更多網民購買《還願》)這樣的口號,希望以後有人不要再這麼說了…人家根本就不認,還覺得我們蹭了他們的光。」「我覺得還是台灣反骨仔們做得比我們好,因為無論我們中國人拿到什麼成績,他們都不會覺得是一家人,與有榮焉,而永遠都是貶低的態度。倒是我們太多人太寬容,或者說太一廂情願了。」

討論持續延燒,赤燭道歉後,大陸各大平台的討論,開始從《還願》遊戲本身,延展到所有從台灣試圖進入大陸市場的人和產品。

去年金馬獎的事件被網民再次拿出來類比:最佳紀錄片得獎導演傅榆在台上說出「希望我們的國家有一天被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之後,那幾天內,不少大陸演員都在微博上發佈了官媒發佈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網帖以示表態。但網民當時最關注的是台灣藝人是否表態。事發後,無論是在大陸一直有節目通告的資深藝人蔡康永、小S等,還是開始在大陸發展的年輕藝人歐陽娜娜、林彥俊等,基本一致地選擇了沉默。不少大陸網民觀察到這種現象,認為台灣人的「不表態」已經是一種表態。

如果說金馬獎事件那種「不表態的模糊地帶」還值得粉絲們爭論一番,赤燭在《還願》遊戲中的「表態」——無論是素材原有的「小熊維尼習近平」或是其他「被解讀」的——在一些大陸網民看來,他們這次終於「清醒」了。

「ww(編者按:ww又稱「灣灣」,這裏指台灣人)年輕一代99.9%都是天然獨。」這是網民們在事件中得出的結論:倘若你真心地喜歡上「立場不鮮明的台灣藝人或產品」,那麼你就很大概率喜歡上「台獨」,對方正在一邊賺你的錢,一邊暗暗地看不起你。

「我不會再看/玩任何台灣的作品,也不會再粉任何台灣藝人」,網民「瓜瓜」在「豆瓣鵝組」發帖說,「以前我會去看粉絲澄清貼,我會去努力釋放自己最大的善意。我會去為沒有實錘台獨(有實際證據支持台獨)的台灣藝人說話。以後我不會了,再也不會了。……一次次被糟踐的善意,一次次把臉送上去給他們打,我累了。每次都要一個個分清楚你們的政治立場,我真的累了。」

事發之後,為《還願》演唱主題曲的樂隊「草東沒有派對」在其微博、Facebook、Instagram上都刪除了與赤燭的合作帖。草東曾在大陸多地巡演,微博有16萬粉絲。有粉絲留言說,非常擔心「垃圾公司」牽扯到草東,刪了微博就安心了。網友評論勸道,只要和台灣沾邊的,都避雷吧。

至於「調侃領導人」和反共、台獨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台獨」就等於看不起、仇恨大陸人?種種複雜情緒的和可能的辯論空間,在洶湧而來的反感聲浪中,全部缺失了。台灣人對大陸可能擁有的所有負面情感,被統稱為一個詞:台獨。

這恐怕是有意進入大陸市場的台灣產品、人才所要面對的狀況:要麼鮮明地擺出反對台獨的立場,要麼就或許不太會受到這個市場的歡迎。以前那種能以「曖昧不表態」立場在大陸謀生立足的空間,之後或許會愈來愈窄,甚至不復存在。

中國遊戲業人士:好不容易版號重啟,版號發放恐受影響

「其實之前返校開始,大家對赤燭還是很有好感的,遊戲質量和文化層面都很有代表性。」一名中國最大的遊戲發行公司之一的匿名業內人士對《端傳媒》透露,「但這件事之後,業界都覺得被牽連了。好不容易『版號』重啟,立馬出了這麼個惡心的事情......。」

2018年,中國遊戲業剛剛經歷過了一陣寒冬。從2018年3月開始,政府停止了遊戲版號的審批,一直到當年12月29日,在這期間,中國沒有任何發行新遊戲。

官方並沒有公開解釋這個暫停發版號大半年的舉動。外界猜測,可能認為是電子遊戲造成青少年暴力、成癮、近視等問題;然而有另一種分析,認為可能純粹就是幾個相關的國家部門在重組,發版號的權限有變動,導致了審批行政工作的停滯。這段停滯期間,上百家小型遊戲工作室倒閉了,大型的遊戲公司也不少經歷了裁員,無數人丟掉飯碗。

在這期間,沒有被中國大陸封鎖的美國遊戲平台Steam成為了灰色地帶。中國玩家可以登上Steam,下載全世界的遊戲,只要它在Steam的中國區上架了;沒有拿到官方版號的遊戲,理論上也可以通過上架Steam中國區而抵達中國的用戶。

在中國大陸,無論是進口還是國產遊戲,都需要通過政府審查,得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版號」,才能夠發行。在遊戲版號被凍結之前,廣電總局每個月大約會審批700款遊戲。

該名業內人士透露,在《還願》的事情發生之前,外來遊戲要進入大陸,基本上沒有特別多的限制,和國產遊戲一樣,提交總局審核,能拿到版號,即可上架在國內發行。不過在版號優先級上,國產遊戲會優於進口遊戲。

這名業內人士以今年發放版號的遊戲為例,目前通過的全部是國產遊戲,但其實據他所知,有些進口遊戲去年更早就已經提交申請。

他說,和進口遊戲合作的大陸代理商們,也基本不太會有要對「敏感內容」專門處理的意識,都是在產品的本地化修改中一並處理了,「沒有特別針對的去審查」;代理合約通常也不會特別規定敏感內容一類。

唯一比較敏感的是對於韓國遊戲。薩德事件至今(編者按:美國和韓國2016年正式宣佈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引發中國不滿),韓國遊戲都沒有拿到新的大陸版號。「因為有限韓令在,所以韓國遊戲基本拿不到版號。」他說。

他透露,禁韓令之前,他所屬的公司大約會代理3-5款韓國遊戲到中國;另綜合媒體報導,2012年,有27款韓國遊戲在中國發行,根據《參考消息》,2014年至2016年期間,共有48款韓國遊戲進軍中國。而從薩德事件爆發至今,再也沒有一款韓國遊戲在中國被放行。

圖為遊戲銷售平台 Steam 的香港區版面。

圖為遊戲銷售平台 Steam 的香港區版面。攝:Stanley Leung / 端傳媒

2019年春天,版號發放重新開放,遊戲行業戰戰兢兢地迎來復甦。隨著《還願》事件急轉直下,網上對於事件的影響有很多猜測,有網民擔心會繼續遊戲行業的凍結,甚至會導致Steam在中國大陸被封禁。

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在大陸微信群組聊天中發送「Steam遊戲」字樣,是無法顯示的;所以業界猜測Steam可能確實會收到影響,具體的影響如何,大概要看3月份的「兩會」之後才能判斷,該人士指業界傳言,主管部門或會在兩會期間有進一步的動向說法。

經記者親身測試,倘若在微信的群組聊天中發送含有簡體「Steam遊戲」字樣的內容,群組內的其他用戶,身在中國大陸網絡之內者,不會收到信息,處在防火墻之外網絡的則可以正常接收。

至於經過了這一次風波之後,大陸遊戲業界會怎麼看待與台灣遊戲的合作?「本身我們基本也不太會代理台灣的遊戲。其實目前的業態,更多還是大陸遊戲對台灣遊戲的輸出,」這位業內人士透露,「大陸的大廠,目前主要業務還是商業化手遊為主,涉及到代理的更多是進口日本歐美的手遊。我們是擔心會由此事延伸出去,對全部進口遊戲都加以限制。」

「整個大陸的遊戲行業自去年開始都比較受到打壓 ,所以都是低調蟄伏的狀態。」這名業內人士分析。他亦提及《還願》事件之後,業內推測大陸政府對「進口遊戲」的憂心:「擔心會影響後續遊戲版號的發放......,特別是針對進口遊戲。」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遊戲審查 《還願》 Game ON 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