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矛盾的春節,流浪的地球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9-02-10

#劉慈欣#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Rainbow___,回應《春節:中國式家庭的醜陋演出

看完之後,我的一個結論:作者把春節與中華傳統文化裡面的糟粕——畸形的孝、死板的等級、虛偽的人情諂媚、保守的倫理結合起來,於是得出了春節是醜陋的中國特色節日。而我則認為,從這種經不起推敲的邏輯中得出的結論,同樣是經不起推敲的。或許作者說的各種,在100年前、200年前,以及更久遠的古代中國,是成立的,但現在是2019年的中國,作者的是否還在用過時的視角看待當代中國呢?在標題下的摘要:多數的中國式家庭,通過節慶的強化作用,維繫着古老、保守的倫理價值。這句話,多數是指多少?但我周圍的中國家庭,貌似不存在作者說的這種現象。所以,作者這一句話,就代表了多數中國式家庭?然後,作者通過4個點,說明了,春節與一些「傳統垃圾」結合的表現,但,當代春節真的是這樣嗎?且不說當代中國家庭關係已經不如作者所說那般保守,更不說春節已經轉變,變成了現代化的春節,如果說春節的意義,我個人更傾向於是放鬆生活、年終總結、維繫親情友情、大家一起開心等等的一種更具現代化的意義,而不是作者說的強化保守倫理。我認為現在部分中國式家庭過春節,就如西方人過聖誕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放假的長短。

2. 9_9OOps,回應《春節:中國式家庭的醜陋演出

作者的判斷「年輕一代接受血親長輩的價值評判,而長幼有序,並沒有半點辯駁的空間」其實滿有問題的,至少在當代,晚輩並不缺乏令長輩下不來臺的手段,從不回家到讓全家人都過一個極不痛快的節日。

對於缺乏有薪年假,在服務業基層工作的人們來說,春節至少是個長假,他們是願意跟着「傳統」回家去見見家中因爲種種原因不能隨他們到工作的城市的父母子女,還是願意做其他事比如「比較有反骨」,就隨他們去吧,用不着站在大徹大悟的立場上對此大加撻伐。

而且,這篇文章的作者,除了檢討春節各種令人厭煩的徵象自己做出的實質性反抗是什麼?文章並沒交代。

3. 苟利國家,回應《春節:中國式家庭的醜陋演出

所有官方的節日都會被「權威化」,即通過節日的儀式來樹立某種文化上的權威,比如春節,清明節所塑造的「家族」,國慶節,端午節所塑造的「國族」「國家」。按照林毓生先生的觀點,一個自由的社會並不排斥權威,但這種權威一定要本身具有魅力,即「奇理斯瑪」。但當代中國的官方節日所塑造的權威,在年輕一代當中卻遭到了質疑。現在春節面臨危機這一現象,正是中國社會中家族的權威逐漸遭到公民社會挑戰的縮影。也正因此,許多不認同家族和國家權威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在聖誕節,他們可以擺脱既定的權威化的儀式,向自己真正在意的人贈送禮物。其實這才是更符合中國的傳統,更像是費正清所言的「差序格局」。

4. WillowTing5,回應《春節:中國式家庭的醜陋演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個樣子,不幸的家庭有多種面貌。許多身邊的朋友深受春節帶來的痛苦卻無從抵抗。除夕夜媳婦要負責一家大小出菜洗碗,同性戀者被各種隱晦的試探和評論傷害,單身者無論多麼事業有成都被視為一事無成,任何一個平時完全沒有往來的長輩突然在春節都有資格對其指指點點,而你不能回嘴。如果說其他的節日你有選擇過與不過的權利,春節則是連這個選擇權都被收回,光是不回去過節或是表達不喜歡過春節都會被各種勢力圍剿。

5. sagabrahma、影青蓮、clickwhatiam,回應圓桌話題《中國人的新年俗——今年的春晚你看了嗎?

sagabrahma:一個本應匯聚中國舞台表演藝術最高水平的春晚,卻還在沿用數年前的老段子,抄襲其它節目的創意,用高科技掩飾尷尬劇情,用地域梗挑動觀眾情緒,最重要的,政治籠罩了藝術,慶功勝過了祝福,看看演員和現場觀眾的假笑,早已不是陳佩斯時代的大碗麪條,這樣的春晚,不看也罷。

影青蓮:身在海外,實驗室裏大部分都是國人。早上老師不在,我們提議在實驗室的屏幕上放春晚,一呼百應。在大家的意識裏,春晚是比年飯、鞭炮之類的習俗更容易企及也具年味的東西。

放了一會,我們邊工作邊聽着。敲代碼的間隙我聽見「……是國家政策,怎麼是你能決定的呢」的小品,聽見老藝術家以優美的歌喉頌唱的「人心向着共產黨」,聽見年輕藝術工作者以歌聲讚頌國情,餘光還能瞟見舞台上諸如宇航員之類展現光輝成就的形象……

過了一會,師兄說太吵了我們關了吧,一呼百應。

我很認同起點一本小說的觀點,歌頌型相聲在一個特殊的年代裏讓相聲活了下來,是對相聲的貢獻。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並非是在相聲里加歌頌,而是在歌頌里加段子。不止相聲,這個定義可以擴展到整個春晚。

然而諷刺就是出路了嗎?須知諷刺型的節目比歌頌型更容易受到限制。排除必須堅守的那些紅線,諷刺民生問題最後多半落實到「諷刺人民的心態」上,其他任何主旨或哪怕只是敘而不述讓人自己體會都可能會帶來「後果」。

至於說出路在哪裏……如果有人有答案,請務必告知以解答我的疑惑,萬分感謝。

clickwhatiam:近幾年從來沒指望春晚再出過什麼有深度的表演和思想上的進步,只是開着當作一家人除夕歡聚的bgm罷了,也根本不對其抱有希望。

最開心時刻可能只是看見自己比較喜歡的人物出現在春晚節目單裏的一瞬間,和放着春晚過年陪家人的時光吧。作為面向全國大眾的節目要做出深度同時又政治正確近幾年是不可能的。

但是那又如何呢,就在那裏放着罷,大家知道這個是春晚,大家知道這個節目除夕才會有,知道這是一年不可多得的團聚的好時間就夠了。

硬要批評春晚內容與反應的社會現狀,我覺得沒有必要。牆外的人平時都可以從央視的新聞,綜藝節目,微博的評論,新聞事件的報導點點滴滴地方都看到中國明顯的社會與政治的問題,沒有必要讓春晚背鍋。

春晚已經不是一個節目了,而像一個鬧鐘,告訴大家該過年了。春晚開始,除夕開始;一旦春晚的開始結束,那便是春晚的結束。

6. Luck7Seven:,回應圓桌話題《<流浪地球>之爭:它是「科幻新紀元」,還是「宇宙版戰狼」?

看完了,先說結論吧,滿分10分這套可以客觀打7.5分,加分在於沒有過度渲染愛國主義,而且特效合格,劇情合邏輯(不是說科學合邏輯,如果科學角度來說就算是星際穿越也是bug一堆。)

為什麼說他劇情合邏輯的,因為電影進行到後段,人類決定要重啟發動機,我一開始也以為是那種主角發現了,而所有人沒發現那種俗套的東西,但沒想到編劇給了我們一個神轉折。而且這段劇情在書中沒有提及(這部電影嚴格來說只是參考了原著的設定),可以看得出編劇是尊重觀眾的智商的。

缺點嘛,就是吳京的演技非常一般,這個甚至可以說是扣分項了,而且過度煽情,劇情不夠飽滿,導致有一種用力過度的感覺,不過相信是為了春節排片而刪去了不少劇情,估計導演剪輯版(如果有的話),劇情上應該會飽滿不少。

嚴格來說,如果這套片非常符合你的type,你打8-8.5分我完全理解,我個人感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無法想像如果國產電影在審查寬鬆情況下會拍得多好,畢竟戴着腳鐐跳舞已經跳得非常好看了。

還有一個point,為什麼我打不到八分了,因為在特效方面的確和好萊塢有差距,不過在這樣的預算下已經是非常用心的了,相比於韓國片可以說有過之無不及。

7. Spring1224、肯尼亞駕駛員、影青蓮,回應圓桌話題《〈流浪地球〉之爭:它是「科幻新紀元」,還是「宇宙版戰狼」?

Spring1224: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對這樣一部情節缺乏邏輯,台詞讓人齣戲,煽情套路滿滿,人物沒有一個招人喜歡,號稱科幻卻罔顧常識的電影,能獲得國內影評人一致盛讚?是他們失去了專業眼光,還是拿了錢只能說好話?但最可怕的是第三種原因——他們真覺得好。

科幻電影不過是電影的一種,科幻小說不過是小說的一種。故事不過關,文戲是中學生水平,價值觀扭曲,靠「洛希極限」就硬科幻了?就成了好電影了?特效很神奇嗎?好多年前就看過《後天》了,我沒看出什麼新鮮的,也沒看出任何美感。

劉慈欣的價值觀,就是做宇宙戰狼。「黑暗森林」有什麼原創?霍布斯早就說,自然狀態下,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對人來說就是狼。品一品《流浪地球》的背後,是一樣的價值觀——為了我兒子,我可以自作主張駕駛飛船帶下燃料去炸木星(雖然貌似他沒有這個權限)。

為什麼他可以代表人類,為什麼他可以拯救地球?因為他就是這麼自信——毫不懷疑自己是地球上最聰明最正義的那個人,一個中國人。

以下引一段劉慈欣舊事,可以領略一下他的價值觀——仰望星空時,內心沒有道德律。可以說是宇宙戰狼的箴言了。

2007年在成都的白夜酒吧,劉慈欣和上海交大的「科學史」教授江曉原有過一場關於「吃人」的辯論。當時劉慈欣假設,如果世界末日,只剩下他、江曉原和現場一位主持人美女,「我們三人攜帶着人類文明的一切,而我們必須吃了她才能夠生存下去,你吃嗎?」

江曉原說他肯定不會吃。

劉慈欣強調,可是全部文明都集中在我們手上。「莎士比亞、愛因斯坦、歌德……不吃的話,這些文明就要隨着你這個不負責任的舉動完全湮滅了。要知道宇宙是很冷酷的,如果我們都消失了,一片黑暗,這當中沒有人性不人性。只有現在選擇不人性,將來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機會重新萌發。」

江曉原說:「如果我們吃了她,就丟失了人性,一個丟失了人性的人類,就已經自絕於莎士比亞、愛因斯坦、歌德……還有什麼拯救的必要?」

很顯然,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

劉慈欣後來說,之所以自己的作品受歡迎,「正因為我表現出一種冷酷但又是冷靜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是合理的。你選擇的是人性,我選擇的是生存,而讀者認同了我的這種選擇。」他套用康德的一句話: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

肯尼亞駕駛員:我懷疑你沒看電影啊。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一個很大的特點反而是背離了原著,是一部「反劉慈欣」的劉慈欣電影,充滿了大量不必要的煽情。至於為什麼影評人覺得好,我覺得更大的原因是同行存託。國內其他的資本燒錢電影太爛了。

影青蓮:看到吃人那段其實我想的是這假設的邏輯問題也太多了……吃一個人管幾天飽,如果能靠這幾天改變現狀那是不是應該吃兩個男人中的一個而不是唯一的女人,等等……

Spring1224:@肯尼亞駕駛員: 因為之前的各種盛讚,我大年初二就看了電影,然後就就陷入深深的疑惑。為什麼這些影評人如此盛讚,劉慈欣本人各種場合推崇背書?後來發現劉慈欣是本片監製,還飾演了一個空間站軍官甲。要不是他如此推崇電影,我都沒琢磨過他書裏的價值觀。必須承認,國人之所以對此片一致叫好,很大原因是劉慈欣原著,且劉慈欣認可。劉慈欣得過雨果獎,是國際認可的中國科幻作家,高曉鬆等一眾大咖盛讚《三體》,誰敢說不喜歡劉慈欣?那是絕對的少數派,很孤獨的……

我在朋友圈裏發表了對《流浪地球》的評價後,有一位朋友留言說,Mr. Liu is not woman-friendly. 言外之意,我不喜歡本片是因為我是女性。或許這位朋友認為,女性是缺乏「冷靜的理性」的,因此無法欣賞劉慈欣及《流浪地球》。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曾經說,康德盧梭之後自由主義有了兩個走向,一個是冷頭腦,一個是柔心腸。暫不說他的概括是否嚴密,以及這兩種思想傾向後來引發了哪些人類歷史上bug一樣的人物。從思想氣質來說,我對冷頭腦和柔心腸都欣賞。關於自然狀態及自然法的討論,劉慈欣表現得如此確鑿不猶豫,罔顧曾經有一本書叫《洞穴奇案》從各種角度論辯。一本書都沒能說清楚的,他兩句話就表態了。對道德倆字都「不以為然」了,還有什麼批判思維?連道德直覺都是殘缺的(造成殘缺的具體原因我不推論,我相信跟他成長的時代有關係。)。

我只想說,我不喜歡劉慈欣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或者缺乏「冷靜的理性」,恰恰相反,我希望他不要糟蹋「冷靜」和「理性」這倆詞。打着延續人類文明的偉大旗幟吃人,古往今來不少,希特勒斯大林都算得上踐行者。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100年來,國人啟蒙了嗎?什麼叫理性?這個問題很重要。是叢林法則中的自私自利,社會達爾文主義?還是打着為了延續文明,為了世界,為了國家的旗號吞沒個人?

大家容易以為,這兩個傾向是對立的,實則不然。再次回到霍布斯,一群處於「自然狀態」的人,必然呼喚強大的政府,這兩個傾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但這兩個傾向都與真正的理性和自由無關。

8. Wednesday,回應圓桌話題《<流浪地球>之爭:它是「科幻新紀元」,還是「宇宙版戰狼」?

最讓我膽顫心驚的是整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對於宏大社會工程的熱愛。無論「流浪地球「還是「火種計劃」,其本質依然是宏大的社會工程。

總有歷史學家和政治家聲稱掌握歷史的規律和真理,試圖在人間造天堂,卻總是造出煉獄。當科學家和工程師以科技的名義,認為基於自己的觀察和計算,掌握了宇宙真理的時候,一樣會開啟新的煉獄。

為了作為一個總體的「人類「的延續,個體的人的犧牲成為必須。35億人的死亡——無論是死於抽籤的壞運氣還是死於自轉停止時的海嘯,都是這一宏大計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以」人類「總體的名義,100代未來的人的命運被這一代人決定,千年大計由此而興。當情況變化之時,為了「火種計劃」,基於AI的計算,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是可以被犧牲的。

徐志摩說「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是可以實現的。但在現實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得泅過這血海,才能登那彼岸。於是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這一流浪的地球,何嘗不是正在泅過這血海?

9. 元西,回應圓桌話題《<流浪地球>之爭:它是「科幻新紀元」,還是「宇宙版戰狼」?

《流浪地球》是一部標準的學習好萊塢科幻片模式的嘗試之作。電影值得稱道之處,首先是其得益於劉慈欣想像力的世界設定,其次是其可圈可點的場景設計和特效。由於是科幻題材,這樣的題材不需要展現過多的民族性或地域性,因此以往出現在中國電影中、與文化底色不太搭界的特效模板所導致的彆扭感,在本片中並不明顯。這也就意味着本片的特效基本完成了使場景得以成立、可信的任務。除開特效過關,美術在場景設計和道具製作上的功力也很深。

說幾個典型的模仿之處。集體編劇創作,這基本是學習好萊塢的模式,這樣可以充分保證多個情節線的寫作質量,也方便發揮每個編劇的長處。一步步推進的關鍵節點就是證明。讓觀眾在這一環節鬆一口氣,以為問題解決了,但是緊接着是一個大落空。之後再來一個最終補救,故事才達到高潮。

好萊塢電影熱衷的變地標為廢墟的做法,也在片中有所體現,比如北京的央視大褲衩和上海的陸家嘴CBD,都籠罩在冰雪之中,這是之前的片子少見的,看來使人新奇。

但影片也有一些問題。電影貫穿始終的主題是:親情和家園情結,以及始終不拋棄的希望。此外還有很多正向的角色情感,比如蔑視金錢(姥爺途徑上海廢墟時)、捨己為人(大剛、劉培強)、奮不顧身(王磊、周倩、毛子宇航員),整部片子的價值觀正到不能再正,但很多地方的力度欠缺,使得本應該落實價值觀的角色,反而淹沒成了價值觀籠罩下的符號化人物。

例如,影片煽情基本是靠着角色的死亡來達成,因此顯得力度欠缺,因為明明還有許多遠比死亡更可以使人動容的東西,譬如情感,譬如信念。並且有些死亡也缺乏動機和力量,如姥爺的死——須知他的命是大剛冒死才捨身救下的。或許是為了表現大災到來,會死很多人這樣的觀點,不過死的人確實太多了,這就使得每個配角的功能性顯得過於明顯:完成任務之後的以死換觀眾淚點。

最為核心的劉家父子之間的親情羈絆和轉變,鋪陳不夠,因此也就難以真正讓觀眾為之動容。二人隔膜的關鍵,劉啟已經在片中有所透露——顯然是因當年劉培強的選擇導致的媽媽的死,以及劉培強長久以來陪伴責任的缺席。二人關係的轉變開始於劉培強決定炸燬空間站的一瞬間。

此時之前的兩點隔膜成因均未得到解釋或改變,如果將劉啟的轉變理解為心中本能存在的親情,但在之前又毫無體現;如果說他是因為劉培強是自己唯一的親人,因不能失去而突然轉變,同樣顯得突兀;那麼只剩下一種解釋:他為父親犧牲小我、拯救地球的壯烈行為感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但這種轉變的理由,集體主義色彩太過濃烈,說服力也就相應削弱。這一點還可以在眾多國際救援隊成員聽了朵朵廣播後的轉變時看到,因為一番話而覺醒的家園大義,和之前各國救援隊成員的頹喪(俄羅斯人喝酒,日本人自殺)、推脱(印尼救援隊的放棄治療),對比太鮮明,轉折太突兀。也可以將之稱為科幻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只不過同樣鋪墊不足。

片中幾個由角色做出的闡述、找到希望的橋段,時而節奏拖沓(朵朵的全球廣播),時而突兀草率(李一一和老劉的臨時決定),破壞了影片的節奏和邏輯完整度。

10. tomato_puppet,回應圓桌話題《〈流浪地球》之爭:它是「科幻新紀元」,還是「宇宙版戰狼」?

看電影我喜歡找它呈現的矛盾是什麼,流浪地球呈現的最主要矛盾是選擇生存還是文明?末日下,選擇保存人類火種,還是選擇拯救現存的人。這個探討在科幻小說、好萊塢大電影,甚至日本動漫,我小學看的高達Seed裡都能見到。感覺討論的回合暫時到了:認為人類這種生物必然會滅絕,是因為理智會輸給情感,而情感卻又恰恰是人之為人的「人類文明」;「愛」或者「信仰」也就是人的精神可以解決選擇「人類文明」後面對的生存困境。詮釋這個「愛」,流浪地球呈現的是:在無力感下,庶民的勇敢與愛可以逆天,也就是大宇宙的理性碾壓下,還有人類文明的微光嘛。

另一個矛盾是集體還是個體的問題:軍人為「國家大義」服役拋妻棄子,種下愧疚、和兒子的緊張關係,以及最後吳京的「兒子,爸要炸成一顆星了」。我特別討厭這種宣揚個體犧牲的價值輸出。但戰狼、紅海行動,到流浪地球,價值表達上是一致的。就是一系列巨型徵兵廣告嘛。

按邏輯,吳京把主控室加速衝上去,自己綁在休眠室彈出到太空中,可以努力一把嘛,非要個體犧牲,劇本寫這麼淒慘幹什麼...

但它是個科幻電影,除了矛盾還有一個詞,「想像力」。流浪地球的科幻背景設定確實是好看的呀。無數個發動機推著地球去找新家園,燃料不足就去炸木星,這操作是精彩的,邏輯也自洽。當然,很多小說的設定更有想像力,想想那些科幻小說家筆下的外星世界根本難以拍出來,儘管那些世界往往是某種現實的延伸。其實再一想,香港科幻動漫「離騷幻覺」,也是江記把「想像力」畫了出來,那份感動才讓人願意去支持他把動畫做出來。

還有一個讓人戰慄的感受,就是中國人對世界的野心一點都不小。最後韓朵朵對世界的廣播,就像一聲集結號,這是要重新定義世界新秩序呀。這種野心正正是包裝在一個看似懵懂的學齡少女下,像是在說「這是無害的、和平的、正義的,快來吧」... 好戲在後頭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