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8台灣地方選舉

公投效應、蔡英文與中間選民——導致綠營崩盤的,不是統獨,是什麼?

綠營雖然在縣市長席次失去甚多,但嚴格來說不算是「崩盤」,只能說是「回到基本盤」,而「中間選民」擺盪走了。

2018年11月24日,台灣舉行地方選舉,在多位民進黨候選人都宣布落敗後,台灣總統蔡英文召開記者會宣布辭任民進黨主席一職。

2018年11月24日,台灣舉行地方選舉,在多位民進黨候選人都宣布落敗後,台灣總統蔡英文召開記者會宣布辭任民進黨主席一職。攝:Sam Yeh/AFP/Getty Images

王宏恩

刊登於 2018-11-25

#2018台灣地方選舉#台灣#王宏恩#評論

除了台北市還留下「選舉無效」爭議,截止本文發稿前,台灣2018地方縣市長選舉的結果已大致出爐,民進黨幾乎全線潰敗,10項公投案通過7項,婚姻平權、性平教育及東奧正名3項沒有通過。僅僅兩年,藍綠版圖大變天,而公投案的通過結果也令不少人難言滿意。

從宏觀局勢上,直觀來看,綠營失去了整個中台灣以及高雄。但是,僅僅用「崩盤」來形容藍綠變天,足以概括本次投票的結果嗎?藍綠爭鬥依然是今日台灣政治的主要問題嗎?我們要如何理解這一次的地方投票?如何理解公投結果?又如何從這次的大選去觀察2020的總統選舉?從數據上看,民眾到底在關心什麼?

這次民進黨挫敗,統獨還是關鍵嗎?

綠營雖然在縣市長席次失去甚多,但嚴格來說不算是「崩盤」,只能說是「回到基本盤」,而「中間選民」擺盪走了。從中選會的全台資料來看,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仍拿到40%的票,也就是500萬的支持者,而這還不包括柯文哲支持者中屬於淺綠的票。國民黨則是拿到48.8%的票,無黨籍則拿到11%的票。2014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拿到54%的票(扣掉柯文哲為47%),2016年蔡英文拿到55%的票。

我們能說這次選舉結果代表國民黨勢力增加或板塊增加嗎?我覺得比較好的解釋是,如同我之前所說,台灣民眾在2014年之後無黨派的比例大增,到2017年已經過半了,所以大多數民眾變成無黨派了,他們的投票傾向也更容易擺動,而這次它們擺動到國民黨的候選人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