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佔中九子案

許寶強: 傘運九子的審判與 2014的歷史

歷史的編寫和審判,不可能完全由官方壟斷。有權參與審判、編寫歷史的,除了政權和司法系統外,還包括數以十萬也曾以不同形式參與傘運的朋友。

2018年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健民在中大舉行告別演講,戴耀廷與朱耀明出席聽課。

2018年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健民在中大舉行告別演講,戴耀廷與朱耀明出席聽課。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11-19

#佔中九子案#雨傘運動#香港#評論#許寶強

2018年11月19日,是雨傘運動九位參與推動者被政府檢控開審之期,也標誌著香港史無前例的79天佔領進入終章, 儘管運動仍然在不同的層面延續。自2013年初開始醞釀的「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至2014年底發展為預期之外的雨傘運動,延及其後幾年香港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傘落社區、素人參政、進入議會,到人大釋法、DQ(Disqualification,指香港多位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資格)成為常態,再到借「港獨」「國安」封殺新聞及言論自由,以至民間社會出現自我審查及持續抗爭——禁止馬凱入境惹來本地新聞工作者、大律師公會與政黨的抗議;打壓巴丟草展覽及繼後的民間遊撃式的聲援與對「展覽」的創意延續;大館嘗試取消但在藝文界壓力下又恢復馬建講座⋯⋯這種種轉變,正不斷改寫著香港的歷史。

法庭審判九子,也同時是審判傘運,也是官方嘗試借司法之力,編寫傘運未來的歷史。然而,歷史的編寫和審判,不可能完全由官方壟斷。有權參與審判、編寫歷史的,除了政權和司法系統外,還包括數以十萬也曾以不同形式參與傘運的朋友——於九子代所有傘運參與者接受政治審判之際,認真地反思雨傘運動的歷史意義,也就是以歷史的視野補充(或抗衡) 狹義的司法與政治審判,或許亦是履行陪伴戰友、毋忘初衷的承諾。

積極參與改寫歷史,揭示傘運的意義與局限,不僅在於紀念過去,更重要是指向未來。剛過去不久的傘運四周年,參與紀念活動的人數不算太多,深入的反思分析更少。不過,這並不表示傘運的影響已日漸淡出,更不能證明傘運的失敗。在山竹風災後遍地開花的「自己社區自己救」,彰顯和承傳的,難道不正是「命運自主」的精神、「傘落社區」的實踐?不是有力地反證傘運已失敗落幕的斷言嗎?

事實上,在四周年前夕,系統而全面地記錄了2014年金鐘從「罷課不罷學」到9月28日佔領開始的紀錄片《傘上:遍地開花》,終於製作完成,目前已在一些學校及機構上映,下集也將不日推出;另一套《撐傘》及其後續《我們有雨靴》,亦於昨天(11月18日)公映。而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告之,一些由本地學者書寫的有關雨傘運動的學術專著,也將會陸續出版。換句話說,吳靄儀所希望看到的傘運傳記或檔案, 近幾年不斷由有心人默默耕耘、認真製作。仔細記錄整理像傘運這樣重要的歷史事件,作用並不僅在於回顧過去,更重要的是延續運動,校正未來社會的走向,也是履行「毋忘初衷」的承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