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金馬2018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用台灣電影業的頂尖團隊講一個「中國夢」

雖是合拍片,但集結台灣電影頂尖人物的該片可算是「反攻大陸」的成功影片?北漂青年的情節,又令人想起講述後六四時代的《動詞變位》⋯⋯

《後來的我們》電影劇照。

《後來的我們》電影劇照。圖:Imagine China

特約撰稿人 詹正德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11-15

#2018金馬獎#影視產業#《後來的我們》#金馬獎#劉若英

第55屆金馬獎頒獎在即,月前入圍名單一出,港台電影界發出不少驚嘆之聲。香港方面的失望可以理解,重要獎項看來都已經無緣也無份;而台灣電影入圍的雖也不多,但仍有得獎的實力,因此還繫有一線希望;不過有些電影看來是大陸片,但細究其實,台灣影人的表現才是關鍵,不可抹滅。

由台灣資深演員劉若英初次執導演筒的電影《後來的我們》便是顯例,本屆一共獲得了五項提名,由於編導及核心拍攝團隊多為台灣資深電影工作者,此片或可視為是一部成功的「反攻大陸」電影,而不只是一般的合拍電影。

北漂青年,夢碎與夢醒

《後來的我們》電影開場後不久,女主角周冬雨飾演的方小曉第一句旁白:「能在北京生活,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夢。」就清楚點出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夢」的電影。

男主角井柏然飾演的大學生林見清與方小曉都是「北漂」青年,雖然他們都是來自比北京更北的黑龍江省遙江鎮的同鄉,卻非自小相識,而是在一列北京往黑龍江的過年返鄉列車上相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